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岁月  > 正文

我珍藏的黄埔军校证明书

日期:2013-03-01 13:51 来源:《黄埔》 作者:单补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笔者曾在收藏拍卖的网站上看到一张《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生遗失毕业证书证明书》,纸质,纵34厘米,横32 厘米,品相为八品。证明书正文为:“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生遗失毕业证书证明书,为发给证明书事,查有詹宗藩系安徽省太湖县人,曾在本校十九期第十六总队步兵科毕业,兹据呈报所领毕业证书,因汝南战役遗失,并取具同学王紫霞、李玉岗、殷元良等保证确系属实,合行准予发给证明书以资证明。校长关麟徵,中华民国卅七年四月日。”钤“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军官学校印”,朱文,篆体。杏黄梅花纹饰边框,内印双勾体“亲爱精诚”四字,上端印有两面国旗交叉图案,孙中山像位于其间。左下角贴詹宗藩照片,边缝处有“遗证字第弐陆捌号”并钤骑缝章。

  此拍品虽经三天预展,且浏览人数70多,但最终还是流拍了。从收藏角度一般认为证明书层次低于毕业证书,尽管东西是真的,可卖家无说明,难知其背景,让人失去竞拍的欲望。笔者为了找到“十九期第十六总队”期别(番号)出处,翻阅黄埔史料时运用排除法,先从本校期别查起,再查分校期别,继查其他班次,最终在中央军校驻鲁干部训练班查到了“十九期第十六总队”这个番号,该总队学生于1942年10月入学,至1944年10月毕业。笔者观察此证书在版面设计上与抗战时期军校证书大不相同,如:两面国旗替换原党旗、国旗交叉;主色调深蓝变成杏黄;边框四角梅花取代青天白日徽;校长原为蒋中正现由关麟征继任。证明书还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毕业证书遗失以后,必须有三名以上黄埔同学担保,才能取得“遗失毕业证书证明书”,再去换领“补发毕业证书”。故纸沧桑几十载,黄埔书香引人藏。经考量,校长署名关麟征证书实为罕见,笔者遂寻卖家网购之。

  中央军校驻鲁干部训练班

  抗战时期,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央军校除成都本校和特训班以外,又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九个分校及驻鲁、驻苏两个干部训练班。中央军校驻鲁干部训练班(简称鲁干班)是黄埔军校的一个部分,校址在安徽临泉县,班本部驻在临泉东南的吕大寨。鲁干班设班主任,由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担任。李仙洲是山东长清人,出身黄埔一期。抗日军兴,李先任二十一师师长,后升九十二军军长。1940年到达安徽阜阳,军部驻阜阳城西南刘寨。所属部队分驻蒙城、涡阳、颖上一带。

  李仙洲初任军长时,在重庆受到蒋介石的召见,蒋以李是山东人,要他率军打回山东去,收复失地。如能立足山东,便委任李为山东省政府主席。李仙洲面蒋慷慨陈词,表示戒酒戒躁,效忠党国,不成功便成仁,绝不愧辱训导。李又申言,打回山东,攻克失地,重建政权,需要大批干部,得办训练班,承蒙蒋介石面允。李回部队后,先在军内抽调上士班长、准尉副排长、新升任的少尉排长等,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不久又扩大范围,筹备组成驻鲁干部训练班,派员外去各地,广告招生。当时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报国学生等,纷纷报名参加。1939年秋,鲁干班正式成立后随九十二军入鲁,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1940年底到达临泉。由于日军严密控制了津浦线,无法越过,九十二军军部只得停驻在阜阳,而鲁干班则停驻阜阳西南之临泉。

  班本部驻在吕大寨,各营连都散驻于附近的村落。当时,皖北阜阳、涡阳、蒙城等敌后地区,受日寇伪军的包夹,形势险恶,补给困难,鲁干班所有训练设施,也就因陋就简;凡营房、教室、场地、道路之构造,都是就地取材,学生既要接受训练,又要与艰苦生活搏斗;入伍教育则是以劳力与脑力互为并用的教育,诸如平地、挖沟、打坯、盖屋、筑路及打柴、运粮等属于体魄的锻练,刻苦耐劳习性的培养,也已被视为训练上的常态。

  在入伍生的训练方面,课程概依军校所订教育大纲施教,惟受师资、设备、教材与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趋于单纯简化。教学上重视典令守则的背诵,使学生强记以利活用,并加强普通学科的辅导,以提升素质水准;晨间,全体学生先以立正姿态朝日出方向,用丹田之气,高喊各种口令,提振军人气概,再作晨操或跑步等运动;操场上,实施各人与班集体的基本教练,讲求端正姿态,齐一动作,以培养服从理念;在野外,班以下战斗教练与阵中勤务为重点;兵器教练受弹药补给困难影响,多以分解结合,故障排除及射击预习为常习课目。

  入伍教育期间,在生活上则展现了那个年代最为艰苦的一面,皖北地区驻军众多,全赖地方供应,1942至1943年间,连年蝗旱,军粮民食补充不易,鲁干班学生正值年轻力壮之际,每日两餐,以野菜煮黑面条或啃内包盐粒的麸面馍为食,缺粮时以地瓜为主食,有盐佐餐就感满足,何谈营养。公发布鞋不敷穿用,学生自行编打草鞋;没有钢笔铅笔,则以沾水笔尖绑在竹筷上,沾着墨水书写。苦难的生活非但未使学生气馁,却磨练得更为坚强。

  鲁干班内置少将副主任一人,由易克新(又名谦)担任,每当李仙洲离班时,总揽全班一切事宜。易是湖南长沙人,出身黄埔四期,是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康泽的亲信。1944年3月易调离,接任者为九十二军少将参谋长冯其昌。不久,又由九十二军一四二师少将师长傅立平担任(鲁干班撤销后,他升任暂编第九军军长)。班本部为工作实际的需要,设两组、一部、一所、一连。

  教务组:负责总结计划的拟订,教学的部署与督导检查。设少将组长一人,陆军大学毕业生陈清泰担任并兼任总教官。为进行工作,组下设教育科和军事教官室。教育科设上校科长一人,先是孔祥育担任,后由上校战术教官王作善(东北讲武堂毕业生)兼任。科内设上校科长一人。军事教官近30人,分别任讲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通讯学等。在战术学中,游击战术占有相当比重,可知李仙洲确是在为入鲁做准备。

  总务组:负责人事、后勤事宜。设上校组长一人,由李仙洲的同乡李某担任。下分两个科,一是人事科,设少校科长一人,上、中尉科员各一人,负责全班官佐、学生的考核、人事任免、升迁调补;一是经理科,设中、少校科长一人,上、中尉科员三人,分管被服装备、薪饷给养粮秣等事宜。

  政治部:设少将主任一人,由马皋如担任。上、中校干事二至三人。负责发展国民党组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另有政治教官、政工室主任、政治指导员等。为处理日常的公文案卷,设上校主任秘书一人,阎祥甫担任。一度也有特别党部,主任张良新。

  医务所:负责全班官兵学生的医疗保健事宜,设所长一人,医生、看护若干人。

  练习连:近150人。该连任务主要是担任班本部的警卫。上尉连长薛某,军校十五期毕业生。该连士兵成绩好的可保为鲁干班正式学生。

  学生的训练内容,分军事训练与政治训练。军事训练又分学科与术科;学科是上讲堂,大教程有战术学、地形学、兵器学、通讯学、筑城学。小教程有简易测绘、阵中要务令、野外勤务、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夜间教育。另外还讲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术科又分操场教练与野外演习,均由各个教练到班、排、连教练。在时间阶段划分上,先为入伍生训练,后为学生训练。政治训练的课程有精神讲话(这多是主要长官讲的)、总理遗教、校长言行、国际形势、战时经济、抗战建国纲领、地方基层行政、东亚地理等。在教课比例上,大致要求是军事七分、政治三分。

  鲁干班始为中央军校十八期第十一总队。训练的学生编为三大队,第一、二大队系招收的青年学生,第三大队多是从九十二军抽调来的下级军官。大队直属于班本部,大队下为中队(每大队四个中队),中队下为区队(每中队三个区队),区队下为班(每区队三个班),每班十三、四人。每中队约140人。每大队近500人,合计共有1400余人。

  该期学生从正式开学到毕业,受训的时间在二年以上。在毕业前的一个月,进行野营演习,由教务组主持率领,到霍邱县、叶集和六安县苏家埠、麻埠、金寨、开顺街一带开展战地作业。当时其他一些训练班的训练时间超过一年的很少,故鲁干班能列入中央军校学历,1942年秋后毕业。

  在十八期未毕业之前,就招收了下一期的入伍生团。经过入伍训练,举行升学考试,正式编为中央军校十九期第十六总队,少将总队长是庄奉忱(黄埔六期,山东长清人)。下属四个大队。该期到1944年10月毕业。

  在十九期训练期间,为二十期作打算又招收了一个练习营,营长为孔祥育。

  到1944年初冬,抗战形势变成反攻阶段,培训的干部也足够部队使用,鲁干班已无存在的必要了,中央下令撤销,并入中央军校八分校。

  鲁干班结束后,一部分官佐随同未毕业的学生并入了八分校,原从第九十二军来的官佐则回到了原部队,其余大都到了暂编第九军(因该军军长傅立平原是鲁干班的副主任),也有极小部分到了鲁苏豫皖边区干部训练团。第十八、十九期两期毕业学生的分发去向:第九十二军、暂编第九军、鲁苏豫皖边区总部所属部队及第一、五、十战区统辖部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