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1月25日,我的父亲戴安澜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他原名衍功,入学读书取名炳阳。他知道自己能去学习,是家中对他的期望,为此刻苦用功,成绩优秀,数年后考入在南京白下的安徽公学,后由于时局动荡等等原因,学校停办,返回家中务农、自学、教书,但经常得不到温饱。
父亲1925年入黄埔三期学习,1926年毕业。他进入黄埔后,为表示平息帝国主义欺压中华民族、蹂躏华夏大地的恶浪狂潮的决心,遂改名为安澜,号海鸥,其意是像在大海上翱翔的海鸥一样,不怕狂风巨浪。
1933年春,日寇在华北挑起长城战事,那时父亲在十七军二十五师一四五团任团长,军长是徐庭瑶,师长是关麟征。一四五团的任务是踞守古北口将军楼迄右至龙儿峪以东五百米高地。日寇主力进攻长城,一四五团浴血搏斗,苦战三昼夜,伤亡惨重,阵地工事几乎全毁,但父亲仍奋勇指挥,率部力战,使得友军已失将军楼右翼阵地得以恢复,并在战斗中同赵连长一起救下关麟征师长,后来被人们戏称,若不是戴赵赶到,关公休矣!当敌人集中一个旅团并配有骑兵、炮兵各一团,再联合空军向芦头庄会博公路一带的一四五团阵地猛攻时,父亲在友军配合下沉着指挥,率部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不仅阻击了敌人的进攻而且迫使敌人不得不向石匣口方向撤退,这就是当时的石匣口战役。后来,父亲因奋勇作战受伤获得嘉奖。对此,当时北平报纸对此进行报道,大加赞扬,许多青年人对父亲称羡不已。长城抗战中,我国士兵不怕牺牲的精神让父亲深为感动,但是我们的军事训练不能适应战争实践的要求,为此父亲总结长城抗战的实践,在以后写下了《痛苦的回忆》军事训练教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父亲的部队由陇海线转津浦线北上平津。由于日军先期占领了平津,他们的部队就在河北太行山地区与敌作战。1937年8月父亲提升为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他率部在保定作战,因支援不济而战事失利;后在平汉线的漳河,指挥部队阻击日寇土肥原部,予敌以重创,阻敌人于漳河以北。在此期间,父亲曾暗下决心率部下南渡黄河,在太行山一带打游击,并决定取戴字之戈为姓,名挥日,又名铁汉,并镌刻铁汉图章一枚,以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后奉命转移,此志未果,但铁汉印章,今存放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内。
1938年3月徐州会战,父亲率七十三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与友军协同作战,完成了将台儿庄日军主力完全包围的计划,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台儿庄日军被歼驱之后,临沂方向日军猛烈向西反扑,与中国军队对峙于杨家集、艾山一线。父亲率部防守中艾山,日寇向中艾山阵地猛攻四昼夜,终被击退。日军广播说有一俄国军官在指挥中国军队,原来父亲每在战斗之时,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其体形魁梧,使日寇丧胆而误传。父亲曾对母亲说,艾山那次战斗,打了四天四夜,不仅眼打红了,驳壳枪的枪管也打得冒烟,可见战斗之激烈。由于父亲在徐州会战中有功,1938年5月晋升为八十九师副师长,兼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部训练班教育长,主持举办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班。条件艰苦,他与学员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把学习、训练、生活安排得合理、紧张,在不长的时间里培养了许多抗战急需的人才。
1938年8月,父亲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奉命在瑞昌、阳新间的山岳地带阻止日寇。当时进攻的日军是第九师团,在日本军队中以强悍着称。但第九师团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有力的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来披露的资料中提到,日军从九江推进至武汉近郊,日军第九师团曾补充达九次之多,父亲由于作战有功,被记大功一次。
1939年1月,父亲被任命为第五军第二○○师师长。为了全面总结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军事训练上的不足,父亲根据自己历次作战的战斗实践,写下了《磨励集》一书,作为军队战士的练兵教材,并在二○○师组建的过程中,按此教材实施训练。他住兵营与官兵吃住在一起,整训部队。半年后,二○○师在当时国民党全军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1939年12月桂南昆仑关战役尾声时,父亲亲临炮兵阵地指挥炮击日军,不幸被一颗炮弹弹片击伤背部,因流血过多而被抬下战场。昆仑关大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最为壮观的战役之一,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该旅团的军官90%都在中国军队英勇进攻中而丧生,同时缴获了大量的日军枪炮弹药。父亲在此战役中荣立战功,并获奖章。在治伤休养期间,他又写下了《磨励集》续集,不断丰富训练士兵的方法和要求。同时,他痛感在民族和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社会上和部队里仍然存在着不少贪生怕死、贪财好色的现象,于抗战非常不利。于是他为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鞭挞这些丑恶现象,用游仙体形式写下了讽刺小说《自讼》。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父亲率领的第五军第二○○师作为入缅作战的先锋,一直推进到缅甸中部的同古(又称东瓜),协助英军防务,掩护英军的撤退。然而当仰光失守,同古的英军不与中国军队商量,仅通知二○○师司令部“我们(指英军)撤出了”就退出同古,把同古城的防务完全交给了二○○师,而此时第五军的第二十二师、九十六师离二○○师近千公里之遥。二○○师只能以一师的兵力来对付北上的日军主力。为此,父亲决心战死疆场,以报效国家。在将部队的防御阵地布署就绪后,他立下遗嘱,并给各级下命令,明确: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各团、营、连亦是如此。因而全师上下同仇敌忾,士气旺盛。3月18日到3月29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在空军的掩护下,骑、炮、步兵联合,从二○○师的前沿阵地向警戒阵地、外围阵地逐步猛攻,其间还施放毒气,但都未能动摇同古防御的核心阵地。在二○○师的顽强抵抗下,日军死亡5000余人。3月25日后,日军后续部队从仰光不断增援,二○○师在孤军无援,弹药消耗殆尽无法补给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于3月29日夜从同古城安全撤出。日本人在战后编纂的军事研究回忆录中写道:“东瓜……正面守军为重庆二○○师。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特别是其退却收容部队,固守阵地,抵抗直至最终。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蒋介石称此役是“中国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毛泽东称此役是“浴血东瓜守”。同古防御战之后,制定了中国和英国军队联合在平蛮纳举行会战,给日军以致命打击的计划。由于英军临时又采取向印度撤退的行动,使计划付之东流。同时英军谎报在西部的乔克巴当已发现三千日军,要求长官部指定二○○师前去阻击,然而杜聿明将军与父亲都认为当务之急,二○○师应去东部的棠吉(现称东枝),阻止日军第十八师团北进,否则远征军后退之路将被截断。但英军坚持称此情报准确,长官部即亲自督促二○○师向西,结果乔克巴当根本没有日军,二○○师赶紧向东到棠吉,一去一来耽误了四天时间。这时,日军第十八师团已占领棠吉,除留一部分部队防守棠吉,其余部队继续北上。4月23日,二○○师星夜赶到棠吉,4月24日开始攻击,父亲身先士卒,指挥战斗,25日即将棠吉克服。战斗中父亲的随从副官孔德宏受伤,卫士樊国祥牺牲,可见战斗的残酷,父亲处境的危险。由于日军第十八师团突破棠吉,不久即占领腊戌,这样远征军回国的道路即被阻断,这时,以史迪威为首的长官部要求各自突围。5月初,史迪威带参谋团的人员退向印度,罗卓英也跟着去了印度,第五军九十六师、二十二师走进了野人山,二○○师在缅甸东部,奉命尾随日军,相机返国。在返国途中,二○○师要经过两条河流三条公路,一共五道封锁线。在撤退途中,父亲得知云南龙陵县被日寇占领的消息,心急如焚,指挥部队快速朝北向祖国靠近。1942年5月18日,在通过细胞到摩谷公路最后这道封锁线时,遭到敌人伏击,父亲亲临第一线指挥,不幸胸腹被日军机枪子弹击中,但他仍然指挥部队集中突围成功。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缺医少药,在湿热的热带雨林中,父亲伤口溃烂恶化,5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茅邦村殉国。在临终弥留之际,参谋长周之再、步兵指挥官郑庭笈询问父亲二○○师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父亲已不能大声说话,他示意他们拿出地图来,然后在地图指出,从莫洛过瑞丽江,继续向北回国,然后要战士扶着他向北方的祖国深情注视,不久即闭上了双眼。以后二○○师就沿着父亲指示的路线一周以后回到了祖国,从而使日军在瑞丽江南岸设防,妄图消灭二○○师的企图落了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