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人物春秋  > 正文

戴安澜之子:“里根总统为父亲再铸勋章”

日期:2013-04-23 08:41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刘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3年2月,戴复东在同济大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刘畅 摄)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音同皮,意为棕熊)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943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哀悼国民党军第二○○师少将师长戴安澜。毛泽东一生只为两位将军写过挽词,一位是罗荣桓元帅,另一位便是戴安澜将军。 

    约访戴安澜长子戴复东先生时,记者有些犹豫。今年已85岁高龄的戴复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不久前,老人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一直不愿意面对公众。

    记者来到同济大学,获悉戴老依旧很忙:给学生讲课,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在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帮助下,最终老人答应了采访请求。回忆往事,戴老眼含热泪,几度哽咽。 

  谈起父亲戴安澜,老人甚至对8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他忘不了三四岁时,父亲教他学游泳的场景,更忘不了父亲牺牲后,灵柩抵达云南省腾冲县时,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的撼人场面。“从昆明到广西全州,沿途各城镇,家家户户门前摆设香案,倾城祭奠。作为家属代表,我从灵车上下来跪谢百姓,就这样一路上,不知道跪了多少次但母亲和我们都不知道,其实棺材里,并不是父亲完整的遗体”

誓与同古共存亡

    戴安澜,字海鸥,1904年出生,安徽无为人。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1942年5月26日,牺牲在远征缅甸的抗日战场。国民党中将杜聿明曾在回忆文章中用“惨绝人寰,欲哭无泪”,形容戴安澜牺牲前后的惨烈。当时,国民革命军抗日殉国的将领有160多位,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只是少将,却同时得到国共两党的高度评价,可见其影响力非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三省。1933年3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25师145团团长的戴安澜,奉命率部赶往长城古北口,与日军主力展开激战。这是戴安澜抗战生涯中,第一次与日军交锋。战场上的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士兵却多为农民出身,不懂战术,有的士兵枪还没摸热,便上了战场,死伤惨重。为弄清日军机枪与步枪如何协调作战,戴安澜冒着炮火登上长城观察,被日军发现后,用机枪封锁了足足两个多小时。

    “很多人批评父亲,说你是团长还跑到最上面去,太不安全。父亲回答说,我就是要亲自上去看看,如果我不去,就不知道敌人的情况,在使用哪些不同的兵器作战。”戴复东说。

    1937年,戴安澜总结古北口抗日的历程,写下军事教材《痛苦的回忆》。“父亲每每回忆起牺牲的士兵,都极为痛苦,因而起了这个书名,以表纪念。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在日记中提出教育士兵射击是非常重要的,总结了‘三个不打’等战术,即看不见敌人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只有这样,手中的枪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戴复东告诉记者,父亲对自己要求极严,“那一时期,他还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要读200本书,既有军事方面的,也有政治、历史、文学方面的,还要学英语和数学”。

    对于属下军官,除了必要的文化素养,还有军事考核,这方面戴安澜把关相当严格。戴复东曾亲眼看到过父亲考核军官,“一个大长桌子上面放一挺轻机枪,被测试的军官用黑布蒙上眼睛,在规定时间内把机枪全部拆成零件,再全部装起来,做不到的就不能晋升。”

    1939年,戴安澜接替杜聿明升任国民党军第二○○师少将师长,这一年他刚刚35岁。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切断中外海陆交通线。武器、弹药、油料、装备极度缺乏的中国军队,拼死也要打通中缅公路,以便美国的军事援助能迅速输送到中国。1942年初,国民党十万远征军进入缅甸。3月7日,为营救被困英军,二○○师直抵同古城。此时,英军不敢留在同古,慌张逃退,只剩下戴安澜的二○○师孤军镇守。戴安澜当时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3月20日起,二○○师与5倍于自己的日军在同古城激战12天,歼敌5000人,我方牺牲1000人,以1比5的战绩创造了中日交战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果,国际舆论为之震动。

    然而,戴安澜不会想到,就在西方为中国军人善战而兴奋时,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在中国远征军身上。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