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9年第一期  > 正文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抗战烽火中的黄埔军校藏族学员

日期:2019-01-25 14:3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喜饶尼玛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包括藏族僧俗民众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政党、各团体、各宗教派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一致御侮,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热爱祖国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数十年过去了,人们研究抗战时期的各个阶级、阶层和团体,成果颇丰。但仍有一些人和事被历史的烟尘掩埋。我研究藏族近代史多年,特别关注那些抗日烽火中的藏族僧俗民众。我注意到了他们捐助抗战物资,参与抗日活动,为抗战胜利祈祷。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中有藏族战士。他们参与了红军伟大的长征,投入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如天宝(桑吉悦希)、扎西旺徐、王寿才(仁钦多吉)、协绕顿珠、孟特尔、仁钦索朗、姜萍、沙纳等。我也了解到在中国远征军中有康藏儿女的影子,他们将一腔热血洒在了异国他乡,来不及回望生他养他的康巴大地;还有藏族第一代飞行员驾机与日寇作战。

  但是,藏族民众是否直接参军参战的材料不多,我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我的相关文章被很多人注意并引用。但遗憾的是很多事情我不了解,也无人去关注。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我总在冥冥中感觉到当年抗日战场上的藏族人决不止几个,十几个,而是应该有一批藏族人和各族儿女一道在抗战前线的血与火中拼杀。

  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的黄埔军校——这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事学校。即使在和平年代,提起“黄埔”二字,都会让人们倍感敬佩,更何况在“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烽火战场。当人们为躲避战火,携老扶幼向西奔走之日,一批批热血男儿却昂然东进。他们知道枪林弹雨意味着什么,但为国家民族,舍小我为大我,马革裹尸亦在所不惜!

  在过往的研究中,我已经看到了黄埔军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学员,如彝族的岭光电(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学员)。他曾回忆当时“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规定取川籍生40名,康籍生(指西康人,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藏族人为多)30名”。尤其是藏族人江新西(藏名洛松吉村,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人,1930年5月考入第8期第1总队骑兵辎重兵科。1933年5月毕业。1941年12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3年12月毕业。后任少将职)以及贺丹增(今青海玉树藏族,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第1期)、罗桑团月(今四川巴塘人,藏族,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6期学员)等。他们毕业后到了军统,被派去西藏等边疆地区,没有直接上战场。他们的任务是抵制英美帝国主义和印度扩张主义者对西藏的侵略和干扰破坏,监视西藏地方当局的动态,服务于抗战。

  2016年初夏,我在查阅史料时,突然注意到了武汉档案馆。这个档案馆似乎与藏族无关,但有材料介绍:这里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同学通讯录、职员录、史稿、讲义和有关分校同学录、官佐同学通讯录以及黄埔军校同学录等。

  正巧我的一个博士同学就在武汉。这一切是那样的机缘巧合,似乎天助我也!这位同学没有让我失望,很快发来了查找到的材料。黄埔军校中一批特殊的藏族学员,瞬间跳入了我的眼中,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让人感慨万千,泪满眼眶(民国时期有不少藏族人到内地就学用了汉名。这些人限于资料,暂无法确认)。

  那一天,我忘了一切,整日沉浸在发现这些尘封资料的兴奋之中,惊喜地看到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8期骑兵队的四郎降泽、土登尼马、格桑曲批;第20期步兵第1中队陈烈吉村、通讯兵第3中队扎西吉村等藏族学员。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罗桑多杰、罗桑彭措、格桑曲批、洛桑郎杰……熟悉,是因为这是藏族人常见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特别让人感叹的是,竟然在黄埔军校第16期第3总队第3大队第9队名录中发现一批藏族人,都是青海藏族惯用的名字。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8岁。

  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我把他们当年登记的名字、年龄、籍贯、联系地址照录如下:

  这还只是第16期的青海藏族学生(未录该期西康、西藏等地藏族;也未包括有的可能用汉名的藏族人,因暂时不能确认),就有21人之多。当我看到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中有这么多藏族人,自豪感与兴奋之情油然而生。算起来,他们这批是1939年春至1940年4月在校学习,应该是在1940年5月离开学校的。当时的学习条件较艰苦。16期桂林分校的罗杰(罗时科)曾回忆说,他们刚进校前3个月是普通学员,条件十分艰苦,除了日常的军事理论课程外,还需要到野外接受摸爬滚打等特殊训练,“直到后来升为高级学员,享受军官待遇,才开始学习‘如何去打胜仗’之类的实践课程”。最终离开学校,走向了抗日前线。

  作为研究者,我急于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这些人后来都在做什么,有着什么样特殊的人生?我立即启动自己的寻找机制,通过一个个自己认识的青海人,请他们去了解。但反馈的消息都是“查不到”“没有人知道”。奇怪,这么多藏族学生怎么会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么多人当年走出穷乡僻壤,走进名校,应该有痕迹可循!我疑惑,但又无奈。他们考取军校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这些学生上前线是毫无疑问的,但总会有活着的人,我一直抱有幻想,希望能有所发现。

  后来,我偶然读到了一篇谈黄埔军校的文章。阅后,顿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凄凉与悲壮,不胜唏嘘,扼腕浩叹。文章特别提到“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资料显示,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万1千多人,相比之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军校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此时,我才注意到,自己特别关注的16期学生毕业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显然,他们是走上了抗战前线,血染疆场,为他们深爱的国家捐躯了。他们的行动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这种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正体现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特别认同。

  习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这批藏族优秀儿女无疑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再一次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藏族人民是爱祖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缔造和扞卫了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很幸运,自己是第一个披露这段尘封往事的人;我也感慨,中华各民族儿女应该怎样才能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无愧于长眠地下的英烈!

  (作者喜饶尼玛:藏族,出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

  参考资料:

  1.《岭光电文集》上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出版。

  2.谭熹《我在20世纪40年代进藏工作的经历》,载西藏自治区政协法制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  二十四》,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湖北省档案馆藏《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二总队同学通讯录》,1943年6月。

  4.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二期同学录》,1934年。

  6.《江南都市报》2013年10月10日。

  7.《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7月4日。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