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这期间,人们很讲究“好意头”,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吉祥”二字为准,为的是在新年能讨个好运气。具有迎祥纳福寓意的“红龟粿”和“乞龟祈福”便是两地独特有趣的新春风情。
崇龟相沿成习
在我国部分地区,龟被视为贬物,或讥讽或秽骂者屡见不鲜。然而,台湾和闽南人对龟宠爱有加,不但不避讳,而且把龟当作“福、禄、寿、喜、财”的象征。龟与龙、凤、麒麟合称“四灵”,但这“四灵”中有三种是虚拟动物,并不存在,只有龟是自然界唯一实有的动物。
人们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比喻长寿。做生日,有的谓之“做龟寿”,有的买龟送礼庆寿。不少做家长的给孩子起名也喜欢嵌个“龟”字,俗信带“龟”的孩子好养,如“阿龟”、“傻龟”、“白龟”、“龟仔”……,如果你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大喊“阿龟”,会有好几个掉头寻呼的。妇女爱龟及妆,有一种发式叫“龟鬃”,其状犹如头上栖着一只龟。龟鬃,是民国前台湾和闽南成年妇女的一种流行发型,已婚女子要散辫打龟鬃,以便与未出嫁姑娘相区别。其方法是散辫后打成圆髻,用一个雕刻有吉祥图案的椰子壳(贵族妇女用玳瑁)将圆髻套住,用银针串紧便成。因椰子壳如龟壳,故称龟鬃。至今台湾和闽南城乡仍有老年妇女打龟鬃,而罩在龟鬃上面的鬃壳多换成塑料制品。
民间还有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龟棋”,只需要在地板上画个龟壳状的棋盘,划分出双方大本营,然后找来若干瓦片、石子当棋子,这就可以开始“短兵相接地厮杀”了。节庆的文艺踩街中,有一种叫“海底反”的水族舞,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一只由人扮饰的“龟精”,它那笨拙模样让人们忍俊不止。
出海时,渔家人如果捕到龟,往往不忍宰杀而把它放生。还有人特意到市场买龟,在龟背刻上姓名、年份然后放生,谓之行善积德。
“红龟”寓意吉祥
红龟粿,是台湾和闽南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粿品。这种独特的包馅粿品,如碗面大小,状如隆起的龟背,粿皮加入少量红色食用染料,故名。每年临近春节和元宵节,一个个可爱的“红龟”纷纷出现在各家家中和集市上。
红龟粿,从粿皮的制作到馅料选用都十分考究。粿皮按七成糯米和三成粳米比例混合,浸泡8个小时后磨成米浆,倒入米袋用重物压挤水分。然后,在湿米团中加入适量面粉、红糖浆和少许红色食用染料揉匀为皮,像做包子一样包进备好的甜馅或咸馅。甜馅多为芝麻、豆沙、花生酥;咸馅料通常是八宝饭、葱油豆沙等。馅料包好后,用手搓成大圆团压扁,放在涂过食油的粿模里压出图纹,看上去犹如一件精美可爱的艺术品,又颇似一个微型的飞碟。红龟粿模用坚硬耐腐的木头雕刻而成,呈凹状,有对称龟甲纹样图案,中间刻有“寿”字,寓意灵龟长寿。印模时,如果角度、斜度不准确,红龟粿在模具压印后,往往就不易拿下来,影响制粿效率。在印好的红龟粿底部抹上一层薄薄的植物油,垫上豆皮或洁净的竹叶、香蕉叶,待水开时放进蒸笼,用中火蒸15分钟即可食用(如用火过猛,粿皮会模糊有碍雅观)。那一个个红龟粿红艳艳、香喷喷、甜滋滋,真是令人过口难忘。
红龟粿除了好看好吃外,还被附上诸多善良美好的寓意。红龟粿呈圆形,寓意团圆和谐;红色,象征见红大吉;龟状,隐喻长命百寿。台湾民间有句俗语:“吃粿赚家伙”,意思是说吃了红龟粿会发大财、保平安,于是红龟粿被视如吉祥物。台湾和闽南一样,每逢喜事庆典或传统节日,亲友间便互赠“红龟”分沾喜气,你来我往十分热闹。有的人家往往可以收到亲友赠送的许多不同馅料,不同手艺的“红龟”,有的十天半月也吃不完。
笔者查阅了一些台湾史籍,字里行间不难觅到红龟粿的影子《澎湖志》中载:“喜庆相赠曰红龟。”《台湾风物志》中载:“(生子)赠红龟以祝长寿。”连战先生的爷爷、着名史志学家连横在《雅言》中则记叙得更具体:“年节祭祀之时,每制红龟,以馈戚友。台语呼‘龟’如‘居’,谓之居财也。”至今,在台湾和闽南,每有婴儿满周岁,多数人家要自制或订制红龟粿馈送亲友。说是龟者善爬,象征婴儿很快能开步走路。龟者长寿,这也带有希冀婴儿健康长寿的内涵。新春佳节,人们习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九、正月十五“拜天公”,红龟粿必不可少。
祖籍在泉州市永春县的台湾同胞,念念不忘祖居地一种名为“榜舍龟”的红龟粿。关于“榜舍龟”,有一段历史轶闻: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叫叶绍本的常到孙榜经营的红龟摊买红龟粿吃,他后来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几年后,叶绍本到福建任职。有一次,他到永春主考乡试后,特意来到孙榜店,小店顿时门庭若市,人们羡慕说:“有这位朝官光临做靠山,孙榜当尊为舍人了,不用再卖红龟了。”然而,孙榜并非趋炎附势之人,他一如既往起早摸黑制售红龟粿,而且更注重粿品的质量,于是,赢得更多人对他的敬重,人们尊称他“榜舍”。久而久之,便把他制做的红龟粿叫“榜舍龟”。这种红龟粿皮鲜嫩,馅甜美,酥松清香,入口甘中略带冰凉。
逢年过节,漫步台湾和闽南的街市,不时可见耀眼迷人、芳香飘溢的红龟粿。2005年中秋节,台湾宜兰县五结乡锦众村为推动米食文化,特意打造了一个超大粿模——可制作供200人食用的红龟粿。在台湾,“做红龟”还成为一种才艺,旅游景点和学校别出心裁推出“做红龟”的民俗文化项目,让游客和学生亲手制作红龟粿,体验其中乐趣。
多情美味的红龟粿让台湾和闽南人记住故乡之情、慈母之恩、风俗之趣。海峡两岸还流传着一首浓浓亲情味道的闽南语歌曲《阿母的红龟粿》:“红红软软的粿,有甜甜蜜蜜的心。包的是你我,细汉时存的趣味。绵绵柔柔的粿,有千千万万的愁,包的是阿母对阮的寄望。一块甜甜的红龟仔粿,牵动着你我对故乡的思念……”
乞龟祈祥许愿
每年元宵节,台湾和闽南的寺庙供奉有米面蒸制的大小“红龟”,让抱着不同愿望的善男信女们以掷筊杯形式“乞龟”。乞,就是向“神”要求的意思。而乞龟所使用的“龟”是以祭品制成,有的是食品,有的是物品。其制成材料种类繁多、造型繁复,甚至有的用黄金打造。这些形形色色的“龟”大者千斤万斤(如用大米堆砌),小的几两几钱(如金银打制)。人们视这些龟形吉祥物为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元宵节之夜,善男信女带着某种愿望,纷纷来到寺庙乞龟许愿,乞龟必须在神像前,燃上三炷清香敬告神明,然后掷杯请示神明获准。如获成杯(一阴一阳),则将香插在龟背以示“名龟有主”,并经寺庙主持见证,向庙方登记后,迎回家中供奉三天后再分切食用。惟一条件是明年元宵节必须订作一只送回寺庙酬谢,而且分量必须大于今年乞走的那一只,以示答谢神明在过去一年中的关护之恩,谓之还愿。如此辗转轮替,年复一年,寺庙的龟吉祥物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形成一个社群、家族共同乞龟,共同分享,皆大欢喜的局面。
台胞重点祖居地闽南的《厦门市志》中对元宵节“乞龟”有较详记载:“‘乞龟’是厦门上元节独特的习俗。从正月十四日起,各寺庙宫殿高烧大烛,燃点巨香,供台礼案上摆着善男信女奉还或‘放生’的红米龟、米糕龟以及糯米粉特制的龙头大龟,有的龟背上还装饰有纸扎的八仙过海等传说人物。小寿龟碗口大,中寿龟箩筐大,大寿龟饭桌大。‘乞龟求寿、添丁发财、任人祈求,过年还愿’已成民俗。‘乞龟’,先烧香跪拜,祈求‘卜杯’,也称‘卜螿’(用两片竹板或两个铜板占卜),如得一阴一阳或一反一正,表示神佛如愿应求。如两面都一样,说明神佛尚未答应,那要增加还愿数量,然后再拜再卜直至求得。乞小的寿龟,可当场取回食用,一般不超过两个。而乞大的寿龟,要等十六日过后,才能请回。并要登记在寺庙特设的账簿上,写明来年还愿的数目。同时给寿龟插上标签,书写谁所乞,还多少。如后来人看中此龟,可增加还愿数目乞得此龟。最后由还愿数目多者所得,有的寿龟先后插上七八只标签。十六日后,得胜者敲锣打鼓,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地迎接寿龟回家。”
乞龟文化在隔海对望的台湾民间也非常普遍,其中又以澎湖、宜兰最为盛行。澎湖元宵“乞龟”有个趣俗:“乞龟”归家的途中不可与人说话,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点头微笑,否则会使乞得的心愿半路流失。乞得之物带回家后,通常供奉三天。如果乞到的是个“大龟”,必须敲锣打鼓运回家,供在家里,每天上香参拜,仪式过后才能将“大龟”拆散,分送亲友或乡民“吃平安”,惟独“龟”的头部不能施与,以保留自家的祈愿而自享。从2007年开始,台湾澎湖与闽南泉州两地联合在泉州天后宫举行元宵“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乞到龟的人视之好运,像中彩票似的高高兴兴捧回家中,分切给家人亲友“吃平安”,年长者食头尾四肢,年幼者分食龟身,俗信能够分享到喜气吉祥。乞龟祈福不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也是两岸乡亲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最好见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