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情缘  > 正文

忆父亲

日期:2011-07-01 08:4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黄有惠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的父亲黄玉玺,字国珍, 曾用名黄永喜, 1906 年8月12日出生,山东省滕州市 (原滕县)级索镇潘楼人。1925 年7月, 19 岁的父亲随同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赴粤应试,报考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并被录取,初为入伍生。由于那期被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之编为人伍生一、二、三团,设入伍生部专职管理。1926年1月,父亲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正式学生,被编入黄埔学生军步科第二团第九连,并参加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

  1926年北伐开始,父亲随黄埔学生军迅速奔赴北伐前线,被编入北伐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班长一职。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部队,共有两千余人,连以上干部全部为共产党员。独立团是第四军的开路先锋,6月5日攻占攸县,取得了入湘作战的首次大捷。在此次战役中,父亲由于勇猛杀敌,表现突出,被提升为排长(后任营副官)。8月25日开始攻打武长(武汉至长沙)铁路线上的军事要隘汀泗桥、贺胜桥。汀泗桥是武汉南面的门户,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北伐军要攻占武汉,必先攻占此桥。吴佩孚把司令部设在贺胜桥,亲自督战,下令死守汀泗桥。8月26日,第四军以六个团的兵力发起进攻,双方争夺激烈,汀泗桥四次易手,仍不能分出胜负,双方伤亡惨重。27日晨,独立团在当地农民引导下,从东面大山的小路迂回到汀泗桥东北面敌人背后发起猛攻,敌因受前后夹击,慌乱溃退,吴佩孚下令用大刀砍杀败退官兵,也不能稳住阵脚。当天北伐军占领汀泗桥。第四军英勇善战,获得了“铁军”称号。8月29日,北伐军第四、七军向贺胜桥发起总攻。30日下午叶挺独立团首先突破吴军防线,当日占领贺胜桥。就在这次战斗中,父亲带领全排战士发扬了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冲锋在前,他接连击毙敌军十余名,不幸中弹两处(腿部和腰部)。因伤势严重,被撤到后方治疗养伤。

  1927年,父亲伤势基本痊愈,回到叶挺部队。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面对蒋介石、汪精卫反共、反人民的行为,他非常气愤,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凌晨2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起义军自8月3日起先后撤离南昌,经江西瑞金、会昌,转进福建长汀、上杭,于9月下旬到达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后来由于形势逆转,父亲随一部分部队退至海陆丰地区,加入了东江地区农民的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1929 年6月,父亲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在鄂东北建立鄂豫皖根据地。1931年初,三十一师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围剿”。11月,父亲所在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 “围剿”。1932年10月,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鄂豫皖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父亲随部队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父亲因负重伤,昏迷不醒,被转移到山东省潍坊地区治疗养伤,伤愈后去找部队,但因部队大转移,失去联系,只能解甲归田。 

  1995年12月,我的父亲黄玉玺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供稿)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