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日历  > 正文

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创立

日期:2014-11-01 09:19 来源: 作者:贾晓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5年11月21日,中共广东区委在肇庆组建了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4军的34团(后改称独立团),由叶挺任团长。该团骨干由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武装。独立团的成功组建,是中共广东区委执行中共“三大”制定的统一战线方针,在军事上实行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陈延年任书记的中共广东区委和黄埔军校渊源颇深。在广东国民政府改造旧军队的过程中,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建立一支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经过研究,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在肇庆组建一支团级单位的部队,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由第4军参谋处长叶挺任团长。究其原因,主要考虑到第4军副军长兼12师师长陈可钰原是孙中山警卫团长,副师长张发奎原是警卫团3营营长,而叶挺曾是警卫团2营营长,他们之间有很深的交往。而建团选点在肇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肇庆当时是第4军的后勤部所在地,副军长陈可钰负责后勤部的工作,部队给养充足,水陆交通方便,便于与设在广州的中共广东区委联络;二是肇庆是军事重镇,是两广水陆交通要冲,扼西江之咽喉,地形险要;三是当时西江一带农民运动刚开始,农会力量薄弱,而反动的民团猖獗,部队成立于肇庆,有利于支援西江的农民运动。

  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陈延年、周恩来等人经过和国民政府负责人、黄埔军校党代表汪精卫,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兼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等人商议,决定建立34团,财政来源由军部、师部直接供给。9月中旬,周恩来、陈延年向叶挺传达了这一计划,叶挺“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党所托付的这一光荣任务”。

  34团的骨干成员很大一部分来自“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为“国民政府铁甲车队”)。1924年11月,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员作为骨干,在广州组建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徐成章(黄埔军校特别官佐)为队长,廖乾吾(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为党代表,周士第为副队长,赵自选为军事教官,曹汝谦为政治教官。铁甲车队所属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决定的。第二次东征期间,铁甲车队官兵被派到深圳附近的沙鱼涌和投靠陈炯明的罗坤、邓文烈部展开激战。1925年11月,铁甲车队从沙鱼涌返回广州后,近百人调到肇庆组建叶挺独立团,并提级使用。周恩来又亲自从黄埔军校调来许继慎、杨宁等一批军事骨干到独立团,并在湖南、广东、广西招收了一批农民,及由工厂、矿山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介绍来的部分工人,作为部队的基本成分。

  1925年11月21日,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旅扩编为第12师时,第4军第12师第34团在肇庆成立,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下辖3个营和直属部队,共2000余人。据周士第回忆:“该团连以上干部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班、排长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在34团建立的同时,中共广东区委决定设立中共党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支部领导不叫支委会而称支部干事会。建团之初,有中共党员20多人,后来发展至100多人。党支部下设党小组,第1、第2、第3营,直属队(两个)共6个党小组。34团的行政和军事方面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排以上干部的任免和调动、部队人员的补充及重大的军政训练计划等,都由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其中,连以上干部都由周恩来挑选优秀共产党员担任,有的党员士兵也由周恩来亲笔签写意见派到独立团来。据当事者饶卫华回忆:“独立团在组织上属广东区委组织部领导。组织部长是穆青,我当秘书。穆青同志每月都要去肇庆两三次,到独立团参加他们的组织生活,回来后我们谈及很多事情。穆青同志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独立团进行政治建军。”

  为了使独立团成为一支刚强有力、无坚不摧的革命军队,叶挺在全团实施苦练计划。他改军队惯常的“三操两讲”为“四操三讲”,即:早晨以连为单位进行一次长跑训练;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节军事操练或一堂政治及军事课;晚上进行一次集体健身操,熄灯前一个小时进行列队讲评。军官的训练安排与士兵训练同一时间穿插进行。

  团长叶挺以身作则,每天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视察,发现问题他就给连队的官兵做示范。一个月后,部队的素质有了显着提高。叶挺曾搞了一次全团20公里越野急行军,20公里下来,全团没有一个掉队的,行军速度比原来“整整提高了1小时30分”。

  叶挺还注重纪律建设,派出由官兵组成的督察队,专门检查军纪,严禁军纪败坏、欺辱百姓的行为,并抓住典型事例在干部中开展反贪污、反打骂士兵的斗争。在他的指导下,全团开展“三反”活动(反贪污、反打骂、反报假),并颁布诸如军官不得搞特殊化、另设小灶;经济公开,定期公布收支账目;严禁体罚为内容的三条军纪。经过叶挺的训练,34团在驻防肇庆期间,一扫旧军队的恶习,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奠定了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队的基础。

  34团在组建之初,武器是老旧的粤造七九式步枪,全团仅有两挺重机枪,到1925年年底,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军事机构,为34团筹集了一笔可观的经费,为他们作补充弹药刺刀等军需之用。1925年底,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副师长张发奎率第35、36团到海南作战,34团留粤。此后,第12师在琼崖整编部队时,另成立了一个第34团(团长许志锐)。1926年1月,34团正式改名称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团长叶挺。后来,人们因此称之为叶挺独立团。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出师北伐,后来根据作战需要,又成立了特别大队和补充营,特别大队(大队长刘明夏,中共党员,黄埔1期)下辖三个队,分别由蔡晴川、张堂坤、符节(中共党员,黄埔3期)任第1、第2、第3队队长;补充营(营长符克振,中共党员,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下辖两个连,分别由孙以棕(黄埔1期、中共党员,后接任第1营营长)、邹范(中共党员、黄埔1期)任第1、第2连连长。该团在北伐战争中勇当先锋,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着名战役中,屡建奇功,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赢得“铁军”的殊荣,团长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在整个北伐战争中,独立团伤亡约1000人,其中牺牲600多人。由于干部减员过多,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如彭干臣、吴光浩、林彪、陆更夫、李天柱等共产党员陆续被派往独立团补充。

  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扩编为7个团,即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70、71、72团)、第25师(73、74、75团)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警卫团。叶挺先后任第24师师长和第11军军长。1927年8月,第11军作为主力参加了南昌起义。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