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12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复办,开始正式招收学生。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军校第一所正式分校,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记载:“该校之有分校,当自潮州分校始。”
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黄埔军校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军校学生逐期增加,原有的校舍和课室已远不能满足需要,设立分校乃当务之急,于是学校在广州长洲岛的平岗、蝴蝶岗,对岸的鱼珠、沙路以及广州的沙河、北较场、陈家祠等地陆续设立“分校”。但这些分校只是分流学生到其他地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结构,实际上还算不上是分校,仍归本校直接管理。
潮州分校是黄埔军校最早设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分校。其创设的缘起如下:在1925年第一次东征中,黄埔学生军损失很大,有必要迅速进行必要的修整、补充和训练,而随军出征的黄埔军校二期学生也急需补课。因此,在抵达潮汕地区后,东征军指挥部考虑到 “潮州位居韩江下游,与闽赣相毗连,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其间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拟设(军校)分校于潮州”,于是报请国民政府拟定潮州军校“以招收潮梅海陆丰各属学生,授以军事及政治之训练,灌输革命知识,使其能与本党(指国民党)宣传主义效力疆场”,同时决定调黄埔军校第二期部分科目教官于1925年4月底前来潮州。但时隔不久,广州发生了刘震寰、杨希闵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叛,黄埔军师生自然也奉命返回,因此筹办军校潮州分校的考虑“因之遂寝”。
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举行了第二次东征,彻底荡平了军阀陈炯明在潮汕地区的统治。1925年11月,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带领东征军再次到达潮州后,被国民革命政府委任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次年2月上任)。在这四个月期间,周恩来发动群众扫除残敌,澄清官吏,禁绝烟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和东江一带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使“各地党部(指国民党)与人民团体亦复如春笋怒生,有长足进步”。这些工作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的开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广州国民政府根据政治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公署长官周恩来等人的倡议,决定在潮州建立黄埔军校分校,并委派何应钦负责分校的各项筹备工作。
1925年11月初,国民革命军东征指挥部开始筹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办学的性质不再是临时补习,而转为正规的军校教学。校址设在潮安县城的李厝祠,最初决定由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委派何应钦任教育长。11月12日,潮州分校开始招生:经过筛选,最终从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独立第二师、第十四师选考下级干部348人,编为学员队;从东江潮梅各县招考512人(来自全国各地),编为入伍生大队。
12月10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任命第一军军长何应钦为潮州分校教育长兼分校校长;周恩来兼政治部主任(后为刘康候、何玉书);王昆仑为秘书兼政治教官(后为王逸常),同时聘请黄埔本校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员为政治教官;陈勉吾、张光、张镜澄、方万方、张岳嵩等为军事教官。在分校任职的,还有办公厅主任王纯祖、政治部宣传科长兼政治教官杨嗣震、总队长兼学员大队长李卓元等。18日,潮州分校举行开学典礼,会场主席台两侧悬挂布制对联,上联为:“革命尚未成功”,下联为“同志仍须努力”,进屏门注“青天白日”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厅悬挂牌匾一块,横书“破釜沉舟” 四字。蒋介石发表了热情的讲话。
分校仿照本校建立组织系统,设立校长、党代表、教育长,政治部(设总务、宣传和党务三个科)、教官部、校长办公厅、军需处、副官部、总队部和卫兵排。校内设办公室,教室及学员宿舍等。公祠旁边搭草棚作为学生教室和寝室。初定招生人数为学员1个队,入伍生3个队,后因为第一军各师、教导师、独立第一师先后送来编余人员达400名,人数大增,最后决定学员和入伍生各编为3个中队。因李厝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将入伍生分驻于金山中学及李厝祠后面的郭家祠。12月下旬,入伍生第三队入校后,潮州城中再也没有地方容纳,又把驻扎在海阳县儒学宫的第一师第一团迁入李厝祠对面的黄厝祠,学宫略事修葺作为入伍生宿舍,学员和入伍生达到800余人,于12月23日正式开课。
潮州分校学员生活待遇与本校相同,分校军事教育内容及训练全部参照黄埔军校本校,政治教育则着重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革命史》《社会主义》等15门政治课程。
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早期政治部主任。他为分校的创立和政治工作的开展倾注了一腔心血。他不仅聘请熊雄、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员为潮州分校政治教官,还聘请共产党员李春蕃(马克思主义原着翻译家)、李春涛(国民党左派、周恩来称之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到校授课,并指示政治部宣传科长、共产党员杨嗣震创办校刊《韩江潮》,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此外,还邀请时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兼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的彭湃多次到该校讲演。因此,潮州分校也同黄埔本校一样,培养了一批具有奋斗精神,为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而战斗的革命战士。
潮州分校前后共招收了两期学员。第一期学员全部是来自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独立第二师及第十四师的下级军官,编为学员大队分三个中队受训。1926年6月1日,第一期学生348人毕业,这批学生与黄埔军校本校第三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大多数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见习后参加北伐。
第二期开课时,学校组织人选有所变动:教育长为邓演达,政治部主任为何玉书,政治教官王昆仑,战术教官为万越凡。第二期学生由东江、潮梅各县招考中学生512人组成,编为入伍生大队,下分三个中队:第一队队长先是胡启儒,后是毛丰,区队长黄敬熙。第二队队长先是赵一肩,后是余锦源,区队长周浩。第三队队长廖运泽,区队长杨德良。
此前,第二期学员已于1925年12月18日正式上课,但他们到1926年6月6日入伍期满,才升入正科学生。同时,经补考选入第一军未受军事政治教育的军官50多人,也一同在第二期接受军事政治训练或充任班长。这些“插班生”用自己的实战经验以老带新,在分校起模范带头作用。1926年年底,分校第二期学员毕业,又称为本校第四期毕业生或本校第四期独立大队毕业生,与黄埔军校本校第四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他们随即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从事军事或政治工作,或参加北伐。由于1926年5月,潮州分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所以第二期毕业文凭有两张:一为以何应钦代校长签发,写“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毕业文凭”;一为由校长蒋中正签发,写“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潮州分校毕业文凭”。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开办,至1926年年底结束,虽然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共举办二期学员培训班,但为北伐军输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在北伐军各部队中担任军事或政治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历次战斗,并付出了近200人伤亡的代价,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