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两岸关系六十年”系列/之九

日期:2011-05-01 07:5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邰言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金门炮战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两岸默契 双方坚持“一个中国”

 

中东局势骤然紧张,台湾方面也蠢蠢欲动,

毛泽东下了“打”的决心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东地区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方兴未艾,与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矛盾与日俱增,成为当时国际上的头等热点。

  1958年5月9日,黎巴嫩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反对亲美的夏蒙政府,从而引发了中东事件。7月14日,伊拉克发生军事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次日,美国借口保护侨民安全,宣布其远东地区军队进入戒备状态,并公然派遣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占领贝鲁特。英国也派伞兵进入约旦。

  中东地区形势骤然紧张。美英两国公然以武力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侵略行径立即遭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声讨。

  美国在中东玩火,台湾当局趁此机会宣布军队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大量增兵金门、马祖,并频繁出动飞机对大陆沿海地区军事目标进行侦察挑衅,同时还不断举行各种模拟进攻的军事演习。在外交方面,通过与美国盟友的密商,让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放出口风,扬言美国海军正密切注视台湾海峡局势,随时准备像在中东那样进行武装登陆……

  台湾海峡上空顿时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

  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和空军、海军负责人会议。指出:要以实际行动支援中东地区的反侵略。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无论大打还是小打,都是中国内政,帝国主义国家找不到借口。

  彭德怀部署了炮击金门的具体事宜:地面部队的行动主要是使用炮兵。空军除非气象复杂,一定要在7月27日进入福建、粤东的作战机场。会议确定7月25日开始炮击。

  7月正是东南沿海的台风季节。7月19日,受中央直接命令、指挥炮击金门作战的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同副司令员张翼翔和副政委刘培善到达厦门,迅速展开战前准备工作。

  一切准备工作启动之后,毛泽东却又犹豫起来。

  7月27日,叶飞收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内容是毛泽东致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黄克诚的信,表示“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考虑明白,再作攻击。……”

  叶飞等人商议后,复电表示:根据前线情况,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些再进行炮击,较有把握。中央军委同意了叶飞等人的建议。

  炮击金门的序幕由双方的空战拉开。原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聂凤智调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亲自指挥这场空中大战。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持续了近一个月,甚为激烈。解放军空军入闽后击落、击伤国民党空军飞机50多架,基本上夺取了福建地区的制空权,为大批炮兵开进厦门进行炮战打下了基础。

  8月上旬,地面炮兵全部进入了阵地,并对金门的所有目标进行了交叉测量、观察,标在作战图上。与此同时,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亲自指挥鱼雷快艇大队、高速炮艇大队和猎潜艇大队安全隐蔽地调集到待命位置。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待北京的命令。

  8月20日,叶飞突然接到要他去北戴河的电话。

  21日下午3时,叶飞在北戴河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炮击金门的准备情况以及实施突然猛袭的打法。彭德怀、林彪也参加了汇报会。

  后来,叶飞在回忆录中写道:

  毛主席一面听我汇报,一面看地图,精神非常集中。汇报完了,他突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那时,美国顾问一直配备到国民党部队的营一级。主席一问,我即回答:“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听我这么一说,主席考虑了十几分钟,然后又问:“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呢?”我回答得很干脆:“主席,那无法避免!”主席听后,再也不问其他问题,也不作什么指示,就宣告休息。这是主席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了。第二天,继续开会。主席说:“照你们的计划打。”

  毛泽东“打”的决心已下,台湾海峡即将迎来惊天动地的时刻。

金门岛在炮火中震颤着、燃烧着,

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历史应该记住:公元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

  随着一串串红色信号弹的升起,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炮击行动拉开帷幕。20分钟内,459门大炮发射出的约600吨钢铁顷刻间从不同方向铺天盖地似的落到金门国民党守军的阵地上,炸得飞沙走石,火光四起。整个金门岛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

  金门国民党守军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火炮的突然轰击下,除了拼命向指挥部呼救外,足足有20余分钟只顾着躲炮弹,然后才手忙脚乱地打炮还击。但其“还手之力”很快又被解放军更加猛烈的炮火压制下去了。

  这天正是周末。台湾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也来金门视察。当时金门防卫司令部设在太武山一个叫翠谷的山谷里。军官的办公室、宿舍以及餐厅等都建在山谷顶端的两侧山麓。经火炮专家测量计算,应属射击死角的范围。解放军的火炮打得再厉害,也不可能打到防卫司令部来。除非解放军出动飞机进行空袭,但是金门国民党驻军已经配备了美国提供的地对空导弹,所以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正因为如此,金门国民党驻军的头头们对待在翠谷感到十分安全,就像待在防空洞里一样。

  胡琏备下一顿丰盛酒菜为俞大维接风,金门防卫部副司令赵家骧、吉星文、章杰、张国英及参谋长刘明奎等二十几位高官齐集翠谷水上餐厅恭候。

  17时30分,解放军首群数千发炮弹从不同发射阵地汇集太武山,越顶而过,如急风暴雨,一发紧跟着一发,垂直落在翠谷餐厅的外侧,猛烈爆炸,破片乱飞,震耳欲聋,天崩地裂,景色宜人环境恬静的翠谷眨眼间变成了恐怖之谷、死亡之谷。

  此次炮战持续85分钟,解放军共发射炮弹3万余发,毙伤国民党军600余人,金门防卫部三位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和吉星文殒命黄泉,“国防部长”俞大维受伤。

  对一次炮击便击毙三位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击伤“国防部长”,大陆军方并不甚看重。显然,他们更关心金门防卫部司令胡琏的死活。胡琏,昔日大陆战场国民党“五大主力”唯一幸存的将领、1949年金门之战“古宁头大捷”的“英雄”,如能于炮击中将他击毙,意义自不寻常。而一向命大的胡琏,又一次奇迹般死里逃生。叶飞后来在回忆录中不无惋惜地写道:“我们的炮火打得很准,一下子摧毁了敌人的许多阵地,特别是集中火力猛击金门胡琏的指挥部,打得非常准确,可惜打早了五分钟!后来得到情报,我们开炮的时候,胡琏和美国顾问刚好走出地下指挥所,炮声一响,赶快缩了回去,没有把他打死。要是晚五分钟,必死无疑。”

名曰护航的美舰眼看着蒋舰挨炮却坐视不救,

毛泽东摸清了艾森豪威尔的底牌

  “八二三”炮击金门,震撼了台湾,也震撼了世界。第二天,全球各着名新闻社、大报,均作为最重要消息予以播报刊发。而颇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新华社仅发表了一条简短的措词亦不十分激烈的消息,在各报并不特别显着的位置刊出。

  对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寓意深长。可以看出,毛泽东并不想对此事大事张扬。他已经把强有力的一拳打出去了,他要冷静审慎地观察一下,对方将打出什么样的拳路。

  同日,为了不给金门守敌以喘息之机,福建前指又组织36个炮兵营、6个海岸炮兵连和1个快艇大队2个护卫艇中队,准备进行陆、海联合打击。

  然而,金门国民党守军先发制人,于8月24日17时18分集中炮火轰击莲河、大嶝、围头解放军炮阵地。目的很明显:报复昨日挨打,掩护料罗湾内运兵和输送物资的17艘舰艇的活动。

  解放军各种火炮二百余门立即反击压制,45分钟内便发弹9800余发。料罗湾内的敌舰艇呆不下去了,纷纷逃向外海。解放军6艘鱼雷艇成单纵队向着战区全速疾进。在一番攻击后,将国民党军“台生”舰击沉,将“中海”舰击伤。

  从8月26日到9月2日的一个星期之内,解放军又击沉击伤国民党舰艇2艘,击落运输机4架,摧毁各式火炮10余门,毙伤国民党军数百人。并且将金门和台湾的海上通道截断,金门成了一座孤岛,弹药、粮食、燃料的补给全部中断。

  眼见储备的粮弹所剩无几,胡琏频频向台湾告急。蒋介石立即请求美军护航,以恢复金门的海上补给线。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一连三天睡不好觉,摸不清解放军此举的意图。他判断,解放军这次大规模炮击金门行动,是要大举渡海解放台湾的前奏。于是,他下令将地中海美第六舰队一半舰只调到台湾海峡,和第七舰队会合。这样,美军在台湾海峡就有航空母舰7艘、重巡洋舰3艘、驱逐舰40艘。美国第46巡逻航空队、第1海军陆战队航空队也调来台湾,美国海军陆战队3800人已在台湾南部登陆。

  艾森豪威尔不是毛泽东的对手,完全被毛泽东调动了。

  9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表领海线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战场”转移到外交上来了。

  就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的当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公然发表了一个充满恫吓性的声明,扬言“国会的联合决议授权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像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紧接着,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亦宣称,美国只承认3海里的范围,不承认关于12海里的任何要求。美国政府摆出一副咄咄逼人、大有要在台海地区动用武力的架势,但中国政府根本不吃它这一套。

  9月6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再次发表声明,强调如果美国政府一意孤行、坚持干涉中国内政,硬要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人民。那么,美国就必须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美国人为了试探一下中国政府的立场有多么强硬,于9月7日出动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组成一支特混舰队,耀武扬威地拉开阵势,公然为驶向金门的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信阳”号、“维源”号,“江字”号炮舰和“美乐”、“美珍”号中型登陆舰护航。美国军舰配置在海上编队的左、右两侧,把蒋舰夹在中间,美舰和蒋舰相距仅2海里。

  情况突然复杂起来。美军已经卷入,怎么办?打不打?如果一打,势必会把美舰一起带上,这就可能同美军发生直接冲突。事关重大,叶飞立即请示毛泽东。

  毛泽东回答:“照打不误。”

  “是不是连美舰一起打?”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毛泽东指示叶飞:要等美蒋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口才打,要一小时报告一次美蒋联合编队的位置、编队队形、航行情况,到达金门料罗湾时,要等北京的命令才能开火。

  中午12时,美蒋海军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运输船只开始在料罗湾港口码头上卸下补给物资。

  情况直报北京,毛泽东下令开火。

  解放军前线所有炮群接到命令,即以突然的密集火力攻击蒋舰及其运输船只,集中攻击料罗湾港口码头。“美乐”号中弹沉没,“美珍”号中弹受伤。

  就在炮火连天之时,7艘护航的美国军舰整齐划一作180度转向,丢下蒋军舰船不顾,向料罗湾以南12海里处退去,退到他们认为更安全一些的位置,停下来,静观金门“盟友”挨揍。仿佛他们不是被请来“护航”,而是赶来看热闹似的。

  此战对台湾而言,“友邦”的失信比自己的失利更让人恼火愤怒,且难以启齿。面对被“朋友”耍弄出卖的结局,唯有把负伤的自尊嚼碎,和血一起吞下。

  9月9日,杜勒斯公开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决定使护航的美舰保持在沿海岛屿3海里之外”,“美国军舰如遭到故意攻击将进行报复和反击”。这也进一步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的态度:只要美国军舰不遭到“故意攻击”,它就不会去管对国民党军舰的任何攻击。

  9月11日,4艘美舰又出航替台湾海军4艘运输舰、7艘战舰充当“保镖”,驶入金门海域。14时57分,解放军炮兵以强大火力射击驶近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和金门岛上的目标。

  这一次国民党军舰吸取了前几天的教训,不再指望美舰的掩护,一遭打击就急忙向外海逃走。“护航”的美舰也与上次一样,炮击一开始就立即撤离战区开溜,一炮未发。

  两次炮击下来,毛泽东终于摸清了美国人的战略底牌。正如叶飞后来所回顾的:“原来毛主席命令只打蒋舰,不准打美舰,并且规定如美舰向我开火,我军也不予以还击,这一切都是在试探美帝国主义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经过这一次较量,就把美帝国主义的底全都摸清楚了。美帝国主义虽然貌似凶恶强大,在全世界到处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其实也是一只纸老虎。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只要涉及美帝自身的利益,要冒和我军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它就不干了,就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了,如此而已。”

  这时台湾海峡的形势已经非常清楚,蒋介石千方百计想拖美国下水,而我则力求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美国也极力避免同我发生直接冲突,这就是当时台湾海峡非常微妙的三方形势。

“单日打,双日不打”,中国人用特殊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有“一个中国”

  经过连续大规模炮击,尤其是解放军将炮击重点由岛上军事设施最后转移至主要打击替金门守敌运送给养的舰船,使金门守敌陷入了严重困境。

  台湾当局见乞求美国“护航”已经不能达到预定目的,准备铤而走险。蒋介石宣称,要准备派出空军对大陆福建和江西两省进行纵深轰炸,期望能拉着美国同台湾一道并肩作战。而美国政府恐越陷越深,玩起老把戏,逼迫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进而造成台湾和大陆在政治上的彻底分离。杜勒斯公开指责蒋介石在金门、马祖驻军是“愚蠢的”和“不明智的”。艾森豪威尔对这一说法也公开表示赞同。

  但蒋介石不仅不撤兵,反而把驻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增加至10万人,占了整个国民党军队的三分之一,并以少见的强硬态度告诉美国政府“我并无接受义务”,坚持“永远不停火”。

  此时,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台湾独立”的阴谋,从扩大反帝统一战线的长远目标出发,毅然决定改变封锁金门的方针,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手中。

  10月5日,毛泽东指示福建前指:“不管有无美机、美舰护航,10月6、7两日我军一炮不发,敌方向我炮击也一炮不还。偃旗息鼓,观察两天,再作道理。”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也制定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决策,让金、马国民党军守而不撤,拖住美国不得脱身,以利统一解决台、澎、金、马问题。

  10月6日凌晨2时,由毛泽东起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公开声明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并向台湾当局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炮击金门由此进入一个打打停停的阶段,军事作战完全变成一场地地道道的政治战。

  10月13日凌晨,彭德怀又发布了出自毛泽东之手的命令,宣布再停止炮击两星期。同时正告美国政府:“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

  一时间,金厦海峡炮声沉寂。

  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都在认真观察各方动态,并继续做出试探,结果最后演变为一种极其特殊的、带有戏剧性的作战形式,出现了古今战争史上的奇观。

  10月21日,杜勒斯到达台北和蒋介石会谈。为是否在金门、马祖驻军,双方激烈争执起来。最后,在双方都做出让步的基础上达成妥协:美国同意增加对台湾的援助,不再要求国民党从金、马撤退;蒋介石则答应“减少金、马驻军”,不再对大陆使用武力。

  美国政府坚持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不仅使台湾军政要员产生了强烈不满,而且中国政府也再次表明不允许美国插手台海地区的坚定信念。

  10月25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了第三个文告——《再告台湾同胞书》。这篇文告,规定了双日对金门“四不打”,即不打飞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意在希望自己包围中的对手能长期固守,已属罕见。而文告提出的愿意向同自己作战的对手提供补给品,这更是古今中外战争中的奇闻。

  10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今后的炮击一律改为“双日不打单日打”。

  打,是为了给蒋军拒绝美国要其撤离金、马一个理由。不打,是为了使蒋军运输补给获得一段时间,而且炮击时只打沙滩,不打民房与工事。

  这种战争方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解放军的炮弹都打在无人地带,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金门守军也经常还炮,但也采取打炮不打人的战术。

  有人称之谓:国共双方的特殊对话。

  蒋介石集团逐渐明白了中共领导人的意图。1959年3月底,台湾当局“外交部”特别规定,今后对外提及大陆时,不再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等语,而称“中共政权”。提到他们自己时,不再用“自由中国”,而称“中华民国”。

  大陆、台湾之间的“默契配合”,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这是炮击金门决策最大的收获。同时也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内政,绝不容许外来干涉,中国的统一,是任何人用任何方法也阻挡不了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