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8年第五期  > 正文

大势、逆流、新机—— 两岸关系与岛内政局半年回顾

日期:2019-01-18 10:0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刘匡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8年将是为历史所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既见证了中美关系的战略转折和史无前例的复杂博弈,也可以观察到台海情势的深刻变化。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社会都在形成新的矛盾点,民进党当局和岛内外“台独”势力违背岛内多数民意狂妄躁进,不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一意孤行,成为对岛内社会良性发展和两岸关系稳定的最大挑战。但蔡英文当局无法左右的是,大陆仍牢牢掌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岛内的社情民意也开始出现跳脱蓝绿桎梏,向往两岸和平融合、台湾安定繁荣的新脉动。

  大陆牢牢掌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导权

  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一行。习近平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虽形势严峻,但大道之行,势不可挡。只要矫正历史坐标,牢牢把握舵盘,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航船,一定会驶向胜利彼岸。“习连会”上,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坚持”,成为了大陆新时代对台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精准概括。在这一精神统领下,大陆今年的对台工作反“独”与促统并重,在以我为主、保持定力的同时,不断政策创新、深化实践,牢牢掌控着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与发展方向。

  一是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和挺“独”势力,积极管控台海风险。从年初的两会、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到年中的“习连会”,坚持一中原则和反对“台独”始终是大陆对台政策明确强调的基本方针和工作重心。特别是应对“与台湾交往法”后,美国大打“台湾牌”搅局台海的风险,以及岛内赖清德等“独”派对一中原则的激烈挑衅,大陆雷霆出手,稳固基础,明确红线,重挫“台独”。其一,在国际上巩固和强化一中框架的规范地位。5月,多米尼加与布基纳法索先后与台当局“断交”并与我建交、复交,承认一中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目前,已有4国与台湾“断交”,台湾“邦交国”降至18个。与此同时,世界卫生大会等国际组织屡次将不承认一中原则的台当局拒之门外,重挫了蔡英文当局的“台独”路线。此外,大陆开始集中整治部分跨国公司网站涉台、藏等地标注中违反中国法律、违背“一个中国”政策与事实的做法。经过半年角力,截至7月底,包括万豪酒店、日本航空、美联航等涉事企业已纷纷完成或启动整改,进一步巩固了一中原则和一中框架在国际社会的规范性地位,也再一次对要“从国际走向两岸”的蔡英文当局当头棒喝。其二,对岛内“台独”势力及活动予以及时、精准打击。进入4月以来,解放军军机、军舰绕台军事演训和以“外交军种”“浮动领土”为主的海、空军实弹军演转趋常态化,在战略上彰显我军海空威慑力量,有效地展示了大陆“维权护法”、以儆效尤,反对外部干预,掌握台海情势的实力、意志、手段和政策可信度。正如台媒所言“东南西北都有解放军,大陆全方位示警‘台独’”,对一段时间以来颇为嚣张的蔡英文当局及岛内外“台独”“挺台”势力形成了连番震慑,传达了清晰信息:大陆演习绝非武力恫吓,这既是针对未来实战具体计划的反复演练,也是对“台独”的施政者和宣传者的警告,更是直白正告外部势力,如果“玩过了火”,大陆未尝不会“掀桌子、翻底牌”。此外,7月,由于岛内“台独”社团在蔡英文当局庇护下,不顾大陆和国际奥委会一再警告,坚持推动“东京奥运会正名公投”,欲撕破“洛桑协议”,挑战“奥运模式”,制造“一中一台”,东亚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大陆提案下,决议取消了台中市举办2019年东亚青运会的主办权。这些事实都说明,大陆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也是世界追求互联互通、共享繁荣的新一轮全球化大潮流的积极领导者,其软硬实力、外交工具及政策弹性已今非昔比,绝对优势足以让蔡英文当局招架无力,反“独”促统的工具箱在不断丰富。

  二是坚持扩大两岸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维护两岸同胞福祉和民族大义。其一,惠台新政遍地开花、落地生根,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初步成型。为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台工作新理念、新思路,2月,国台办等29个部委推出了“惠台政策31条”。半年以来,福建、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多个省市纷纷积极响应、贯彻落实“31条”,推出本地化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做法,一个由中央到省、市地方政府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开始成型。这一体系以“同等待遇”为核心、以“融合发展”为目的,其特点是产业扶持政策对台资开放、社会保障和生活待遇政策向台胞开放,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对台政策全面升级发展的形态,体现出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在新时代的对接与互促。近期两岸舆情显示,随着这些政策的不断落地与口耳相传,台资企业和台湾青年更加青睐大陆,兴业、就业的浪潮高涨,例如台湾就业服务机构1111人力银行调查显示,在大陆惠台政策拉力下,62.53%的台湾应届毕业生希望来陆打拼。说明各地惠台政策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两岸交流合作方向,对新时代的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价值。其二,两岸民间交流活动推陈出新,凸显“全民”“共育”特色。尽管两岸政治僵局难解,但在大陆各地对台胞敞开大门并落实惠台政策的背景下,两岸交流模式不断创新,内容成果精彩纷呈。其中,既有经十年风雨而历久弥新的王牌栏目“海峡论坛”,也有首届海峡两岸体育交流运动会、首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和两岸记者特区行等形式内容颇具新意的新形态两岸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重点面向岛内青年,既有助于提升其胸怀格局和使命担当,助其走出岛内的“闷经济”“小确幸”,投入两岸同圆中国梦的宏伟进程,也能切实为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为台青在大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搭桥铺路,从而既能体现和充实两岸交流的深厚民意基础和“两岸一家”的血脉亲情,也在大时代中帮助两岸年轻人找到舞台和使命感。其三,与岛内认同一中原则、“九二共识”的各方力量进行广泛交往。随着蔡英文当局和民进党在岛内代表性不断萎缩,岛内仍有相当数量认同两岸一中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需要与大陆沟通、往来。对此,大陆开大门、走大路,坚持与代表这部分民意的岛内政党、团体密切交流、深度合作。今年以来,大陆各级领导人会见了连战、洪秀柱、朱立伦、郝龙斌、郁慕明、黄健庭等泛蓝政党要人、县市首长,不但增进了两岸社情民意的沟通反馈与两岸地方交流合作,也为岛内台商、青年、农民等在大陆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制造互惠机遇。

  蔡英文当局“绿色执政”陷入严重危机

  近期,亲绿的“台湾民意基金会”民调显示,民众对蔡英文当局两岸对抗、内政独裁、经济无能的执政路线最为不满。可以说,蔡英文上台以来,除了针对国民党及其支持者的所谓“转型正义”和“改革”在政治上略有收益,其余领域几乎一塌糊涂,反使其自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中。

  一是两岸政策“台独性”、对抗性显着提升。今年以来,随着大陆加强在台海周围的军事演训行动,以及遭受连续“被断交”、全球航空公司更改标注、东亚青运会被取消等接连重创后,蔡英文当局基本卸下了“维持现状”的伪装,其两岸政策开始公开滑向深绿并进入了与大陆“全面对抗”阶段。其一,两岸政策立场愈发凸显“两国论”。例如,接连“被断交”后,蔡英文当局改以“中国”称呼大陆,叫嚣“中国打压不会改变台湾走向世界的决心”;6月25日,蔡英文接受法新社专访时,着力渲染“新中国威胁论”,要求“自由世界联合抗中”并宣称台湾甘为先锋。其二,加大力度限制、打压两岸交流合作。蔡当局上台后,始终坚持虚化、弱化两岸交流政策,对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诸多设限。一方面,蔡英文当局借口两岸形势紧张,强化在“经济与安全上对大陆实施反介入”,例如以“统战嫌疑”为由,禁止大陆公务团赴新竹参加第十届“海峡百姓论坛”,以“假新闻和刺探情报”的莫须有罪名,阻挠大陆记者入台,开下恶劣先河;此外,蔡英文当局还彻查陆方在台商业、学术据点,对大陆书籍在台出版祭出最苛刻的审查措施,还严禁台军使用大陆品牌手机。受此影响,截至2018年上半年,陆客赴台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对岛内观光业造成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在大陆适时推出“惠台31条”,受到岛内民众欢迎时,蔡英文当局又祭出法规大棒,对民众向往美好生活展开野蛮限制。其三,拥抱“台独”势力和基本教义派。在内外执政交困下,蔡当局只能深度与深绿和“独”派抱团取暖,巩固基本盘。例如,选择“急独”的赖清德担任“阁揆”,并急不可耐地抛出“台独工作者”言论;对“喜乐岛联盟独立公投”“东京奥运正名公投”等“台独”活动,蔡英文当局明里暗里予以放水、配合,更催动党务系统协助支持“禁挂五星红旗公投”等提案。

  二是投靠“印太战略”,欲“引清兵入关”“以武拒统”。蔡英文当局自知以“台独”之力难以抗衡两岸一统之大势,故将希望寄托于美、日等与中国大陆有直接地缘政治竞争关系的大国,妄图单边投靠、“挟洋自重”。对特朗普政府暗示台湾是“印太战略伙伴”,立即筹组“外事部门亚太科”“国防安全研究院”“海洋事务委员会”等机构,配合炒作“太平岛租借美军”“美军陆战队入台”“台湾扞卫西方价值”和“台军参加西方联合军演”等议题,宣扬台湾对“印太战略”的价值。此外,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多次向西方公开喊话,称“台湾没有美国协防无法抵抗大陆”,“要求启动与日安保对话”,公然要求西方“为‘台独’而战”。同时,蔡英文当局也试图在内部强化“整军经武”,最新防务预算大增5.6%,达3460亿元新台币,蔡英文还多次在“高教机组装开架典礼”“汉光34号演习”等场合叫嚣“全民防务”“防务自主”。

  三是“绿色恐怖”政治高压打击反对力量。蔡英文当局着力于系统性地加强对岛内政局和社会各领域的管控,不仅在行政机关、公营事业、社团组织等机构大肆酬庸亲信,控制政治经济社会命脉,更通过“转型正义”等政策持续强力追杀国民党,妄图一劳永逸消灭最大竞争对手,实现一党长期独大。今年以来,蔡英文当局延续“党产清算”“年金改革”“国安修法”等手段,继续追杀国民党,对“妇联会”“救国团”等组织进行清算收编,又正式成立“促转会”,处理国民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同时加紧罗织罪名查办马英九相关案件、“新党青年军间谍案”等,打击泛蓝政治基础、镇压岛内统派,借“绿色恐怖”在全台制造“蓝营紧张、绿营扩张、台独嚣张”的寒蝉效应。

  四是执政荒腔走板引发社会普遍不满。蔡英文首个任期的内政主线,就是主打“权力与财富再分配”来重塑政治社会格局,为其长期执政和“渐进台独”打基础。因此,其斗争矛头不但指向大陆和国民党,还大肆挑动族群、世代、阶层的矛盾对立,四处点火,四面树敌。例如,蔡英文上台后在劳工权益、同性婚姻、少数民族等议题上出尔反尔,利用话语主导权蛮横压制异见,动辄将“反改革”大棒挥向反对群体;与此同时,其“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政策加剧了泛蓝、中间和青年选民的贫穷化,其力挺北农吴音宁和坚决“拔管”等表现更极大伤害社会对“民主公平”的价值期待。忍无可忍之下,社会舆论从“沉默的大多数”迅速爆发,延烧为要“用选票教训民进党”的星火燎原。近期,亲绿的《美丽岛电子报》、“台湾民意基金会”民调都持续显示,民进党的满意度和认同度都在持续下滑,已到了20—25%的低位,显示台湾民众已有“全新政党轮替”的心理预期。

  各方政治势力围绕选举展开激烈博弈

  2018年是选举年,年底的地方选举将左右不少政治人物的成败去留,也将直接影响2020年的大选和未来岛内政治格局。在此关键时期,岛内各方政治势力均以选举为终极考量,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一是民进党选情告急,党内权力竞夺升级。两年来,重返执政的民进党从曾经的“理念型在野党”、陈水扁时期“粗糙的贪腐党”转变为“精致利己主义威权党”,迅速超越了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宫廷政治”,在几乎不受岛内制度制约等等情况下,正在异化为专制、贪婪的“绿色威权怪兽”。然而,这样短视自私、四面树敌的执政路线也招致民怨沸腾,直接引发民进党地方选举选情普遍告急。以最关键的“六都”为例,除了桃园市郑文灿现任优势明显,其余“五都”皆陷入胶着或苦战。台北市,蔡英文当局屈从于新系和深绿的民粹操作,在“台湾价值”的辩论中与柯文哲“翻脸”,被迫推出几无希望的姚文智参选,尽管保留了绿白二阶段弃保整合的可能性,但台北市选战主轴已转移到蓝白对决。新北市,虽然找回老天王苏贞昌救场,并持续炒作“文大宿舍案”抹黑国民党的侯友宜,却始终难以弥补差距。台中市,林佳龙在蔡当局执政不力和空污等问题的“拖累”下,其民调支持度已明显落后于国民党的卢秀燕,让“决战中台湾”的天平出现微妙倾斜。在曾经“推出西瓜也能当选”的台南和高雄等民进党腹地,民进党内各派系经过惨烈厮杀后所推出的黄伟哲、陈其迈,在绿营南部基本盘松动的大环境下,也面临国民党的高思博、韩国瑜的强力挑战。若民进党今年选举只保住2—3席“直辖市长”而“大败”,则在党内各派系的掣肘和算计下,蔡英文甚至有可能需要为此负责而辞去党主席,进而丢失连任资格。为了挽回这种局面,民进党中央除加大辅选力度,也开始豪赌“两岸牌”“公投牌”试图凝聚基本盘、骗取中间选票,更有可能无所不用其极地制造新的“两颗子弹”“周子瑜事件”等“黑天鹅事件”来影响选情。

  二是国民党持盈保泰,勉力应对内外挑战。尽管岛内形势总体上更不利于国民党,但在党内整合上,国民党仍难言优势。其一,国民党自败选后,反省、改革效果不彰,仍难以赢得民众信任。吴敦义任党主席以来,面临“无粮草、无领导、无方向”的“三无困境”,在外有民进党当局“抄家灭门”式追杀,内有多个太阳争辉的情况下,虽有部分改革措施出炉,但收效甚微。而吴本人更是从起初的“无主席”迅速转变为频频插手地方党部事务,在协调不力或过分干预下,国民党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并未能如外界预期的推出更年轻而有战力的参选人;而在新竹县、基隆市、嘉义市等地则闹出多起初选乌龙、分裂参选和违反既有规则的乱象。其二,国民党既有的权力结构面临重构压力。吴敦义难以提供强有力领导的背后,是国民党由于失去执政权和党产后,再加上党务职务的直选化,再难通过资源和权力去控制党务系统和地方派系,维持过去的恩庇护从体系,推动基层动员。一方面,国民党作为利益结合体有重归分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没有超级政治明星,领导权威失能后,党内也必然形成多个太阳、多个山头争锋的“寡头共治”格局。目前来看,吴敦义、马英九、朱立伦、连战、洪秀柱、郝龙斌等党内要角,在其背后金主的支持下,或穿梭于两岸为商民牵线搭桥,或活跃于政商学界厚植个人实力,显示其不但谋求有为、有位,还要在持盈保泰中布局对国民党乃至岛内最高权力的竞争。

  三是“第三势力”或成未来选举关键变量。2014年地方选举对岛内传统的蓝绿板块造成巨大冲击,并由此催生了台湾政坛新一波的“第三势力”。两年来,“时代力量”等第三势力政党不复2016年的迅猛势头,大多被民进党收编为附庸或边缘化,但“白色力量”代言人柯文哲却几经起伏后仍能承载中间和浅色民意的高度认可与期望。一方面,柯文哲始终保持着两岸政策上的高度弹性,以及“批蓝打绿”又与之若即若离的立场,其“素人执政”也渐入轨道,在世大运和“双城论坛”的加持下,尽管一度因为“向绿营道歉”事件导致民意出现波动,但整体而言仍长期维持岛内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形象,在全台有稳定的3—4成支持度,成为其未来问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柯文哲承载了岛内民众“终结蓝绿恶斗、推翻蓝绿高墙”的政治想象,被视为是在未来最有可能彻底打破蓝绿二元结构的X因素。《美丽岛电子报》、“台湾民意基金会”7、8月份均发布与政党形象有关民调,结果一致显示,蔡英文声望低迷,民进党整体形象崩坏,国民党形象相对提升,岛内民众渴望强大“第三势力”出现的情绪高涨。例如,《美丽岛电子报》民调显示,在政党支持度方面,民进党、国民党各有23%支持度,但除了8.3%支持“时代力量”,4.1%支持亲民党,无特定政党支持者竟有34.9%,其中又多数乐见柯文哲组党参选。媒体预测,柯文哲若与新竹县参选人徐欣莹合作,以二人同为跳脱蓝绿的姿态,将有能力在2020对两大党发起正面挑战。

  岛内社情民意与社会结构酝酿深刻调整

  2018年以来,蔡当局“绿色执政”愈加荒腔走板,台海情势也更加波诡云谲,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岛内的社情民意和社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

  一是岛内统“独”认同民意出现重要转变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半年来岛内多份跨蓝绿民调几乎一致显示,在大陆坚定一中原则、反对“台独”,对“台独”作为愈发明显、执政成绩备受诟病的蔡英文当局施以政治高压并直接向岛内民众提供政策优惠之时,岛内民众的统“独”观念正在酝酿微妙的变化:其一,出现“统升独降”趋势,认同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者有所增加。例如,根据《天下》杂志年度“台情调查”,在两岸关系的态度上,“维持现状”和“和平台独”同时下滑,“统一”倾向则首度逆转,总数达16.37%。《远见》杂志类似调查显示,“台独”支持度21.1%创10年来新低,倾统民意则为10年新高达14.8%,此外还有47.5%赞成“九二共识”;“台湾民意基金会”3月民调也显示,“台独”支持度从最高峰的51%下滑至38%,相当于减少了200万人。8月1日,《美丽岛电子报》最新民调显示,46.3%赞成在两岸一中前提下与大陆进行谈判,36.7%不赞成。其二,“台湾人”身份认同降低而“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双重认同上升。《天下》杂志“台情调查”显示,自认“台湾人”比例稍过半为5年来新低,双重认同者达34.1%则为历年新高。交叉分析显示,青年世代对“中国人”的认同从1%升至4%,30—39岁的双重认同则增加10%。显示所谓“天然独”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正在被逐渐解构,甚至有向理统转变的可能。其三,对大陆好感度的增加。例如,“台湾民意基金会”6月民调显示,台湾成年人中,有44%对大陆“反感”,但有49%有好感,与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4.4%,“反感度”降低3.5%,对大陆有好感的人首度多于“反感”的人。此外,《旺旺中时》7月民调显示,超半数民众期望“蓝绿红比赛爱台湾”。

  二是主流民意风潮和社会阶层流动出现新动向,岛内社会反民进党、反蔡英文当局的社会运动与民愤民怨逐渐兴起。尽管绿色意识形态和“台湾主体思维”仍在岛内民意市场占据主流,但由于蔡英文当局施政无方,经济民生社会发展乏力,民众获得感和公平正义感大幅降低,不少中产阶级被迫下行流动;同时,愈发背离“中间路线”,对社会管控和对反对派打击力道增强,导致青年、社运、劳工团体和泛蓝阵营普遍爆发强烈的反绿、反蔡民意。“拔蔡”团体一年来对蔡英文如影随形进行抗议,迫使其出行必备拒马蛇笼和防弹车以自保。此外,为意识形态而强行“拔管”,不但让蔡英文先后折损两个教育部门负责人,也导致其在青年选民和中间选民的支持度暴跌,《美丽岛电子报》民调显示,在“拔管案”的影响下,5月份蔡英文在青年族群的支持度跌至18%,62.6%的人对蔡英文执政表现不满意。与此同时,在蔡英文当局面对果蔬滞销一筹莫展之时,高雄等地的民进党南部大票仓也有民众打出“民进党不倒,台湾经济不会好”的标语,显示反民进党风潮已经蔓延至全台并开始动摇民进党基本盘。日前,扁系“凯达格兰基金会”所属“新台湾国策智库”即发布民调,称57.7%的民众不支持蔡英文2020年竞选连任。蓝营的台湾竞争力论坛也指出,64.1%民众不满意蔡英文当局施政。由此,民进党在中南部的参选人普遍受到影响,有的选择不邀请蔡英文站台,有的宣传广告牌也开始淡化绿色党籍特征。

  三是选民认同的蓝绿板块持续变动,中间选民“无色觉醒”成为新潮流。柯文哲和所谓“第三势力”的崛起,其背后是岛内近年来民众认同结构的持续变化,代表着社会对于“推翻蓝绿政治高墙”的期望。这部分自认为“非蓝非绿”的中间选民持续扩大,并酝酿出“无色觉醒”的新态势。例如,《美丽岛电子报》8月民调显示,政党认同方面,29.5%认同民进党,23.2%认同国民党,蓝绿都不认同的选民为43.7%。民众对于政治色彩的淡漠和政党忠诚度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民众认为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后表现出的意识形态领军的执政思维和经济治理能力的低劣,以及迅速产生的威权化、官僚化和酬庸分赃趋势,背离了其在野时的自我标榜;另一方面,多种迹象表明,国民党也未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反省与革新,导致舆论从2016年的“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转向“蓝绿都在比烂”“宁可不投蓝绿”。另一方面,在蔡英文当政之下,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中产阶级贫困化、人口加速老龄化的“M型”结构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年金改革”对老年族群的剥削和劳工政策对青年的压榨,导致“青贫族”“闷世代”和反政治、反权威的激进民粹思想泛滥。这一方面造成了“卫生纸恐慌”“连环碎尸案”等新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让破罐子破摔的“素人政治”受到追捧,民众乐意以“无色”自我标榜,主张应从蓝绿恶斗的旧政治生态中“觉醒”。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