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9年第一期  > 正文

沙场殒命 壮志无违——谒戴安澜故居

日期:2019-01-25 15:2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传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环巢湖,李鸿章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叱咤一时的淮军。到了抗战时期,对日作战的战场上,国共两党出现了环巢湖一带走出的一批杰出将领。我把他们称之为“新淮军”。他们是:李克农、冯玉祥、张治中、卫立煌、戴安澜、蔡炳炎、孙立人、徐庭瑶等。蔡炳炎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期、戴安澜在第一次远征缅甸时期为国捐躯。特别是戴安澜牺牲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特写《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加以悼念:“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是毛主席为国民党牺牲将军的惟一题诗。

戴安澜将军。

  当时,中共高层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也送了挽联。社会各界名流诸如蒋梦麟、徐悲鸿、熊庆来、顾毓秀等或送挽联或题诗悼念,国民政府从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到其他高级将领多达一百二十多人致送挽联。据戴澄东回忆,抄录挽联的簿籍有七八本之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对戴将军灵柩运回芜湖公葬一事进行讨论,并决定公葬,运葬费由国家支付,经过戴将军夫人王荷馨的认真考虑,现场查看,决定将戴将军的墓地择定芜湖小赭山。1948年5月3日,公葬典礼在芜湖举行。杜聿明主祭,徐庭瑶等陪祭,参加公祭的队伍长达三里多。场面十分隆重悲壮。1978年,根据邓小平指示,芜湖对戴将军墓地重新修葺。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中共芜湖市委,同意在戴将军墓地竖立将军青铜塑像。

  近两年,环巢湖抗日将领的故居大多修缮一新。虽然芜湖有戴将军的墓地在,但我还是想去他的故居看一看,因为那是将军的生命发源地。那里有他用生命贡献民族的遗传密码在。

  

  7月7日前两天,去芜湖出差,回来尚早,便顺路去戴将军故居。找芜湖无为的朋友们引领,几经周折,才找到。

  戴将军的故居在无为县仁泉乡(现洪巷乡)凤和村,在县城西南30公里处。再往西边走一段,翻过黄梅岭,走过施湾山道,就到达枞阳的周潭了。应该说这里是两县的交界处。由于两县就一山之隔,山两边的人家交往就比较多。据说,此山从无为这边过去,是上七里下八里,两边原本没有山道石阶,当年周潭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要嫁到这边来,为了抬轿方便,两家合议,两边的山道石阶由两边的人家各自铺筑。戴将军祖母的娘家就在周潭,而戴将军的启蒙教育也是在周潭。戴安澜6岁时,为了让他打下很好的文化基础,祖母戴周氏决定将他送到周潭自己娘家开的私塾,跟随家族里的有名学者周绍峰接受教育。众所周知,桐城派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座高峰,而关于桐城派有句名言,人在枞阳,名在桐城。就是桐城派名家都生在枞阳,最后都以桐城出名。周绍峰也深受桐城派影响,以能写一手桐城文派的文章而闻名。在周先生那里,戴安澜扎实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中包含的义礼,以及忠诚爱国的思想深深植入了他幼小的心灵。关于周潭,枞阳人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周潭是枞阳东乡武术发源地。当年,周潭较为有名的武馆有两家,一是章家,另一个就是周家。在周家私塾里,家族中深厚的尚武精神以及安境保民、保家卫国的传统也成了戴安澜后来走向黄埔走向抗战前线的文化因子。

戴安澜故居。

  因为祖母戴周氏,幼小的戴安澜获得了家庭多重的关爱。戴周氏并不是他的亲生祖母,而是他的伯祖母。伯祖父戴昌淦,清贡生,年轻时体弱多病,早年病故。祖父戴昌裕,生有五个儿子:戴晋仁、戴义彰、戴礼明、戴智乐、戴信成。由于大哥膝下无子,根据嫂嫂的意愿,戴昌裕将大儿子和三儿子过继给了嫂嫂。三儿子戴礼明就是戴安澜将军的父亲。由于幼时的戴安澜即长得高高大大,且聪明伶俐,戴周氏对之非常喜爱,亲自带在身边并给予教导。根据戴将军子女们的回忆:“戴晋仁用功读书,文章写得好,又注意自身的修养,年轻时在乡里颇负盛名,深得村民们的信任。戴礼明热心公益,办事讲究公正,故而乡里遇有什么大事或是对外联络交涉,常常可以看到戴礼明的身影。”在伯父和父亲身边,戴安澜“看到行侠仗义的伯父在邻里的威望,看到父亲对公益之事的热心”。父亲喜欢唱戏,出去时常常把他带上,并一直坚持对他解说戏曲中人和事的是非曲直,这不仅培养了戴安澜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爱好,打下他的戏曲表演功底,中国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勇之士的形象也深深镌刻在记忆里,成为他之后言行的标杆。

  正是由于这多重的爱,小戴安澜虽然有很多兄弟姐妹,家庭经济也一直比较困难,但只有他首先得到了入学读书的优待。

戴安澜小时卧室。

  戴安澜从童年向青年长成的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帝制被推翻,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私塾学习了几年后,戴安澜深感必须走出大山走过大江,到外面去汲取更新更丰富的知识。他回到家乡,一方面帮助务农,并用所学的知识教育亲友的子女,一方面积极准备,并用心倾听外面世界的声音,时刻准备一有机会就跃入时代大潮中去。1923年夏,机会来了,在陶行知、姚文采等人努力下,新安徽公学在南京恢复。戴安澜立即报考,顺利被录取在高中一年级就读。陶行知先生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杜威,同胡适先生一样受实证主义影响很深。他提出这样的教育方针,要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业上去求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业上去谋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业上去锻炼应变。这里的科学精神是要锻炼学生的观察实证和分析事物的正确能力,成为探求真理的动力;美术精神是要求学生不要向四周的环境苟安和同流合污,而是要对环境进行改造,支配环境,以与科学发展的文明相适应;大丈夫精神是要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强调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无以报国。这些新思想,对于戴安澜来说,如同久旱的庄稼适逢甘霖,他用力地吸吮着这一切,来滋润自己的精神世界。

  就在此时,传来一个消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叔祖父戴昌斌,曾和张治中、徐庭瑶等人一同毕业于保定军校第3期,眼下正担任粤军第4师的团长,他写信回来要家乡特别是要戴氏子弟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投向革命阵营投身革命大潮。看到信的戴安澜激动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20岁前,是浑浑噩噩的时期,50岁之后,血气就衰萎,总计人之一生,成功立业,不过20到50之间短短的30年而已,不趁这时候埋头苦干,有所成就,光阴一去便不可挽留,抓住了时机,困难的环境是不足惧怕的,正唯困难的环境才能促使我们创造出伟大事业。要晓得悻生不生,必死不死之理。”于是,戴安澜抓住了这一时机,和家族和家乡的一些有为青年一起,带着革命的梦带着创造一个新中国的梦奔向了广州,奔向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路都铺成了水泥路,但由于是在原来的田埂路上铺的,窄,弯多,好走,也走得慢,从无为县城到戴安澜故居这点路程就走了一个多小时。

  这个村落原来叫凤和戴村。当地老人告诉我,原来都是青一色的青砖小瓦房。由于交通不便,抗战时期,日军没有打进来,开始国共两党都在这里公开建立政权,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也都在这里平安驻扎过,直到皖南事变发生,这一情形才发生变化。新中国建立时,乡政府曾建在这里,后来逐渐并乡成立大乡,乡政府才搬走,这里才逐渐冷落。改革开放后,大家日子富裕了,都开始建新房和楼房,原来的青砖小瓦房逐渐被拆去。戴家的房屋新中国建立后分给了别人,正是由于是戴安澜故居才得以保存下来。

  前后两进,三开间,硬山式,脊中用小瓦架成一朵梅花,前后檐出叠两行砖挑出,正门间宽稍凹形成门堂,没有什么门当户对,也没有什么石坊石楣,就是青砖直砌,门与门前稻场没有台阶,平地起屋,屋内看,中国传统式的斗拱木架构,外墙是围着木构而建,内墙基本全是砌到枋托,天井很小,一米乘两米见方,下凹地面两尺,就是为了上便于采光下便于排水。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皖中畈区的民房。

  1904年11月25日,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就诞生在这座普通的民房中。戴安澜原名戴衍功,在家乡私塾读书时,老师给取了个名字叫戴炳阳,报考黄埔军校时,为了表示要力挽国家危亡狂澜的决心,他自己改名安澜,号海鸥。

  外墙、屋内地面都已重新修缮,缺损的梁枋也已替换,故居的基础物件建设基本上已经完善,只是展陈还没跟上,除了堂屋供桌上方挂了戴安澜将军像,及有关戴安澜将军简单介绍外,应该说是空空如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当然也没有什么参观者。——但这恰恰给了我想象的空间。没有什么陈设,那时一般人家会有什么家具呢。在这样一个略显空旷的空间中,应该充满的是小戴衍功各个房间跳来跳去的活泼身影,应该充溢的是小戴衍功快乐的笑声。

  小戴衍功渐渐长大了。

  小戴衍功终于走向了国家与民族的召唤。

  小戴衍功终于长成了高大威猛的戴安澜。

  带着小时在家乡的养成,戴安澜首先体现出的是忠。即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黄埔3期学习期间,他参加东征北伐。1933年春,日军攻陷热河,更犯平津。他率部参加长城抗战,首战古北口,在师长负伤、团长阵亡的情况下,毅然率团掩护师部调整阵地,稳住阵线,为抗战初立战功,为此获得五等云麾勋章一枚。全面抗战爆发后,升任第73旅旅长。他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之战、彰德漳河争夺战和太行山游击战,出奇制胜,重创日军。1938年鲁南会战,他率兵火攻陶墩,计取朱庄,两地皆扼军事要冲,为台儿庄会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日军侵犯中艾山,他率部御敌,历时四昼夜。日军向我阵地猛扑数十次,终未得逞。日军电台广播说:“中国军队有一俄籍军官,指挥有度。”实因他身材魁伟,每战皆先,日军产生这一误传。1938年5月,他升任第89师副师长。8月,武汉会战,率部南下在瑞昌与阳新间阻击日军。顽强抗击日军第9师团,使其损兵折将而终。1939年1月,他升任第5军第200师师长。12月,参加昆仑关战役。根据命令,第200师坚守412高地,毁敌坦克2辆,炮4门,毙敌100余人,缴获枪械100余支,出色完成了任务,对整个昆仑关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加入远征军,并作为先头部队入缅作战。3月20日,同古保卫战打响。经过12天激战,200师歼敌5000余人,为远征军准备平满纳会战争取了时间。4月19日,西援乔克巴当,21日东调棠吉。25日攻克棠吉。5月18日,在率部追随第5军北撤穿过摩谷公路时,遭日军设伏,身负重伤。5月26日下午5时许,在缅北茅邦村殉国,年仅38岁。

戴安澜着戏装拍照片,给父母报平安。

  戴安澜身上秉持着诚挚的孝。戴安澜不多的照片中,有两张是穿着戏服的照片。那是昆仑关战役后,戴安澜在广西全州蒋家果园养伤休整期间拍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一大早,照相馆来了一个人,带着大相机和机架;京剧厉家班来了两个人,带了唱戏的行头。来了后,他们先和戴安澜交流了一会,然后就给戴安澜化妆。戴安澜被扮成老生的模样。他先是按京剧《打严嵩》中忠臣邹应龙的样子,蓝色罩袍,黑色髯口,在房前小斜坡的树丛中照了张大照片;然后又换上京剧《珠廉寨》中李克用的服装,白胡子、长雁翎,再拍了张大照片。拍完了,孩子们不解:“爸爸,你今天为什么要穿戏装拍照呢?”戴安澜微笑着说:“你们的爷爷奶奶自从抗战以后,一直待在无为老家,他们一定非常想念我,而我也非常想念他们,所以我就拍照片寄给他们。可是家乡现在是敌占区,寄戏装照,可以迷惑敌人,对两位老人比较安全些。”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心与孝心。

戴安澜将军牺牲的地方,缅甸茅邦村茅邦竹庙。

  戴安澜身上洋溢着深厚的爱。他和夫人王荷馨是小时家人订的“娃娃亲”。在家乡,一般人家的男孩子尚且无力入学读书,何况女娃子。入了黄埔军校成了革命军人的戴安澜并没有抛弃这门亲事。1926年,戴端甫写信回家乡,要老家把他儿子戴日新的未婚妻梅少兰和戴安澜的未婚妻王家姑娘从无为送到广州完婚。1927年1月5日,戴安澜与王家姑娘结为伉俪。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王家姑娘没有名字,戴安澜先是给她取名荷心,寓意目不识丁的乡下姑娘嫁给军人作妻,必须有含辛茹苦之心及坚忍精神。戴安澜开始为她补习文化,授以新知。王荷心进步很快,为给予激励,第二年戴安澜又将她的名字改为王荷馨,寓意历经艰辛的荷心将散发出悠远的馨香。而王荷馨也没有辜负戴安澜的期望,一边跟随戴安澜南征北战,一边担负起照顾老人、抚育子女的重任,使戴安澜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征战中去。同古会战间歇,戴安澜于1942年3月22日给王荷馨写的那封信,正是由于充溢着这般忠孝慈爱而至今为人传颂——“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戴安澜牺牲后,王荷馨把悲痛埋在心底,坚强实践着丈夫的嘱托。她将国民政府的特恤金20万元拿出来创办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期培养更多的人才建设祖国。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将戴安澜遗骨移回芜湖安葬。新中国建立后,在担任上海里弄民事调解员时,由于尽职尽责,深得群众爱戴,被市里评为“三八红旗手”。

戴安澜、王荷馨与戴藩蓠、戴靖东合影。

  戴安澜身上传承着博大的慈。戴安澜和王荷馨生育了四个子女。戴安澜给他们分别取名:覆东、靖东、藩篱和澄东。戴澄东说,按族谱中的排行,应为“恒”字辈,但父亲看到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对日寇恨之入骨,所以弃族谱排行不用,给儿子们取这样的名字,意思是要男儿们勇敢出征,打败日寇。覆东即覆灭东洋之凶,靖东即绥靖东洋之乱,澄东即澄清东洋之害,藩篱即筑牢护国屏障。戴安澜对他们一边是博大的父爱。同古大战期间,他在家信或给覆东的信中,总要细心地问一问子女的情况,从各个方面叮嘱他们。“我在这作战期间,常挂念的,是祖母的健康,靖儿的病况。”“篱儿要买皮鞋,是不成问题,现在还在打仗,无市场可买,稍迟再买回来给你们。”(1942年4月2日致覆东信)在4月14日最后一封信即给夫人的信中说:“母亲身体想必健康!孩子们想必安好,你一定也是好的,我是这样地相信着。”“贵阳生活程度,现在如何!东儿读书,是否努力;靖儿咳病,是否痊愈,望即告我!”一边是严格的教育。戴安澜有座右铭:“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一事不知,不更二事;一书未解,不读二书。”他也这样要求孩子们。戴覆东曾回忆这样一件事。出征缅甸前,戴安澜利用一个星期天,去看在贵阳清华中学读书的戴覆东。清华中学在贵阳花溪镇。虽然在乡下,但校规很严,要求每个住宿生的床铺要像军队那样清洁整齐,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那天是星期天,没人检查,戴覆东心存侥幸,床铺没有整理。没想到父亲来了。看着父亲的表情,戴覆东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是星期天,不查宿舍。”戴安澜一听,立即严肃地说:“你怎么能这样想、这样做呢?不管查不查,你自己的床都要整理好,这也是看一个人,在人前人后是不是一个样。”戴覆东后来说,父亲的这句话给我很大震动,不仅让我惭愧得无地自容,也让我从此记住了做人做事人前人后的“道理”。四个儿女也没有辜负将军的遗愿,一个个成才成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戴覆东,着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靖东,精通德语、俄语、英语,南京理工学院教授。戴藩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立下战功,后一直在工会工作,曾担任政协委员。戴澄东,高级工程师,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虽然故居现在还是空空如也,但陪同的当地领导告诉我说,县里和镇里对戴安澜故居建设都非常重视,将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它重点打造成无为西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里已经在镇政府所在地建了戴安澜广场,广场上竖起了汉白玉的戴安澜雕像,广场后是戴安澜纪念馆,广场三面将竖13块浮雕,重点刻画戴安澜将军在抗日战场上所取得的重要战绩,广场前面的路取名荷馨路,是为了纪念戴将军夫人王荷馨。等广场建成完善后,故居将统一进行布展。

  对此,戴将军的子女们也早知道。戴澄东说,感谢家乡为纪念戴安澜所做出的努力,但无论是建广场还是修缮故居,一定要遵守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不能劳民伤财,豪华铺张,尤其是故居不能太新;二是一定要忠于历史,尊重史实;三是一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一致,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协调,能给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贡献,能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快乐。

新中国成立后,王荷馨同子女合影。

  当地领导说,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11月份,即戴将军出生的日子,戴覆东会带领弟妹们及家里晚辈回来,看一看故居,并给仁泉小学和昆山乡新华小学捐助。抗战初期,覆东曾被送回到故乡仁泉小学读书。后来在台湾防务部门工作的戴恺华回忆说,那时他也在学校读书,大家都知道他是戴将军的大儿子,都对他高看一眼。新华学校是母亲王荷馨家乡的小学。用他们兄妹的话说,我们这是在替父母报答当年家乡父老对他们的养育之情。

  他们都捐助些什么呢?戴澄东告诉我:“我们兄妹都是公职人员不是老板,我们只能表示心意,并以此来表示我们对家乡子弟的一点激励。每年来时,会给两所学校的优秀老师和优秀学生送上奖金,会带来体育用品和一些文具捐给学校和所有同学。这两年覆东(戴覆东院士今年去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由我一个人代表了。”当他听我说到周潭时,他表示今年如有可能,回来想到周潭去,看看戴将军在枞阳读书的准提庵。

  戴安澜故居前面有一条小路直向南去,那里通往长江。戴安澜就是顺着这条路走了六七里路到达长江,走向南京走向广州的。路边田垄有棵巍然耸立的大枫树。当地人告诉我,这棵树有一两百年了。也就是说,当年戴安澜离开家时,它已经矗在那儿了。他走,身影最后隐于树后,送别的眼里定格成这棵树,他回来,首先看到的是这棵树,看到这棵树,就知道到家了,而迎接的家人看到的是他从这棵巍然的树中走出。

  如今这棵树更加高大繁茂。

  它站在那儿,与芜湖的戴将军塑像隔江相望。

  它站在那儿,站成了家乡对戴安澜最大的怀想。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