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三期  > 正文

南宁分校·第六分校 (上)

日期:2017-05-01 18:2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宁分校的前身是1926年5月在广西陆军讲武学堂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1938年初,南宁分校迁至桂林,并奉令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1945年底,第六分校奉令裁撤。
  一、历史沿革
  由于黄埔军校“所造人才仍不敷分配”,统治广西的新桂系军阀,按国民政府军委会的旨意,参照广州黄埔军校的做法,在旧桂系广西陆军讲武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
  (一)广西陆军讲武学堂
  1907年,清廷决定普建新军。广西为培训军官与军士,在南宁城东门外葛麻村南,设立陆军讲武堂和学兵营。1908年,广西陆军讲武堂在龙州南标营开学。学堂设甲、乙、丙3班,学员从旧桂系军队的将弁中选拔。另附设学兵营,有学兵300人。1909年8月,讲武堂和学兵营由龙州陆续迁至南宁。
  同年底,旧桂系在南宁编成新军第一标,辖两个营约1500人。新军第一标的军官都由讲武堂毕业生充任,军士由学兵营结业生担任。编成后,讲武堂即因学生毕业而停办。
  (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
  民国初年的广西,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相当混乱。在玉林兴业六万山区屯兵,经过养精蓄锐的李宗仁,又收容了以黄绍竑为临时头领的广西陆军模范营残部,整合成了一支年轻精锐的战斗队伍。1924年,李宗仁、黄绍竑受命于孙中山,组成以李宗仁为首的定桂军和以黄绍竑为首的讨贼军,联合为定桂讨贼联军,采用先陆(陆荣廷)后沈(沈鸿英)、“先近后远”的策略,向广西省内各地旧桂系军队发起进攻。不到一年时间,旧桂系所有军队全部被瓦解,广西全省统一在新桂系之下。
  1926年初,李宗仁参照广州的黄埔军校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由李宗仁部下旅长俞作柏任校长,胡章民任政治部主任。筹办之初就明确了办学宗旨:“在养成完全之革命军官,教授须要之基本学术之外,尤注重政治之训练。”旨在培养一批桂系军队的骨干力量。有此明确的办校目标,促使各同仁奋发努力,创办初期一切尚属顺利。1926年5月,筹建工作告竣。
  1926年5月16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在南宁东郊原广西陆军讲武学堂旧址开学。新招收的第1期学员开始了军校生活。
  1927年初,李宗仁、白崇禧率军北伐,黄绍竑留守广西,以党代表身份节制留守广西的桂系军队,并兼广西省主席。4月初,黄绍竑去上海参加“清党会议”,返桂后开始清洗共产党人及民主人士。“四一二”事件后,广西当局担心军校学生继续留在学校会闹事,将该期学生提前毕业。留下100多名“不稳分子”接受“特别训练班”的训练,彻底“洗脑”后才分派工作。校长俞作柏因思想左倾,被开除党籍、撤掉校长职务,以保定系军阀吕竞存接任校长;思想进步或态度中立的教官、职员悉数调离军校。
  经过整顿,第2期于1927年冬开学。1928年6月1日,更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后又曾称“广西各部队干部训练所”,由李明瑞担任校(所)长。此后,广西的政局混乱,粤桂之争、蒋桂之战连年不断,其间又数次变更校名。
  1929年春,李、黄、白潜回广西后,指挥留驻省内的15军有限兵力,在下广东、出湖南两遭挫败的形势下,历尽险阻艰辛,击溃滇、粤、湘三方面进攻,勉撑广西危局。1929年秋改名“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1930年4月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1930年7月,打着“北上护党”旗号的桂、张(发奎)两军,在湖南衡阳七塘一带被粤军击败,溃退广西。桂、张两军与粤军开战以来,多次败北,损失惨重。下层骨干基本伤亡殆尽,故残部退回柳州整编时,虽然七拼八凑,仍兵员不足,连以下干部缺额甚大。为整顿组织,健全建制,尽快恢复元气,乃决定将编余的军官为基础、以“续办军校第4期”的名义,就地训练。以培养一批“忠于团体”的“中坚”,继续维持桂系的封建割据。8月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正式在柳州重组,并举行开学典礼。“第一方面军总参谋长”白崇禧兼校长。100名教职员及900多名学员均由退回柳州整编的各部队抽调或保送。
  1931年3月,委任薛岳接任校长,陈芝馨任教育长。薛岳接任校长后,锐意改革,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并将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对外界突出国民党色彩,树立“正统”形象,以引起中央的关注。让人意外的是,因形势的变化,开学不久薛岳就离职他去。
  1931年夏,广州新组国民政府,两广罢战言和,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将原有的15军与李明瑞率领回省的所有部队,整编为第7和15军,进行训练。此时适逢九一八事变,在全国“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响彻云霄的形势下,广西决定续办军校,加强军事实力,以达到巩固广西大后方,进而出兵恢复失地之目的。为了“统一思想,集中意志”,使学员(生)毕业后成为新桂系军队中死心塌地的忠实骨干,王公度任政治部主任后,在广西军校成立秘密组织“三民主义革命同志会”,以控制军校学员的思想。
  1931年9月14日,举行第4期毕业典礼。9月下旬,学员分配一结束,校址再度迁回南宁,恢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校名,筹办第5期招生工作。
  (三)南宁分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抗战前线急需大量兵源,更需要一大批中下级军官。当时全国军事政治已统一于中央,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在南宁的第一分校易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宁分校”。各期的学员亦按总校的排序冠名。为了区分同期不同校,迁至桂林后的南宁分校,各期按“期别加总队”番号命名。
  1938年1月,日军4次空袭南宁,南宁分校校舍、营房几被炸毁,并造成人员伤亡,全校人员疏散到乡下,教育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一周后,南宁分校奉命迁往桂林李家村(今奇峰镇)。1938年初,南宁分校将校部及步兵队先移桂林李家村,并在该村开始建筑校舍。李家村地势依山傍水,地形轩敞,风景清幽,有甚多天然防空岩洞。蔡松坡先生曾在此训练学兵营。辟为军校校址,诚可纪念革命先辈。新校舍落成后,留驻柳州的学生也全部迁至桂林校部。
  (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
  1938年3月初,按全国各分校重新排序的原则,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直辖于中央,蒋介石曾任校长,俞星槎为第六分校主任。
  桂林李家村校区建成后,相思江以东的部分叫东营房,是入伍生的营地;河西部分叫西营房,是学员队的营地。该校址能满足两个总队约3000人的学习训练用。但遇招生人数超过容量时,则营房场地仍不足安顿。为此,六分校在平乐还设有教学区。17总队的5个大队都曾先后在平乐受训。此后还有军官训练总队也曾设在平乐校区。
  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9月桂柳会战爆发。9月8日桂林城防司令部发出第二次疏散令。于是,1944年10月,第六分校西迁。军校曾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日军败退后返回桂林。直至1945年11月,第六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训未毕业之学生,并入成都黄埔军校本校继续受训,以期完成学业。同年12月底,第六分校撤校工作全部办理完毕。
  据《广西通志》记载,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及第六分校从1926年开办至1945年撤销,历时20年。几经周折共办了15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第1期(1926年)比叙总校第4期;第9期(1938年)比叙总校第14期;第六分校最后一期(1945年)比叙总校为第20期。
  需指出的是,南宁分校以前,与黄埔本校并无实质关联。该军校拥有自己的校旗、校训、校歌,教材、学制、期别顺序均自成一统。其学生毕业后,亦全部分发到桂军各部队任职。除办校目标明确是:为了造就一批“忠于团体”的“中坚”,死心塌地为桂系服务外,教职员的遴选亦要求必须以与桂系首脑保持理念一致为标准,否则就调离。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南宁分校以前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等是广西地方当局开办,为广西培养军事人才,为桂系军阀集团服务的地域色彩很浓重的地方军校。
  二、组织与管理
  南宁分校以前组织架构较为简单,后逐年调整。1938年,易名为第六分校后,始按国民政府军委会的标准制式完善。
  (一)南宁分校及其前期(1926.5-1938.3)
  1.组织机构
  该分校创办初期,组织机构较为简单。设校长、教育长各一人,校本部下设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三个科和政训处、军需处、副官处三个处。
  在第1期的教育过程中,发现组织编制缺点甚多。故在第1期学生毕业后,进行了编制修订。其修订方案,除政训处保留外,军需处改为经理处,副官处改为总务处。训练单位增设高级教育班、经理班。后又因器材缺乏,聘请教官不易,高级班停办。
  从第5期至第8期,校本部组织均为校长之下,设办公厅、政训处、军需处、教育处、总务处、军医处和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并恢复已停办的高级班。
  2.各期组织机构人员
  第1期(1926.5开学—1927.8毕业)
  校长:俞作柏(任职1926.5-1927.4)
  吕竞存(代理1927.4-8)
  教育长:肖樾
  教务处主任:周翘芳
  政治部上校主任:胡章民(又名胡朝俊)
  总务处主任:李如海
  步兵科科长:程鸿烈
  步兵科上校科长:程鸿烈
  炮兵科上校科长:朱为鉁
  工兵科上校科长:曹飞龙
  第2期(1927.11开学—1929.3毕业)
  校长:吕竞存
  教育长:肖樾
  教务处主任:周翘芳
  政治部主任:毛飞
  总务处主任:李如海
  步兵科科长:程鸿烈
  炮兵科上校科长:朱为鉁
  工兵科上校科长:曹飞龙
  入伍生团少将团长:胡章民(又名:胡朝俊)
  高级班上校主任:汪玉珊
  高级班队长:申自金—汪自鑫
  第3期(1929.4开学—1930.7毕业)
  1929年4月,仍称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校长为胡章民(任职1929.4-6)。
  1929年6月,又称为广西各部队干部训练所,所长为李明瑞(任职1929.6-10),汪玉珊(代理1929.6-1930.7)。1929年10月,恢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
  1930年4月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校长:胡章民—李明瑞—汪玉珊(代)
  教育长:肖樾
  教务处主任:周翘芳
  政治部上校主任:毛飞、张瑞(1929.6,代)
  总务处主任:李如海
  步兵科科长:程鸿烈
  炮兵科科长:朱为鉁
  工兵科上校科长:曹飞龙
  高级班上校主任:汪玉珊
  高级班队长:申自金—汪自鑫
  第4期(1930.8开学—1931.9毕业)
  中将校长:白崇禧(兼)李泽民(1930.8代)薛岳(1931.2)陈芝馨(1931.7代)
  少将教育长:李泽民(1930.8)陈芝馨(1931.2)余华沐(1931.7)
  步兵科上校科长:韩汉英(兼)
  炮工科上校科长:马典符
  高级班上校主任:汪玉珊
  政训处上校主任:韦永成
  第5期(1931.9开学—1933.6毕业)
  中将校长:李品仙(1931.9)夏威(1931.10)白崇禧(1933.9,兼)
  少将教育长:刘士毅
  教务处少将处长:唐春丞
  总务处少将处长:冯焯奎
  军医处少将处长:李宗泰
  政训处处长:韦永成
  经理处处长:李秀年
  步兵科少将科长兼学员(生)总队少将总队长:贺维珍
  炮兵科少将科长:朱为鉁—蒋必—李光浩(1931.12,代)
  工兵科科长:马典符(另有记载工兵科少将科长:刘勤)
  经理处处长:李秀年(少将)
  经理队上校队长:汤垚
  上校副处长:苏民
  宪兵入伍生队队长:邓光伦(1932.8毕业)
  高级班少将主任:俞星槎(1931.10)
  高级班少将大队长:罗浩忠(1931.10-1932.9下旬辞职)王景宋(1932.9-12陆大深造)
  上校大队附:王景宋(1931.9)
  第6期
  校长:白崇禧(兼)
  分校主任:俞星槎
  教育长:刘士毅
  第7期
  校长:白崇禧(兼)
  分校主任:黄维—黄杰
  教育长:刘士毅
  教务处处长:段禄春
  政训处处长:王公度
  步兵科科长:刘任
  炮兵科科长:
  第8期
  校长:白崇禧(兼)
  分校主任:甘丽初—冯璜
  教育长:刘士毅(后升副校长)
  教务处处长:段禄春
  政训处处长:王公度—韦永成
  步兵科科长:刘任(后继刘士毅升为教育长)
  工交科科长:李晋阶
  (二)第六分校时期
  1938年,南宁分校迁至桂林后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归制“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纳入黄埔军校的编制,行政系统隶属黄埔军校本部,编制直属军委会军训部,经费、教材的补给归军政部,政治部的人事系统隶属军委会政治部。蒋介石委任俞星槎为六分校主任。分校按本校要求所招学生的期别应与本校相同,把已入学的第9期改为第14期第9队,并开始向全国招生,同时招收归国华侨青年。
  1.组织机构
  第六分校行政管理隶属于黄埔军校本部,分校最高长官为分校主任,分校副主任协助分校主任管理学校各项事务。
  分校主任下设以下职能部门及主管人员:
  办公厅(1940年后改为办公处)
  教育处
  教育处下设步、炮、工、辎重、通讯兵等兵种科,分别掌管各兵种的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是人员最多的部门。
  政治部
  经理处(1942年后改为经理科隶属总务处)
  经理处综合管理有关财务会计、经费出纳、预决算编制、粮服弹药保管补给等事务,是工作最繁忙的部门。
  总务处
  总务处负责营房管理、物资采买及教官、职员、学生的生活管理。
  军医处(1942年后改为军医科隶属总务处)
  军医处提供教官、职员、学生的医疗保健以及训练、演习中的医疗保障。
  会计室
  会计室负责全校各种费用收支的报销结算,为各预算内项目提供财政保障。
  特别党部
  特别党部综合管理全校的党务活动及文娱体育活动事宜。书记长由政治部主任兼任,秘书负责实际工作。
  练习营
  练习营是提供学生演习时,配合实兵指挥调度,平时为军校的警卫营。
  驻桂林办事处
  驻桂办事处设在市内,负责对外联络、收发及物资采购、储运等事项。
  人事评判委员会(1941年增设)
  2.各期管理机构
  第14期第9总队
  分校主任:俞星槎—黄维
  副主任:王景宋
  总队长:陈维沂
  办公厅处长:谢任难少将(后任总务处长,继任高级教官)
  政治部主任:倪文亚少将
  教育处处长:侯腾云上校
  第15期第6总队
  分校主任:俞星槎—黄维
  副主任:王景宋—周嘉彬
  总队长:安舜—周嘉彬(兼)
  第16期第12总队
  分校主任:黄维—黄杰
  副主任:
  总队长:陈简中—邹公瓒—龚贤湘
  第17期第17总队
  分校主任:黄杰副主任
  总队长:廖慷
  副总队长:周亦
  第18期第3总队
  分校主任:黄杰
  副主任:梁恺
  政治部主任:张明
  副主任:苏罗通
  总队长:龚贤湘
  第19期第11总队
  分校主任:甘丽初—冯璜
  第20期第20总队
  分校主任:冯璜
  预备班班主任:王孚
  筑城教官:张维
  第六分校重要人事异动表
  三、学员
  共办15期和各类军训班,毕业人数总计23484人。
  (一)南宁分校及其前期
  共8期,毕业人数7475人。就读生有学员、学生两类。来源主要有四:一是面向社会招收知识青年;二是面向学校招考中学毕业生;三是由桂系各部队选送精英士兵及抽调中下级军官;四是邻省选派部队骨干等。以下是各期编队情况:
  第1期
  学员队为原行伍出身的连、排长,本期共编4个队,共约480人。训练6个月,毕业后回原部队供职。
  步兵第1学员队113人(队长:黄敬修),第2学员队105人(队长:沈思渊),第3学员队153人(队长:许崇武兼),第4学员队120人(队长:黄庆福兼),第5学员队120人(队长:林廷华兼)。炮兵队80人(队长:徐宝仁;副队长:李锐、高XX)。工兵队80人(队长:曹飞龙兼;副队长:阚维雍代)。
  学生队系在本省各城市招考中等学校毕业生或同等程度及以上者,本期共招4个队453人,毕业后分派各部队服务。
  1926年5月开学,1927年8月毕业。第1期开学将近一年时间里,情况一直比较正常,自新桂系跟随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行动后,广西省内各地对共产党人进行搜捕和屠杀,南宁分校也受到很大的冲击,计有蒋仁、蒋中藩等30多名学员被逮捕,周飞宇、李及仁、张铮、秦蔼云4名学员被杀害,毕业时又有数十名学员因思想左倾被留校“特训”。校长俞作柏被撤职,左倾或态度中立的教员被调离。
  黄埔军校核定本期毕业生共961人。核列为第5期独立第1大队和第2期第2总队。
  第2期
  学员队、高级班为从各部抽调行伍出身的连、排长;学生队招收中学毕业及同等程度及以上者。
  步兵第1、2、3、4队和经理队共5个队670人,炮兵队、工兵队各80人。
  步兵学生1队153人(队长:褚兆月),步兵学生2队161人(队长:廖克斌),步兵学生3队156人(队长:吕知机),步兵学生4队154人(队长:钟纪、赵敏德)。炮兵队113人(队长:李锐)。工兵队80人(队长:阚维雍;少校队附:虞世熙)。经理队46人(队长:李如海兼)。政治队120人(队长:骆应钊兼)。
  1928年再增学员队、高级班。学员队为抽调原行武出身的连、排长。步兵学员第5队157人(队长:陆廷选);步兵学员第6队158人(队长:刘长民);步兵学员第7队156人;步兵学员第8队159人。学员队定为6个月毕业。
  1927年11月开学,1929年3月毕业。本期毕业生996人。学生总队由黄埔军校本校核列为第6期独立第2大队、第6期第3总队,
  第4总队学员总队没有核定。
  第3期
  本期仍招学生队和学员队,新生来源与往期相同,本期招收新生共700余人。同期在校的还有未结业的高级班学员。
  步兵学生第1队120人(队长:陆廷选);步兵学生第2队120人;步兵学生第3队120人;步兵学生第4队120人。炮兵队80人。工兵队80人。政治队120人。
  该班是采用陆军大学课程,以期深造。1929年4月开学。高级班继续受训,撤销经理队。这一时期,新桂系在武汉和天津的势力相继瓦解,李、黄、白潜回广西后,指挥省内第15军进攻广东受挫。6月,俞作柏、李明瑞受蒋介石委派回桂主政时,李、黄、白弃兵流亡国外。军校进行重新整编,人事变动很大。高级班被撤销,教育长肖樾自动离校返粤,教官纷纷请假,政治部主任毛飞逃回湖南,由张瑞代理;步兵科长程鸿烈调升第15师少将参谋长,工兵科长曹飞龙调升第57师少将参谋长,炮兵科长朱为鉁调任俞作柏的新编第1师师长。因三个科长均悬缺,校务混乱,仅有少数队长、队附在校维持日常工作。其间,将所有学员(生)改编为广西编遣特派员公署宪兵营(上校营长:汪玉珊),调驻邕宁县吴圩、苏圩担任南宁外围警戒。1929年10月,俞、李(明瑞)垮台,李、黄、白重掌广西党、政、军大权。1930年春,李宗仁来校讲话后,学校才逐渐复苏。
  1930年夏,李宗仁响应阎锡山、冯玉祥反蒋,桂、张军入湘,第三期学生全部编入总预备队,随总部出发。当年7月,桂、张军由衡阳败退回桂,军校第3期学生在柳州匆匆举行毕业典礼,分发各部队服务。
  1929年4月开学,1930年7月毕业。黄埔军校本校核定毕业人数856人,核列为黄埔军校第7期第4总队。
  第4期
  1930年8月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第4期正式在柳州组成并举行开学典礼。学制原为6个月,薛岳上任后改为1年制。
  1931年2月,经报请(广州)军事委员会同意,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本期招收学员队600人全部由各军抽调或保送;无线电学生队招收30名中学毕业生。另外高级班招收正式生73人,旁听生14人。各队情况如下:
  1930年8月:
  第1大队(机枪大队)大队长:郑沧溶;第2大队(步兵大队)大队长:刘建常;第3大队(炮兵、工兵、经理大队)大队长:毛林翰;第4大队(步兵大队)大队长:关震东;无线电队长:洪范、姚大年(队附)。
  1931年2月:
  1.步兵第1大队94人,大队长:黄占春(上校)
  第1中队中队长:廖梦麟(少校)副中队长:朱岳(少校)
  第2中队中队长:褚兆月(少校)副中队长:陈萃文(少校)
  第3中队中队长:彰鸣皋(少校)副中队长:刘定寰(上尉)
  步兵第2大队98人,大队长:刘建常(上校)
  第1中队中队长:梁俊杰(少校)副中队长:廖鼎(上尉)
  第2中队中队长:刘赤(少校)副中队长:廖福(上尉)
  第3中队中队长:张毅民(少校)副中队长:唐华英(上尉)
  步兵第3大队99人,大队长:王景宋(上校)
  第1中队中队长:黄敬之(少校)副中队长:刘月鉴(上尉)
  第2中队中队长:邓光伦(少校)副中队长:莫家新(上尉)
  第3中队中队长:梁栋楷(少校)副中队长:林绍殷(上尉)
  2.第4大队(机枪、炮兵、工兵、无线电大队)大队长:郑沧溶(上校)、梁寿笙(代)
  机枪中队29人,中队长:崔坚(少校)副中队长:莫谅成(上尉)
  炮兵中队34人,中队长:石维瑶(少校)副中队长:覃克恭(上尉)
  工兵中队36人,中队长:梁寿笙(少校)副中队长:赖和平(上尉)、韦兴(中尉)
  无线电中队30人,中队长:洪范(少校)副队长:姚大年(上尉)
  3.高级班73人、旁听学员14人
  1931年9月14日,该校举行第4期毕业典礼。实际毕业学员390人,
  无线电中队为学生中队30人拨入第5期继续学习。
  1931年秋,桂、张两军入湘,于衡阳大败回省,损失惨重,残部退驻柳州整编。为使各部编余军官能妥善安置,就地以续办军校第4期的名义,将编余军官编成学员队数队,分驻柳州市区内各处进行训练。第4期学员多为第4军编余军官。至年底第4军发出通电,并于南宁誓师援助东北马占山抗日义勇军时,原属第4军的学员离校归队。
  黄埔军校本校核定毕业人数419人,核列为黄埔军校第8期第1大队。
  第5期
  1931年9月,第5期开办于南宁东郊标营旧址。第5期训练对象有学员队和学生队两种。学员队有7个队,即高级班一个队,经理一个队,机关枪一个队,步兵第1、第2、第3、第4等队。
  1. 步兵学员1队120人(队长:郑沧溶)
  步兵学员2队120人(队长:段志诚)
  步兵学员3队120人(队长:陈大敦)
  步兵学员4队120人(队长:粟廷勋)
  步兵学员5队100人(队长:许高扬)
  步兵学员6队100人(队长:魏镇)
  机关枪学员队120人(队长:吴声镐)
  2.炮兵学生队60人
  3.工兵学生队60人(上校队长:朱嗣龙)
  交通学生队100人(上校队长:张荫青)
  4.经理队
  5.宪兵队,宪兵入伍生队(队长:邓光伦,1932年8月毕业)
  6.高级班本期招收对象仍分学员队和学生队两种。
  学员队主要由新桂系所属各部队保送营、连、排级军官,带薪入学,此外还有一部分由川、滇、黔各省保送的军官;学生队是招考初中以上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历及以上的青年学生。其中亦有一部分由西南各省保送入学的外省籍学生。本期入学学员、学生共约1020人。
  1931年秋,成立第4集团军总部直辖军官大队,目的为安置闲散于社会原军官,条件为口碑上佳并进行入学考试者。人数约300人,津帖每人每月20元。
  军官队少将大队长:黄明远
  上校大队附:夏国璋(1931.7-1932.4)何应思(1932.4-6)傅光咸(1932.6-1934.7)
  1932年初,拨归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第5期,学期为3年。
  本期由于省内局势相对稳定,在训练过程中未受意外影响,除学生队尚需继续完成普通高中课程外,步、机、步炮及经理各学员队均于1933年夏毕业。本期毕业生共1920人。核列为第9期第2总队。毕业人数黄埔本校未作核定。
  第6期
  本期训练时间最长。有三批不同时间入学的学员:1.原第5期学生队之第5、第6队、炮兵队、工兵队、交通队仍继续训练,改为第6期,约400多人。因修业未满(修业3年7个月)留校继续训练,353人;2.第二批1933年8月入学(修业1年8个月)1935年4月毕业,351人;3.另有王公度抽调来的20多名政工人员扦入步兵学生队和另有新招收的数十名高中毕业生扦入工兵队,共124人。
  本期毕业生数约875人,黄埔军校本校核定毕业人数828人,核列为黄埔军校第10期第1、2大队及独立第1大队。
  1933年7月开始授各队专业课程,1935年夏毕业。
  第7期
  本期入学的学生队是由黔闽省政府保送的新生,多为高中以及大学毕业生。
  高级班约60人,学员是调训新桂系部队校级以上干部深造;步兵队100多人,学员队系调训新桂系部队在职副营长、连长,学生队则由黔、闽省政府保送,多为高中以及大学毕业生;机关枪队100多人,学员是调训新桂系部队在职副营长、连长;步兵炮队约60人,大部分是调训新桂系部队下级干部,少数是招考进来的高中生。
  本期学员(生)1935年1月开学,1936年6月毕业。1936年5月末,由于发动“六一运动”,部队急需用人,因此全部毕业。本期学员人数最少,且由于政局影响,受训时间仅一年多。黄埔军校本校核定毕业生人数352人。核列为黄埔军校第11期独立第2大队。
  第8期
  第8期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期。第7期毕业后即着手在全省各地招考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编成四科一班共12个队。其中:步兵科3个队450人,步炮科两个队300人,重机枪3个队450人,通讯两个队300人(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军官班两个队300人,共1800人。
  学生队是1936年6月在广西各地招考的中学生,先在各地初试,再到南宁复试,同年7月入校。受训3个月后,还要通过甄别考试才被录取。
  另有学员队1300人,受训学员都是桂军部队中下级军官。
  1936年9月,李、白发动的“六一运动”宣告结束,在运动中新组成的30余个团马上裁编,裁编下来的中、下级军官全部编入军校学员大队(士兵则全部复员回家)。辖5个步兵中队,两个机关枪中队,两个步兵炮中队,共1300人。
  1936年7月入校,10月开课,学习时间原定3年8个月。因抗战爆发,上海会战桂军损失惨重,急需下级军官补充,该期学生就在1937年10月提前结业,分派到前线桂军服务。1942年,该期学生又奉命回校补训一年后,仍回原部队担任原职。
  第8期学员结业后,接着招考第9期学生,旋即移驻桂林李家村,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分校第14期。
  另有记载,本期各队是1936年1月在广西各地招考的高中生,先在当地初试,再到南宁复试,共录取1200人,1937年10月毕业。黄埔军校核定毕业人数1143人,核列为黄埔军校第12期第2总队。
  (二)第六分校时期
  第六分校,从原来面向广西招生转为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和归国华侨青年。同时,第六分校一大特色是自15期(比叙原南宁分校第9期),每期都招收回族学员开办回民大队,人数在300-600人不等。这在当时全国军校中是绝无仅有的。部分回族学生由成达师范学校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广西分会保送入学。因此,学生来源除了按第一分校时期的四种途径外,在抗战进入持久战阶段,不少学员来自沦陷区和海外归来的华侨热血青年以及各地选送的回族青年。
  第六分校经历了两次编制调整。1941年,第六分校现有步科学生2总队,学员1总队,符合新规定。收训步兵学生2总队,学员1总队,每学生(员)总队各直辖10个队,均不设大队部。学员总队得视需要,改办学生教育或裁撤。练习大队改称为练习营,并将通信连缩编为排。统计调整后减员1022人,月减薪饷30322元6角。教务人员与学(员)生之比为1:8.7。但政治教官及政训人员均未计入。
  1944年11月8日,奉军委会(三三)会办制渝字第七三二三号令,提出有关改制事项:规定第六分校收训学生量为12个中队,步兵科6个中队,炮兵科2个中队,工兵科1个中队,辎重兵科1个中队,通信兵科2个中队,共计12个中队。
  第六分校先后招收学生6期,6个学生总队共计毕业学生9478人,战术研究班、军官训练班、荣誉军官大队及校尉官研究班等,毕业学员1404人。(另有记载,第六分校时期共7期,毕业人数10378人。各类军训班毕业人数3065人。)以下是各期编队情况:
  第14期(第9总队)
  第14期第9总队的学生原为南宁分校第8期学生,1938年1月8、9日两天,日军偷偷登陆北海后,派飞机轰炸南宁,南宁分校全被炸毁,校部被迫迁至长岗岭。不久,9个步兵队迁往柳州标营,特殊兵种迁往桂林李家村。3个月后,步兵队也迁至桂林,统一编入14期第9总队。
  全队1800人,分3个大队,下分15个中队:其中步兵队9个中队、工兵队2个中队、通讯兵队2个中队、炮兵队1个中队、交通辎重队1个中队。
  本期1937年入学,1939年9月提前毕业。学制1年3个月,毕业生共1800人。校本部核定毕业人数1618人。分校主任俞星槎在往重庆开会途中因车祸身亡,其主任职务由黄维接任。
  第15期(第6总队)
  1938年3月,六分校在山东兖州招生刚结束,该地即沦陷。新学员乘火车至湖南衡阳后步行南下,经桂林至柳州,在柳州训练8个月后,行军回桂林李家村升入军官教育。
  本期分步、骑、炮、工、通、辎重和特种等科(特种科委托专门学校培训),步科分两个大队直辖8个中队。本期学生1938年入伍。其中步兵科1001人、工兵科119人、炮兵科121人、通信科116人,分别于1940年1月和1940年6月毕业,本期毕业生共1357人。校本部核定毕业人数1357人。其中步兵第1大队为汉族青年,多来自沦陷区,其中有不少是归国华侨。这些青年有较高的文化。步兵第2大队为回族青年,也多来自沦陷区。由于校方要求严格,学生们的进取心亦较强,教学方面按计划顺利进行,1940年毕业。
  第16期(第11、12、13总队)
  本期共3个大队,每大队直辖4个中队,每中队144人,全总队共1728人。学习科目全部是步兵科。
  1940年除夕,昆仑关战事吃紧,总队奉命紧急集合连夜乘火车前往柳州,驻羊角山机械化学校待命。总队发给每个学生中正式七九步枪一支和子弹200发,准备增援昆仑关。次日,校长蒋中正及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至羊角山训话,日军飞机80余架轰炸羊角山,我方无伤亡。不日,前方战事告捷,12总队奉命回校上课。
  本期1939年4月入学,1940年5月毕业。毕业生共1720人。校本部核定毕业人数1418人。
  第17期(第17总队)
  本期两个总队(两个总队均为第17总队,但入学和毕业时间地点不相同),第1、2、3大队,全总队共1318人,在桂林李家村训练1年6个月,于1941年10月毕业。第4、5大队924人,在桂林平乐训练一年,于1942年1月毕业。
  17总队抵达平乐的第一个星期天,就着装整齐到马路上扫街,又抽时间把县城两侧的马路修好、接通,形成环城公路,并在路旁种上一米多高的松树,在路旁山麓建了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纪念碑座下塑了汉奸汪精卫夫妇的下跪像。为此,平乐县把一条马路命名为“黄埔路”。
  本期学员1940年春入伍,1941年10月和1942年1月毕业。毕业生共2242人。
  另有记载,本期全总队共1776人,总队辖3个大队。第1大队大队长沈宪章,第2大队大队长朱道源,第3大队大队长唐冠时。
  第18期(第3总队)
  本期共3个大队,每个大队辖4个中队。第1大队队长江望山,第2大队队长岳石山,第三大队队长张文采。本期每个中队144人,全总队1728人。本期学生入学时曾设华侨大队,8个月后,入伍生教育结束,分到各中队继续军官教育训练。
  本期第2大队的第7中队为步炮专修队,专学八一、八二式迫击炮,战车防制炮,俄式机关炮。本期学习课目与第17期同,另加学敌国(日本)政治经济学。
  1940年12月入学,1942年10月毕业,毕业生共1871人。
  第19期(第11总队)
  本期共3个大队,分两批入学:1942年入学,1944年1月毕业,1680人;1943年2月入学,1944年9月毕业191人,共1871人。
  第20期(第20总队)
  本期在梧州招生,1944年入学,编入第20期步兵第1大队第3中队。1945年拨归成都本校受训。至此,第六分校结束。
  此外,还曾办理各类军训班:
  第10期独3队,第11期独立1、2大队,荣誉军官大队,军官教育队,军官预备教育班第1、2大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等毕业学员2700余人。
  第10期独立3队代广西军管区军官大队训练2个月,1940年毕业,224人。
  高等教育班第5期第9组,训练9个月,1937年10月毕业,141人。
  以上各类军训班毕业生人数3065人。
  据记载,1926年至1938年,南宁分校时期毕业生共10824人。1938年至1945年第六分校时期毕业生共12660人。总共培养了军队中下级军官23484名。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