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情缘  > 正文

我珍藏的《中央军校六期交通大队同学通讯录》

日期:2012-01-01 14:03 来源:《黄埔》 作者:单补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通讯录是显示每个人的姓名、地址及联系方法的册子,是一种便于个人或团体相互联系时的简单实用的记事载体,有请专业印刷厂精致制作的,亦有具收藏价值的。

  旧书网上有一贵诚书斋,店主是位教师,业余开店8年,专营古籍旧书,由于讲信誉,好评度和信誉等级都很高。该店曾在网上出售《中央军校六期交通大队同学通讯录》,为了对顾客负责,店主对该通讯录做了详细描述:“本书七五品,出版时间不详,开本比32开略小。书页略有虫蛀,虫蛀后数页较多。封面丢失,不见版权页。订购前请书友仔细阅读公告。谢谢。” 显而易见,店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卖书就要卖个明白,让买书者也要买个知情。我对收藏黄埔军校史料近乎痴迷,看到这本通讯录后自然很有兴趣。由于店主没有展示录中人名页,就无法判断本录的出版时间,难以定夺。为此我又同店主沟通,请其传来一页有人名的书影,并与手中的黄埔六期同学录进行比对,找出了两者之间年代差距14年,因黄埔六期是1929年毕业,所以得出本录是1943年出版的结论。《中央军校六期交通大队同学通讯录》惟出版不详,品相不佳等因,久而未售。店主见我有意要买,就顺水推舟主动提出以原价八折转让,我便得以收藏了此录。

  《中央军校六期交通大队同学通讯录》共计80页。通讯录涵盖多项内容,单页有亲爱精诚、总理遗嘱、党员守则、军人读训十条,余页为格式名录,列有姓名、别号、年龄、籍贯、现任职务、最近通讯处、备考等项。另附各地同学通讯处负责人姓名地址登记表及备忘录。经考证此录是1943年由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编印,该处负责关于毕业生分布状况之调查事项,以通讯联络为主要,掌握组织内人员,随时查报移出转入情形,办理亡故调查并依定期造送名册。编印后发至所录同学人手一册,便于黄埔同学互相联络。该录表明自毕业历经14年后,原有425毕业同学中,已亡故董心怡、丁敬、沈焕等 31人;在世者平均年龄35岁;位职军政重要,官阶少将上校,如:刘永焜任军令部通信兵指挥部少将参谋长,胡献群任陆军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王基华任中央军校上校战术教官,孙稽若任陕西省政府无线电总台长,蒋翼辅任驻美大使馆空军副武官等等。

  翻阅通讯录忽然发现有一姓名吴人鉴,别号雨峰,年龄34岁,籍贯江苏武进,在他的备考一栏中注有“闻已改姓王在延安”,这一下拨动了我的好奇心,再读《党史研究资料》得知,原来吴人鉴即是王诤将军(1909-1978),他是军校第一中队无线电系学生,1929年毕业前夕,军校交通大队共产党人李奈西和丘登明向党组织建议把吴作为发展对象,未几报上级审批通过,由于“讨桂”战役发生,他于1929年3月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国民党交通兵第一团无线电分队工作,以至没有来得及正式履行入党手续。1930年,他投入革命阵营参加红军,改名王诤。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他为红军创立了无线电的通讯系统,此后一直在军队通讯系统任职,解放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央军委通讯部部长。由此我想到,黄埔校史是由大量的历史细节与碎片组成的,可以说该通讯录就是黄埔文献之碎片。

  黄埔军校第六期交通大队的前身是南京军事委员会交通技术学校(简称军交技校)。

  建校缘由北伐时国民革命军因通讯技术设备落后,而导致很多军事上的失利。1926年8月,在进攻汀泗桥战役中,第四、第七军所使用的无线电机陈旧不堪,随修随坏,加之通讯人员技术较差,造成部队之间无法正常联络,不能协同作战,竟发生了盲目地互易作战地区的怪事。1926年9月,在进军江西途中,也曾因无线电失灵,第七军无法与第六军取得联络,一度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差点被孙传芳军包围。9月17日蒋介石发电致李宗仁,命令李的第七军暂驻大冶,监视武穴、富池口一带之敌,竟因通讯不灵,此项重要命令,未能及时收到,所以筹建一所交通技术学校已成当务之急。

  1927年12月,军委会在南京、上海、广州、南昌、西安、太原等16个大城市公开登报招生,招考的对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青年学生。1928年1月在这些大城市分别举行入学考试,考试的科目有中文、英文、数学、物理等项。报考人数大大超过应录名额,其中有上海的交大、沪江、大同,杭州的浙大、之江,南京的金陵、东大,济南的齐鲁等大学肄业的学生,被录取的学生,都是考试成绩优良者。该校于1928年4月开学,设有无线电、有线电、汽车与铁道4个系,在校学生600人,后撤校编队并入中央军校时,学生实为425人。

  校址设在南京市城东区的常府街原三十四标旧营房。校门坐北向南,进入大门,中央是一块长方形的大操场,操场四周是一排排平房。大门所在的南端,只有一排,是校本部的办公房舍。东西两边各有三排,第一排作为教室,第二排是学生寝室和队部办公室,第三排是饭厅和炊事房。校长李范一(1891-1976),湖北应城人,上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学习无线电专业,是中国无线电通迅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北伐初期,他曾在黄埔军校第四期主办了一期无线电专业的高级班。1927年北伐军到达上海后,其又为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办了两期无线电人员养成所。同年冬,李在新桂系的支持下,筹组并创办了军交技校,主持该校期间,成绩卓着,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军交技校撤并中央军校后,李任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厅长。

  为什么要撤销军交技校?据说在1928年5月的一个晚上,中央军校教育长何应钦率领几名随员,乘着小汽车,于午夜时分突然到校,下令全校紧急集合。紧促的号声将学生们从梦中惊醒,由于没有进行过紧急集合的训练,大家不知所措,乱作一团。何应钦借此大发脾气:“你们受的什么军事训练,这还配称军事学校吗?简直不成话!”随即坐上小汽车,扬长离校而去。当时没有料到,这件事后来成为撤销军交技校的借口。

  1928年夏末,蒋介石下令撤销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将学生编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为不打破原有建制,又特别增设一个交通兵科,以容纳原来的无线电、有线电、汽车和铁道4个系。按照军校组织系统,把这4个系的学生编成一个交通大队,大队下辖3个中队,中队下辖3个区队。职官有上校大队长华振麟(保定六期,浙江长兴人),第一中队中校队长富文(保定八期,浙江青田人),第二中队中校队长陈荣楫(保定八期,浙江黄岩人),第三中队中校队长梁亚雄(保定八期,浙江黄岩人)。教官有中校内燃机教官赵松森,中校有线电教官汪启堃(兼代技术主任),中校无线电教官李云沛,中校机车教官陈熹。黄埔第六期在南京的各个大队,均在南京黄埔路校本部内,惟交通大队,仍驻军交技校的原址——常府街三十四标。

  蒋介石对交通大队极为重视,多次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亲来三十四标交通大队点名。那天由大队长陪同来队,他们一行到队时,学生早已在操场上列队等待。蒋身穿整洁的淡灰色呢军服,足登锃亮的黑色皮鞋,容光焕发,面带微笑,在大队长的引导下,缓步走向队列,在学生行军礼之后,即开始点名。点名完毕,蒋对学生作了一次精神讲话,反复说明:“你们作为一个黄埔军校的军官学生,要准备为国家民族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在蒋来队点名的几天后,军校训练部主任张治中也特地来大队视察。张只作了简短的讲话,就率领大家环绕操场跑步,由他亲自在操场中央,边跑边喊口令。他规定凡跑不动的同学,随时可以退出休息,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来。这使学生们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有的同学就称呼张为“跑步主任”,不久,张治中升任军校教育长。

  1929年5月15日,黄埔六期第一总队全体学生在南京黄埔路校本部正式举行毕业典礼。交通大队学生首批60人,分发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交通兵团第一、第二大队的无线电分队,担任通讯工作;第二批50余人,分派军政部所属各地的无线电台工作。6月初,适逢交通兵团扩编为两个团,无线电、有线电系学生大部分派第一团第三大队工作。至于汽车和铁道两个系的学生,则由第二团分配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投考陆军大学及送往英、法、德欧洲各国的军事学院深造。●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