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研究  > 正文

《国民革命军歌集》见证第一次国共合作

日期:2012-07-01 13:54 来源:《黄埔》 作者:黄哲嗣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世上自有军队以来,军歌也随之而生。无论古代、现代,也不论中国、外国,凡有远见卓识、严于治军的将帅,都十分重视自己部队的歌咏活动。军歌从歌词内容而论,不管是什么军队的歌曲,其鼓舞斗志,加强纪律性,有利于教育训练,宣传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号召对内团结、对敌仇恨等等,是有共同之处的。

  北伐战争时期,由黄埔军校衍生的国民革命军曾出版过一册《国民革命军歌集》,内录当时五首着名的革命歌曲《国民革命歌》、《国民革命军行军歌》、《工农兵大联合歌》、《国际歌》、《少年先锋》。由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政治部印,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三月。

  《国民革命歌》,又名《打倒列强》(原欧洲歌曲、邝墉填词)。1926年初,在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的共产党员邝墉,写了《国民革命歌》的歌词,得到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的同意,印发给部队。此歌一出,立即在军内外广泛传唱,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它唱出了响亮的革命口号和革命斗争的目标。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回忆说:“学唱这首歌时正值国民革命高潮时期,唱《国民革命歌》非常流行。”此曲原是一首法国民歌《约克兄弟》,后传到英国、美国,改名为《你还睡吗》。自传入中国后,记谱发生了变化,将第三拍起记为第一拍,这样便适应了我国人民的歌唱习惯。由于它的曲调简单,易唱易记,所以大家都会唱。尽管歌曲很简单,但是非常能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打倒列强军阀的决心。

  《国民革命军行军歌》,由沈心工《心工唱歌集》中的《从军歌》改编而成。沈心工是中国最早的学堂乐歌(校园歌曲)作者和早期音乐教育的先驱。《心工唱歌集》(原名《学校唱歌集》),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文瑞印书馆出版。

  《工农兵大联合歌》,歌曲雄壮有力,带进行曲风格,此歌是选用一首流传很广的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石更作词、辛汉配曲)的曲调填配的。1906年,上海普及书局出版一本《唱歌教科书》,书中有一首《中国男儿》歌,这首歌在当时的学校和军队中普遍传唱。《中国男儿》所用的曲调是一首日本的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内容描写学生在期末准备考试时,用心攻读得头脑发热,用吊桶打来冷水,冲冲头又准备功课。它产生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曲作者小山作之助,是日本着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在日本首先推广简谱的人。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响彻全球的《国际歌》最早传入中国人口中是1920年11月,当时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主办的《华工旬刊》第1年第1号上,刊登有译自法文的第1、2、6段歌词,题名为《劳动国际歌》。1923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诗人肖三和陈乔年一起,从俄文译配了《国际歌》,也传到了国内。同年,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在国内从俄文译配《国际歌》,此后这首歌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

  《少年先锋》,在《国际歌》传入中国的同时,其他一些国外革命歌曲,如苏联的《少年先锋》(又名《青年近卫军》)等,也被瞿秋白翻译配歌介绍到中国,后收进李求实编的《革命歌集》,成为中国革命歌曲的一部分。这首歌的曲调原是古老的德国民歌,曾由苏联别齐勉斯基重新填词后,改名《青年近卫军》,作为苏联共青团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雄的苏联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正是以这首歌而命名的。

  黄埔军校史料记载,国民革命军设政治部源起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将所属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开始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数由共产党人担任。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政治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编建序列,第十二师归第四军建制。共产党员廖乾吾、王文明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政治部主任、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政治部主任,叶挺独立团隶属第十二师。独立团是以叶挺为团长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于1925年11月在广东肇庆组成的,受共产党直接领导,组建时将原铁甲车队人员均提级使用。队长周士第(共产党员)任独立团参谋长,一排长莫奇标(共产党员)任一连连长,二排长李海涛(共产党员)任第八连连长,三排长高超(共产党员)任第三连连长,在独立团入党的班长周子昆任四连排长,司书周廷恩(共产党员)任第一营书记等。还先后从黄埔军校调来第三期学生队第四队队长毕士悌(又名杨宁,朝鲜人,共产党员)任第三营营长,第一期黄埔生董仲明(又名董朗,共产党员)任参谋,第二期黄埔生吴兆生(又名吴道南,共产党员)任第二连连长,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第一期黄埔生卢德铭(共产党员)任第四连连长,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袁炎烈(共产党员)任第六连连长,第二期黄埔生练国梁(共产党员)任机关枪连连长,第二期黄埔生蔡晴川(共产党员)任监视队队长;因该队均为十几岁青年,又称青年队。第三期黄埔生张堂坤(共产党员)任担架队队长。后来,又调第一期黄埔生曹渊(共产党员)和许继慎(共产党员)先后任第二营营长,第一期黄埔生胡焕文(共产党员)任第九连连长。另外,还有从川军调来的赖元良(共产党员)任侦探队队长,从省港罢工委员会调来的符克振(在独立团入党)任第一营营副等。独立团各级干部,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而且大部分是从黄埔军校调来的。

  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国民党)在广州军部看到了独立团的练兵报告,知道独立团的练兵成绩很大,遂亲自到独立团驻地肇庆视察。

  有一天,陈可钰听到俱乐部里唱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他对叶挺说:“这不是《国际歌》吗?你们为什么不唱《国民革命歌》?”叶挺回答:“《国民革命歌》是经常唱的,今天是学习《国际歌》”。

  又有一天,陈可钰听到士兵唱“看,我们高举鲜红旗帜,同志们快来,快来同我们努力建设劳动共和国,……战斗的工人和农人的少年先锋队。”他很留心倾听,然后问叶:“这个歌很雄壮,是什么歌?”叶微笑答道:“《少年先锋》歌”。

  陈可钰在视察独立团几天中,看到连队官兵伙食一样,俱乐部里除挂孙中山先生像外,还挂马克思、列宁的像,常唱《国民革命歌》、《国民革命军行军歌》、《工农兵大联合歌》、《国际歌》、《少年先锋》歌,官兵日常一起娱乐,士兵很活跃,团、营、连部经常有老百姓出入、军民关系密切等情况,他对叶挺说:“你们把旧军队的习气都扫除了,这是很好的。你们真是革命军,但是太红了!”叶挺说:“要红才能打胜仗”。

  陈可钰在独立团,除巡视部队生活外,还观看了部队上课、出操、打野外、紧急集合、实弹射击。陈临走前一天,叶挺在俱乐部集合了全团排以上干部,请他讲话。他说:“你们真是革命军,独立团好象是一个军事学校……”满口都是称赞的话。陈可钰离开肇庆返穗时,排以上干部都去欢送,一直把他送到船上。这位副军长带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回广州去了。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誓北伐,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出发前周恩来作了重要指示,他们在两湖战场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屡建奇功,在醴浏战役、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这个团立下了赫赫战功,第四军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

  《国民革命军歌集》是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兵革命歌曲,在当时的北伐战争中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发生,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白色恐怖的压迫下,《国民革命军歌集》的流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它始终铭刻在革命人民的心中,并且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然作为群众性的战斗歌曲被广泛传唱。●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