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研究  > 正文

黄埔佩剑 “赠”“授”二字之解

日期:2010-11-01 07: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黄哲嗣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哲嗣
 
  民国时期的《陆军服制条例》中规定:陆军官佐着用军常服时,束武装带,戴领章,佩短剑。循规,凡黄埔军校毕业之员生,每人都可获得一柄毕业佩剑,因剑柄镌“校长蒋中正赠(授)”,亦称中正佩剑。它象征荣誉与责任,是黄埔军校出身的显赫标志。黄埔健儿佩挂此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黄埔精神,为完成东征北伐和抗战使命,身先士卒,是役必从,浴血奋战,在疆场上不成功便成仁,为中国军人做出了典范。

  有关黄埔军校于何年何期颁发毕业佩剑(短剑)的问题,有始于第二、四、九期三种说法。前两种说法见于《文强口述自传》,因无实物佐证及史料记载仍待考证。第三种说法是凭握第九期佩剑实物而最具有力话语权,况且目前在博物馆及民间尚未发现先于此期之佩剑,由此,黄埔军校颁发佩剑源起第九期之说流行于世。

  黄埔军校颁发佩剑数量鼎盛当属抗日战争时期,此期间黄埔成都本校及九个分校林立各地,从第十四至十九期本分各校毕业之员生达十余万名,由此产生毕业剑十万余柄。当时,佩剑制造基本遵照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中规定:“全长三十九公分,剑柄长十一公分二公厘,护手厚三公厘,鞘长二十七公分五公厘,剑柄宽三公分,鞘口宽三公分,尾宽二公分二公厘;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上镌梅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花纹,鞘身为魄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平镌花纹,鞘口包铜长三公分二公厘,鞘尾包铜长六公分,剑刃长二十六公分,剑柄与剑鞘相连接处置弹簧开关一。”

  事实上抗战已步入持久阶段,战役频繁,经济困难,加之每期毕业生之众,佩剑需求量大增,如同以往指定一厂商制造佩剑,再集中颁发已不切实际。军政训部鉴于本校与各分校驻地相隔甚远,交通不便,随命令本、分各校以总队(千余人)为单位,各自近地联系厂商签约,编制本期毕业生名册,所登记姓名与佩剑编号相对应,并将佩剑样品、制造柄数、预算价格一同呈报军政训部备案。

  时至今日,笔者在博物馆、民间收藏展会所见黄埔毕业剑形制材质各有千秋,虽佩剑长度尺寸略同,但剑柄端处镌纹却有差异,如有镌饰兽面、党徽、梅花不等,而护手形状也有宽窄厚薄。剑柄一侧的期别款识大同小异,而另一侧在校长蒋中正款识之后却有“赠”、“授”二字之别(即“校长蒋中正赠”,“校长蒋中正授”),颇为让人费解一番,因为存世黄埔毕业剑“赠”字款多见而“授”字款不常见。

  为破解“赠”、“授”二字之谜,笔者曾到一位黄埔耄耋老人家中寻求答案,他解道:“我是十七期毕业生,我的佩剑铭文就是‘校长蒋中正授’,而十六期包括前期都是‘校长蒋中正赠’。 赠与授二字虽近义,但从字意上讲是有区别的,赠的意思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而授字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寄予希望,二是表示校长亲自授予。” 后来,笔者偶然又在《王曲》刊物中发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授剑办法”一文,其内容进一步证实了黄埔老人的说法。此授剑办法是校本部制定的,中华民国29年11月20日由分校主任胡宗南、副主任周嘉彬签发命令在分校执行的。

  现将此法抄录如下与读者共享: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授剑办法

   一、本分各校(以下简称各校)及其他各专校或各种部队代本校员生毕业时授剑,悉依本办法办理之。

  二、各校员生毕业时得一律授剑,授剑时由校长、教育长或代表(主任)主持之。

  三、各校对毕业员生之授剑得先按照人数自行制备,所须费用亦自行支报。

  四、已由学校制备之剑柄一侧,一律镌“成功成仁”,另一侧镌“校长蒋中正授”,第○○期毕业学生,第○○班,第○○名毕业学员。

  五、举行员生毕业典礼时其仪式内,应于颁发证书及奖品前列入授剑一项。

  六、授剑员生应注意事项

  甲、授剑员生(由各毕业生位中预行指定代表一人)在司仪室授剑,应立正答“有”,应答后即离队,步至授剑前六步,立正行举手礼,礼毕恭候授剑。

  乙、授剑官将剑授与受剑员生时,受剑者应双手捧剑(横竖于手中,用两大拇指夹住)恭受授剑官致敬,以示祝受剑者“成功成仁”。

   丙、授剑官致敬后,受剑者即退后六步,向授剑官敬礼,闻“好”礼毕归队。

  丁、授剑时须奏军乐,由受仪官指挥之。

  戊、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须提出由本校校务会议修正之。

  己、本办法由本校校务会议通过施行,并呈报军政训部备案。

  

  本资料来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校刊。七分校本部设于长安王曲镇城隍庙内,一般常简称该校为“王曲军校”。学校政治部设在王曲南边青龙岭下太师洞,政治部从1938年9月18日创办校刊,即以“王曲”为刊名。《王曲》内容,主要报道学校一般活动情况,担负教职员生通讯联络工作,公布校部命令,还介绍国内外时事与评论。主编由政治教官方本裕担任。该刊初为八开本半月刊,每期约二十多页,文字五万左右。未几改十六开本,每期百页不等,文字达三十万。多数向校内各单位赠阅,少数对外出售。到1946年该刊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共出版了近百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