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系黄埔军校的一个班次,简称“高教班”,是该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受训的学员全部是中上级现役军官,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军事学术水平和作战资历、作战经验,所以该班在国民党军队中有它的特殊地位,在统一战术思想、国防上也有它的特定作用。
本班沿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之后,校长蒋介石鉴于日寇之侵凌日甚,先事之备,图之宜急,手令本校教育长张治中筹设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任命徐培根为主任,分期召集国民党军各部队现职上中级优秀将校,集中训练,定期为6个月。教育主旨,在划一各部队之教育,充实并增进各将校对于最新战术之运用,以为整理国民党军队、应变御侮之用。该班于同年10月1日在南京成立,班址设于黄埔路马标。第一期先以本校军官教育总队尚未卒业之第三、四队及步兵炮队各学员改隶高教班,番号仍旧,继续授课,至11月由各部队选送军官将校入班肄业,于1933年5月2日毕业。第二期委任徐权为班主任,学术两科采取陆军大学教程,于1934年6月17日毕业,蒋介石亲临主持典礼,授给证书及奖品。同年10月继续开办第三期,于1935年8月毕业。同年10月办第四期,以陈芝馨为主任,于1936年8月毕业。是年9月,任江煌为主任,办第五期, 1937年8月毕业。办第六期时,任范汉杰为主任。时值抗战军兴,国民党军各部队,所保送受训之将校,莫不效命前驱,义无反顾,而本校亦正式西迁,班务因以中辍。迄1939年,校址既定成都北校场,业务有常,蒋命继续恢复本班旧制第六期,任刘仲荻为主任,严啸虎为副主任,所有受训学员除指定由驻川康滇各部队保送现职军官将校编组教育外,并招考在乡少校以上军官一百名,于1940年6月毕业。继续召集第七期,任孙元良为主任,受训学员除由驻川康各部队保送外,其他战区部队亦可保送,于1941年2月毕业。乃召集第八期,主任副主任均蝉联之,于1942年1月毕业。仍由孙主任元良主持召集第九期,除由各部队保送现职少校以上军官将校受训外,并奉军委会核准由军委会政治部保送中级以上政工人员参加受训,于1943年3月毕业。蒋派本校教育处长陈素农兼任班主任召集第十期,受训期经由军训部呈军委会核准延长为一年,以充实教育内容。8月1日开课后,陈素农以业务繁忙为由请辞兼职,旋奉命刘伯龙为本班主任。后因刘伯龙调任教育处,蒋复令校办公厅主任皮震为本班主任,严啸虎副主任仍旧,召集第十一期,录取全国少校以上军官将校。
高教班从1932年开办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止,共办了十余期,每期受训时间6—12个月不等,每期受训学员五百人左右,总计毕业学员达六千余人(含第一、二分校,防毒军官训练班及特训班之高教班学员)。
调训对象
高教班是每期由军事委员会下令每师选送两名,军部一名,总指挥部及绥靖公署、参谋本部、军政部、训练总监部、各要塞司令部均一名。
当时,国民政府铨叙部规定,凡无中央允许的学历(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各分校,步、骑、炮、工、通、交辎等军事专科学校,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各外国的军事学校等),一律不能任官受职,更不能充任校级以上军官。中央军校及各分校,虽然历年来培养出大批军官学生,但由于国民党的部队庞大和复杂,除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军校每期毕业的军官学生可以优先得到分配外,其他杂牌部队是得不到的。同时这些杂牌部队也不欢迎中央军校及其分校毕业的军官学生,认为军官学生既不便于领导,且易于破坏自己原有的封建系统。
蒋介石根据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后叙列为军校高教班第一期)的教育经验,用“拉过来”的办法和较少的时间、经费,吸收杂牌军队中的中层骨干,以期达到控制、同化杂牌军的目的。所以高教班中除大部学员具有中央允许学历外,还有一部分无学历的学员,如高教班二期鲍刚(时任独立四十六旅旅长),五期吉星文(时任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团长)等。蒋介石对每期学员都要亲自点名,认识之后,他便不直呼学员姓名,而称:王学员、李学员、张学员……以示亲切。据闻鲍刚毕业时曾受到蒋介石召见谈话,蒋问鲍:“你在高教班学习后,有何感想?”鲍原系西北军方振武部师长,在反蒋战争中,作战剽悍勇猛。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后,鲍部被蒋介石缩编为旅,鲍因出身行伍而受到黄埔系的歧视和排挤。如今蒋问他有何感想,他当即答称:“现在有了高教班的学历,以后我就不怕了,因为我已经是校长的学生,不会有人再排挤我了吧?”鲍之快人快语,却使蒋啼笑皆非。但是鲍刚所言,的确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也说出了大多数学员的心情和思想。因为高教班在当时的军界倍受重视,除了陆军大学之外,要想提高学历达到升迁,唯有进这个高教班了。1935年四川第一次整军,郭汝栋的二十军缩编为新编十六师,郭保举该军的两名原任师长充任新编师长,他们同是出身于云南讲武堂,其中一位刘雨卿的学历栏里多了个黄埔高教班二期毕业,蒋介石审批时即圈定他任师长,当然还有郭汝栋力保的因素。 像黄埔一期的杜聿明、马志超等人都在高教班学习过。
入学步骤
高教班学员入学资格、考试办法等完全按照陆大模式办理。所有受训人员必须根据军训部规定的报到时间,携带保送单位的正式公文及本人的履历表三份,直接向班本部教育组办理报到手续后,即自行在校外等候高教班的统一公告。
1943年7月21日,第十期所有报到的学员,都到成都本校东门外去看第一榜:“下列各员所缴证件经审查合格,希于7月23日上午8时向本班教育组领取体格检查表后,进行身体检查为要。”第二榜是在身体检查后仍在原处公布结果,除患特殊传染病、畸形、伤残者不能接受教育外,一般都准许参加学、术科的考试。术科是考班制式教练,学科是考基本战术、兵器、筑城、交通、通信、政治等课程。考试时间为两天。考场内排列单独桌椅,各桌间隔50公分,试卷密封编号,答卷人不签名。试场纪律规定:不准挟带翻阅,不准偷看别人答卷,不准交头接耳……监考官颇多,来回巡视,考场气氛肃静森严。7月28日第三榜仍在校东门原处公布。凡录取的学员,则按榜上编排的组别(连队),于7月29日到各组报到。在报到时,除了按照组内规定填写名册外,并须向组内军需室预交三个月到一年的伙食费,不足部分由校方补助。
以高教班第二、三期为例,学员原学历毕业于黄埔军校一至七期者占50%,特准的、有战功的行伍出身者约10%,其他军校者近40%,文化程度是参差不齐的。高教班的级职差别,编组教育时形成也有所不同。如第一期是将校混编的。第二期则以将级编为第一组,上校编为第二组,中少校编入三、四、五组。到了第三、四、五期又采用混合编组,每期15个教授班。各组组长、副组长由军长、副军长者担任,以曾任旅长、副师长者任班长及副班长。为了便于交流学术、作战经验、联络感情,后来各期均采用混合编组的方法。
学科教育
在政治理论方面,关于总理(孙中山)遗教,总裁(蒋介石)言行,全部由本校聘请当时复兴社骨干贺衷寒、滕杰、刘咏尧、邓文仪、刘建群、胡轨等人担任。政治经济及哲学则由本校聘请金陵大学教授萨孟武、廖文奎等人担任。
兵学理论方面,由本校聘请陆军大学兵学教官担任。教官有德国顾问古希将军(欧洲战史),黄家濂(日俄战史),谭家骏(后方勤务),游凤池(兵要地理),朱昌、李赓铿、吴石(大军战术)等。
术科内容
高教班的学科虽由陆大主要教官兼任,但陆大只讲兵学、战略、战术的原理与应用,没有术科。而高教班则采用德式术科,由本校德国顾问指导学习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陆大与高教班均是造就军事指挥人才,前者侧重培养参谋人才,后者则重视实兵,凡属基层的营、连、排的练兵与兵器、筑城、射击、工炮兵的作业与实施,均在学习之列。所以在练兵方面也是高教班教育中的一门重点。当年的德国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加农小炮、迫击炮等学员们都反复实习过。高教班学员肄业时已是中上级军官,毕业后参加各时期的战争,获得升迁甚多,到抗战胜利时,晋升高级将领达数十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