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9年第五期  > 正文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日期:2020-01-07 13:4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朱骏(台湾)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孙中山在1908年的《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过革命的三个阶段方法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军队为人民戮力破敌”是革命成功的第一步。这三个阶段在后来中山先生所着的《中华革命党总章》《心理建设》《中国革命史》《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制定建国大纲宣言》皆反复提及说明,成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规划。

  由此可见,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便已非常重视军队武力对革命的重要性,视之为完成革命绝对重要的基础。然而,中山先生革命历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恰恰是军事力量。初期依赖会党,同盟会时期逐步发展新军中的党员,两者组成同盟会革命的基本武力,最终成功推翻满清政权与帝制的辛亥革命是仰仗零星的新军武力。当时的新军并非国民党创建发展的军事力量,而是清廷的正规部队,国民党只是在其内部发展党员与组织,其正式组织结构的力量并不受国民党领导与节制。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成功,重大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这些军事力量能为革命党持续所用者几乎不存。以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团体也未在组织现代军事力量上多加用心着力,使得面对接续而来的宋教仁被杀,无力可使,贸然发动声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国民党反遭解散。中山先生被迫重起炉灶,成立中华革命党。袁氏暴毙之后的护法运动也难有所成,1919年再改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的前途载浮载沉。数年之后,中山先生还几乎丧命于自己曾用力栽培之陈炯明的炮火,狼狈难堪,颠沛艰辛,不忍卒言。究其主因,就在于没有一支稳定而服从国民党的革命武装力量,作为铲除反革命势力的开路先锋。

  孙中山成立黄埔的目的

  中山先生在世的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每一个军阀都与外国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公然或秘密勾结,有一个或数个列强作为其支持者。这些列强已习惯于“以华制华”,利用既有势力维持一定的秩序,有利于他们抢夺中国的资源,故不支持且排挤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在陈炯明叛变之后,当革命前途晦暗已极之际,俄国基于自身“东方路线”的需要,多次派人与中山先生联系,争取国民党与其联合。经多年多次接触讨论,中山先生看到了双方合作的机会,予以同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机会就是在俄国的帮助之下,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建立国民党的革命武装力量骨干。

  中山先生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训词一开始就毫不讳言:“中国13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说这话不是失败主义的气馁,而是痛定思痛,寄望来者可追,重新奋起。中山先生接着说道:“就是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东征时期,黄埔军校教导团与配合作战的粤军第二师部分官兵合影。

  从这篇讲词,可以清楚认识到,建立军事武力只是中山先生革命的初步,要借此排除“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的现象,这已经进入到政治层面。他又进一步说道:“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这是一个极有纵深、以宪政为鹄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军事只是入手处。

  黄埔军校,正是中山先生总结自身革命遭遇的经验,因应当时的革命情势所创建的,是他生前最后一次革命再出发的起点,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资产。这次再出发所面对的主要任务就是中国的统一,进入训政,为宪政奠基,以达中国于世界舞台上之自由平等地位。欲达此,只有依次平定军阀,打破割据的局面,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日本的侵略,没有一支代表中国的武力是完成不了这些重大任务的。

  黄埔军校在废除不平等条约上的意义

  黄埔军校师生所建立的武装力量也确实不负期望,建校未及一年半即完成了两次东征,稳定了中山先生生前所建立的广东革命基地,成为日后国民政府的军事核心支柱。在此基础上,以黄埔师生为骨干,整合了一些国内其他的武装力量,成为一股当时中国内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建校两年出头即誓师北伐,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排除帝国主义力量的干扰,完成北伐,令中国基本上粗具统一的形式。对外的力量能够大幅集中,内政的施作虽仍不理想,但已能逐步开展建设,而有日后称誉的“黄金十年”,奠定了对日抗战的基础。

  北伐固然直接针对北洋系军阀,但北洋军阀背后的支持者是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北伐真正的作用在于排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内部的代理人,实质上就是反帝国主义,争中国正常国权的第一步。自北伐过程起,国民政府逐步采取收回部分租界、关税自主、取消一些国家的领事裁判权等措施,中国朝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标逐步迈进。

  最终能够让国际强权英美日放弃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因素在于中国的对日抗战。抗战一开始就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妄想,独力苦撑4年半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终获与美英俄诸强国同盟的地位。在此之前,国军已经打过了淞沪战役、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令日本人未能顺心的战役,取得过台儿庄大捷、两次长沙大捷等非常辉煌的战果,扭转了国际强权对中国的观感。

  

  孙中山在韶关检阅北伐部队

  中国独立抗战,愈战愈勇,令帝国主义国家刮目相看。1940年7月18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声明未来对华废除其不平等条约。1941年,美国于5月31日,英国于7月4日均表示同意,愿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重新订定新约。两国于1942年10月9日,宣布放弃在华的各种不平等特权,及其他相关权益。1943年1月,中美和中英新约分别在华盛顿与重庆签订,其他各国的平等新约也陆续开始签订。

  面对日本的侵略,国军训练与装备远远不如日军,但国军上下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的决心、勇气与英勇行为,可歌可泣,惊天地而泣鬼神,终获最后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重新站了起来,这都是以黄埔军校为核心骨干打下的基础。根据一些统计,黄埔师生阵亡者占国军全部牺牲者约14.4%,战后幸存黄埔生仅1万1000多人,牺牲率高达95%,其中少将以上阵亡将领就达100多人,超过牺牲将领的半数。没有黄埔军校,中华民族不可能那么早就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面前站起来,更不用说能有后来以迄于今日的发展。

  继承黄埔精神发展软实力

  今年正逢黄埔军校建校九十五年纪念,缅怀黄埔前辈在极为艰困的环境中,以热腾的鲜血灌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块基石,前瞻往后的路,后人应克绍箕裘,再接再厉,发扬其不畏艰难的开创精神,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更上一层楼,不能寄望仅仅凭借军事武力,而需要借助于民生事业的力量。蒙中华列祖列宗默佑,海峡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已达到世界上令人称羡的水平,然而,国家民族的发展不能至此自满止步,应该考虑国家民族可持续地向人类文明更高水平之发展内涵挺进。

  综观人类历史,军事力量暴而骤,难以持久;经济力量固能较军事力量持久,但易引起他人的排斥,也有时而穷;唯独软实力,与人为善,为人所喜,无远弗届,可大可久,这是孔老夫子所说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以来之”就是以软实力令他人心服,这才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最重要的组成与根柢。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