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军校  > 正文

黄埔军校的内设机构

日期:2016-05-04 14:4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军校早期的组织机构编制,设总理、校长和党代表,组成校本部最高领导。校本部之下设政治部、教授部、训练部、军需部、管理部和军医部。1924年11月增设教育长和参谋处、军法处,合称6部2处。先后以胡谦、王柏龄、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等任教育长,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军法处处长,钱大钧任参谋处处长。

  1926年3月,为适应发展需要,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属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除政治部、教授部和训练部仍旧外,军医部改军医处,管理部改管理处,设入伍生部、经理部、军械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合称5部5处1班。并设副校长,由李济深升任。增设的入伍生部,部长为方鼎英,下设步兵第1团、第2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军士教导队、学生军总队、教官、第1科、第2科、政治部等;增设的经理部,主任为俞飞鹏,下设财政、粮服、采办、营缮等科;增设的军械处,处长为戴仁,下设军械库、护车队、械务科、事务科等;增设的编辑处,处长为孔庆睿,下设印刷所;增设的高级班,下设军事科、各专科;增设的兵器研究处,下设化学科、机械科。学生则分为入伍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和军事教导队5大类。这些新设的部门和机构组织,在当时都是一般旧式军校机构所罕见的。

  军校颁行的机构组织表明确规定,校总理是军校最高领导,统理一切。校长在校总理之下处理各项校务事宜。党代表作为国民党的代表,由校总理委任,对校长实行监督和指导一切,督使军校人员遵行革命政策。凡属军校文书、命令,没有党代表附署一律无效。教育长秉承校长、党代表之命,执行领导职权,管理日常校务。在校属各部中,以政治部、教授部和训练部最为重要。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活动和宣传活动;教授部掌管军事理论的学科教育;训练部掌管军事技术的术科训练。其余各部门也有相应的具体职责,以配合军校教学和作战等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黄埔军校建校以“三民主义”为军魂,很快就成为全国军事精英云集之地,尤其是校内机构组织以设党代表、政治部和教导团最为鲜亮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和苏联政府在多方面的大力帮助,黄埔军校迅速发展成为组织机构严密、体制编制健全、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学校。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组织机构日渐健全和庞大。各级官佐、教官、职员在建校之初第一期时仅有48人,到1926年底第四期学员毕业时已增加到340多人。这些人员所在的机构组织是黄埔军校的骨骼,构架了军校教学体制的大厦,担负着培育将帅之才的重任。

  机构规模日渐庞大的黄埔军校各级组织,从1924年夏到1927年春,为时不过3年,就进入全盛时期。据方鼎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概述》一文中的统计,到1927年3月,仅在本校直属的教官、学生、学员和战士就有2万余人(已毕业学生及分校师生尚不在内)。黄埔军校已经成为国共两党共同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大本营。1936年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3篇,对军校初创时期及中期的机构专门作了记载(《黄埔军校史料》,第97~10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1929年7月,军校采用委员制,同时改编机构:校长办公厅改为总办公厅;教授、训练两部改并为教育处;管理处改为总务处;军械处改为军械科;编译处改为编译科;政治训练处改隶校本部;经理、军医两处不变。后来的南京、成都时期军校机构组织虽然有所变动,但基本上维持了原有的大架构,仅是个别部门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增减和完善。

  军校组织机构发展到成都时期,规格和规模都有所减小。校长、教育长负责制领导下的主要机构有5大处6大科:训导处、教育处、副官处、经理处、军医处;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辎兵科、通讯科,还有勤务团、黄埔日报社等。

  综合各种资料,黄埔军校历史上的主要机构组织有以下8大组成部分:

  (1)校本部

  校本部是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关,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军校初建时,校本部由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校长蒋介石统领全校,校长办公室的中文秘书是张家瑞,英文秘书先后是王登云、张静愚、陈立夫。党代表廖仲恺负责监察行政、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事项。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军校没有再设校总理;8月廖仲恺被刺后,由汪精卫任党代表。

  初创时期,军校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以后日臻完善。校长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挑选了很多人员,到黄埔军校任职。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军校工作。校本部作为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理事务的机关,人员逐渐增多,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若干员,校长办公室扩展为校本部办公厅,还有总务、人事、军法3科。秘书处附设电务室,总务处附设调查股。校本部办公厅负责人事、薪酬、财会和运输交通等事项。各部门和分校的报告呈校本部办理的,即交校本部办公厅和秘书处处理。

  校本部最初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不久就有较大的调整。除原来的政治、教授、教练3部不变外,增设入伍生部、经理部、军法处、参谋处,改军医部为军医处、军需部为管理处,后又增军械处,编辑处、兵器研究处、俱乐部、军械库、医院等。全校各种机构约40余个,组织逐渐完善,规模庞大。入校学习的学生、学员,也分为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无线电高级班等,各期情况有时也并不相同。

  军校广州时期后期、南京时期前期,校本部通常下辖5部5处1班:教授部(教官科、图书室、模型室、学生队),训练部(学生队),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械库、护库队、械物科、事务科、修械工场),军医处,编辑处(印刷所),兵器研究处(化学科、机械科),高级班(军事科、各专科)。还有直属单位3科1处:总务科(含调查股)、人事科、军法科、秘书处(含电务室)。南京时期后期和成都时期,军校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些反复变化,总体上是合并和缩编减员,降低规格。

  (2)训练部

  训练部是黄埔军校机构中首屈一指的大部,人员众多。建校之初,组织机构教学分工: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两个部门分别称为教授部和教练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分管课堂,一个分管操场(户外训练和演习)。1925年1月30日,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后又改称训练部。其后,两部反复分与合,并改名称,到成都后期时的名称为训导处和教育处。

  军校初创时期的教授部以王柏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以顾祝同、刘峙、钱大钧、陈诚、严重、陈继承等为军事教官,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此外,还聘请了一批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为总顾问,加仑将军等几十名苏联军官担任顾问或教员。教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下设学生总队,邓演达、严重等先后任总队长;总队下设若干队、区队,负责学员的训练与管理。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学制为6个月。

  广州时期后期、南京时期,训练部通常下辖:教官第1、第2科,各学生队、学员队。第1学生队:第1队(第1区队至第4区队),第2队(第5区队至第8区队),第3队(第9区队至第12区队),第4队(第13区队至第16区队)。第2学生队:第5队(第17区队至第20区队),第6队(第21区队至第24区队),第7队(第25区队至第28区队),第8队(第29区队至第32区队)。第3学生队:第9队(第33区队至第34区队),第10队(第35区队至第36区队)。第4学生队:第11队(第37区队至第38区队),第12队(第39区队至第40区队)。第5学生队:第13队(第41区队至第43区队),第14队(第44区队至第46区队),第15队(第47区队至第49区队)。第6学生队:第16队(第50区队至第51区队),第17队(第52区队至第53区队)。还有3个学员队(分为9个中队、18个区队),以2个区队为1个中队,3个中队为1个学员队。这个队别编制表,是黄埔同学常常津津乐道的“寻根”入校路线图。

  成都时期,军校原训练部的职能由训导处、教育处承担,学生分属各总队,总队下设大队、中队、区队,机构编制与前期学生队基本相同。

  (3)政治部

  政治部的职能是掌管全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政治部设主任、副主任。主任承校长、党代表或副校长之命,教育长之指导,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指挥、监督,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政治部机关有秘书辅助主任及副主任,督促全部部务工作。黄埔军校在广州时期后期、南京时期,政治部下设:编译委员会,政治指导员,教官,总务科(财务股、事务股),宣传科(编纂股、发行股、指导股、俱乐部、图书馆、书报流通所),党务科(组织股、调查统计股)。在政治教官中,政治主任教官受政治部主任及副主任指挥,监督同各教官负责实施政治教育,政治教官辅助政治主任教官,分别担任政治课程教学。

  黄埔军校初期,先后以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为主任,张崧年(申府)、鲁易等为副主任,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于树德、萧楚女、张秋人、安体诚、李合林、高语罕等为政治教官,恽代英为政治主任教官,甘乃光、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政治部正、副主任之下设秘书,秘书之下设宣传、组织、总务3科。至1926年3月,政治部职员达70余人,聘定专任政治教官和临时政治教官各10余人。

  军校政治部的职能在南京时期由政治训练处承担,在组织机构上已经不能单独立部。军校成都时期,有段时间政治部有过扩编,但很快又被弱化,政治教育内容并入训导处。

  (4)经理部

  军校初创时期的经理部机构比较单一,由军校筹备处经费组发展而来,最初甚至是由校党代表廖仲恺直接负责,再加数名筹集经费的会计、财务人员组成。军校广州后期的经理部较为完善,通常下辖:财政科(会计股、金柜股、审核股),粮服科(给养股、被服股、器具股),采办科(购置股、计核股),营缮科(计造股、电灯厂),另外直属第1、第2、第3经理事务所。军校历经广州、南京、成都各时期,其他机构部门反复改换“门庭”招牌,或合并或撤销,唯经理、军医两个部门仍独立存在,经理部由“部”改称“处”。

  (5)入伍生部

  军校广州后期、南京时期的入伍生部,通常下辖:步兵第1团(第1营第1连至第4连、第2营第5连至第8连、第3营第9连至第12连、机关枪连),步兵第2团(第1营第1连至第4连、第2营第5连至第8连、第3营第9连至第12连、机关枪连),骑兵营(第1连至第3连),炮兵营(第1连至第3连),工兵营(第1连至第3连),辎重营(第1连至第3连),军士教导队(第1大队第1中队至第3中队、第2大队第4中队至第6中队、第3大队第7中队至第9中队、特科大队),学生军总队(第1大队第1中队至第3中队、第2大队第4中队至第6中队、第3大队第7中队至第9中队、第4大队),教官,第1科(第1、第2、第3股),第2科(第1、第2、第3、第4股),政治部(宣传科、总务科、党务科、各团营队指导员)。这一体制编制,延续到成都时期,仅是学生军总队、各科室有所变动。

  (6)管理处

  军校各时期的管理处,一般下辖:特务营(第1至第13连、机关枪连),电话队,号兵教练所,军乐队,陆军监狱,消防队,马厩,第1科(庶务科含运输队等、会计股辖物品库、收发股),第2科(交通股、驻省办事处)。管理处还有一些下属单位,不同时期因教学任务需要而有增设和撤编。军校成都时期,改为管理科,直接隶属校本部办公厅。

  (7)军医处

  军校各时期的军医处,一般下辖:医务科(检诊股、综合股),卫生科(防疫股、材料股),陆军医院,疗养所,卫生队,医务所,脚气病院,诊察室。

  (8)教导团

  教导团是军校初创时的校属武装组织,这支新型的革命武装,属校部参谋处管理,归校本部直接指挥,称为校军。这支武装,一方面担负警卫军校的任务,服务于军校学员,配合训练;另一方面也用于作战。军校发展到后期,原教导团演化为勤务团。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王柏龄。每团辖3个营,每营辖3个连,每连辖3个排,始创中国军队“三三制”。另每团有机枪连、特务连、侦探连、辎重队、卫生队。团部仿苏联红军建制设团长、党代表和参谋长。团、营、连均设党代表。团以下不设参谋长。指挥官与党代表分管所属部队的军事与政治工作。教导团发展很快,组建几个月后就扩大成为2个师,到1925年7月又扩编为1个军,即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任军长,廖仲恺、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军政治部主任。团的各级指挥官、党代表和班、排战斗骨干都由黄埔军校教官、学生队长和毕业生担任。不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担任教导团的党代表和排、连、营长,在战斗中起先锋骨干作用。这支革命武装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和发展,为当年的国民革命军奠定了武力基础。

  黄埔军校的内设机构,除本校以上8大部分之外,因军校日渐扩大,师生日众,还在各地增设分校。最初以校舍不足,在黄埔岛本校附近设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进而到广州市内设省分校。这时的分校纯属分开驻地、分区上课性质,没有专门机构,仍归本校直接管理。1925年校军举行东征,黄埔师生随军上课,正式首设分校于潮州,命名潮州分校。设分校长、党代表、教育长以及政治部、特别党部等机构。不久,又增设了南宁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等。各分校均就地招收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其机构基本上是缩微本校。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