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一期  > 正文

林宪同:一位“草根”律师的法律正义

日期:2015-01-01 14:40 来源:《黄埔》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林宪同(右)与本文作者

  10月26日,笔者在上海国际饭店后身的一家宾馆,如约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台湾着名律师林宪同。两年未见面,高大魁伟的体形,豪爽热情的谈吐,北方汉子的形象却依然如故。我们的谈话从2014年上半年岛内的“太阳花学运”开始,又谈了涉及两岸交流的诸多方面。虽然谈话时间不长,却让笔者感受到,他对两岸交流的热情,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思考,以及对台湾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本土草根律师,致力伸张法律正义的那股精气神。

  “同学们,起身回家吧”

  2014年春天,台北忽然冒出了一个“太阳花学运”。4月5日,在所谓“反服贸学生团体”占据“立法院”议场进入第19天的时候,林宪同律师的身影出现在中正纪念堂。他以一人之力,发起了“同学们,起身回家吧;早日终结‘国会’乱象”的联署活动。一连两天,他始终坚守在纪念堂广场,以法律为武器,向过往群众阐明事实、征集联署。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他在声明中恳切表示,同学们回家吧,别让父母再继续操心,请大家一起勇敢站出来,共同支持“政府”的依法作为。当天下午,他在广场前受访时进一步表示,他是个有担当的人,大家不敢做的事他认准了会去做。他希望民众踊跃连署,并会将联署书与相关资料寄送有关部门。

  作为一位本土、草根律师,他首先拿起的是法律武器,从法律层面分析指出,学生与群众霸占“立法院”已百分之百成为聚众滋事的现行犯,不能用所谓学运来阻却对违法的处置;整个“立法院”建筑因“立法院”人员以外的第三人暴力占用而陷于瘫痪,是十分严重的暴力事件。后来经各方努力,“太阳花学运”终于收场。林宪同的联署举动由于对维护现场秩序发挥了正能量作用,不仅受到一般民众的肯定,更有几位警察直接对他表示感谢之意。

  有学者研究指出,整个事件看起来,学生反服贸应该只是个表象,真正的目的还是“台独”力量借学生们上街反对马英九当局,从而为民进党年底选举打援手,为选战热身。

  林宪同律师事后也做了深刻反思。他说,当年“五四”青年也曾走上街头,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竖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精神至今不朽。反观岛内走上街头的学生运动,“野百合学运”中的陈水扁之流今安在?“太阳花学运”更与当年大陆红卫兵如出一辙,除了会说几句NO、NO、NO,提不出任何一项有益的政策建议,结果只能像流星划过夜空那样转瞬即逝。

  林宪同在谈话中还提到,香港“占中”派曾派一些同学到台湾“取经”,希望和“太阳花学运”相互“取暖”。他明确告诉到访的香港同学,香港不可能从台湾复制街头运动。相反,香港和台湾都应加强法制,依法办事,而不要冲撞法律底线。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必须得到贯彻。

  反思“金美龄现象”

  林宪同律师出生本土,扎根本土,以其本土、草根的视野来观察台湾社会,自有其深刻的洞察力。有一段时间,岛内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日本文化趋之若鹜,看日本漫画、听日本音乐、穿日本和服、挥日本军刀、崇拜日本明星,岛内称之为“哈日族”(新新人类中酷爱日本一切的人)。他说,当中华文化在岛内处处遭断根、被断脐的时候,恶质日本文化大行其道,无孔不入,到处泛滥,在今天就成为台湾社会不得不吞下的苦果。这其中的因缘,他为我们入木三分剖析的“金美龄”现象,依然可供我们深刻反思。

  首先,他描述那个顶着一头天生银亮白发,穿着一袭日籍名设计师三宅一生裁制的飘逸衣衫,从日本回来的“高等台湾人”——“总统府”“国策顾问”金美龄,“操着一口生涩的台湾乡音,却装着一副去‘国’返乡的骄人身态,她就站在台湾民众的面前,毫不修饰地数落这个台湾古朴社会的历史原罪”。

  于是,台湾的街头,有人激动起来了,也有人沸腾起来了,可是她又搭机飞回她的原乡日本去了。林宪同把她所遗留下来的这个社会怪诞场景,叫做“金美龄现象”。并认为,这个场景的发生,是金美龄用她手中的魔棒,精确地触动了台湾的一根文化神经经脉——“日本情节”。

  其时,正在浙江海宁追寻中华文化之根的林宪同,对照台湾这样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情节,追想起一位同样羁旅日本的近代中国人,他就是民初诗僧曼殊大师。

  曼殊大师羁旅日本,怀思故国家园,他就用他的母语和乡音,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文:“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追怀曼殊大师这段诗文背后的异国场景,大概是这样的:禅僧诗人,一袭僧衣袈裟,脚裹芒鞋,手托破钵,就在那春雨乡愁的异乡国度里,他的双脚,走过日本的街道拱桥;他的芒鞋,踏过遍地的樱蕊残花,然而他的脑海中却始终浮现着故乡钱塘的浩瀚江水,耳边始终回荡着钱塘澎湃的潮音。

  林宪同说,禅僧的头上,没有亮丽的国家名器,可以傲其国人。禅僧的身上,只有僧衣芒鞋,衬着一条孤瘦身影。但是,由于曼殊大师对于自己乡邦的关怀和对于自身文化的热爱,使他全身散发着一份中国读书人的文化自信,也使他在国人的追思怀念中,永远鲜活得那么感动人心。

  反观金美龄,她只能靠着名牌服装,以炫其多金的外表和掩饰落寞的心灵。她必须顶着她所羞于见人的名器——“国策顾问”,心头却又对它那么的爱恨交织。她只知道一辈子躲在日本异国文化的夕阳残照里哀怨自怜,却永远建构不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文化自尊。于是,就是她那种长年在日本养成的病态文化心理(日本情节),竟然使她在返回台湾家乡的刹那间,必须顶着“国策顾问”的名器,到处开口骂人,几近街头泼妇。这就是一个文化失根的“高等台湾人”——金美龄。

  “一中共表”的法律依据

  作为岛内着名律师,林宪同对于两岸和平统一向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经过一番缜密思考,他觉得“一中共表”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

  林宪同说,台湾是在1991年制定“国家统一纲领”暨设置“国家统一委员会”的。今天,台湾虽然宣布“冻统”(冻结“统一纲领及国统会”);但是,并非宣布“废统”。因此可以说,两岸宪法都在共同宣示:追求及坚持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他以律师的洞察力呼吁:两岸不应再继续容忍或使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说词,这其实是个陷阱。至于谢长廷所谓“宪法一中,两岸各表”的说词,更应予以纠正;因为谢氏的说法明明就是“台独”在借壳上市。

  他具体解释说,“一中各表”就是当年李登辉及蔡英文公然倡言并撰述“两国论”的宪法理论基础。非常浅显地说,“一中各表”的一个“各”字,它所切割两岸关系的刀痕,将比台湾海峡的黑水沟更深,其所卷起的政治风暴也将更甚于海峡的惊涛骇浪。若从政治操作层面而言,由于迫于台湾地区周期性选举,执政党遂久困“台独”气焰而一直避谈统一。实际上,统一原本就是宪法赋予政府应该追求的国家目标。他认为,执政党当然可以在宪法授权及两岸宪法无缝接轨的法理基础上,继续公开推动国家统一。这项宪法授权而无缝接轨的开启钥匙就是:恢复“国统纲领”,重启“国统会”。因此,台湾应该继续推动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协商,签订两岸服贸协议,积极启动两岸领导人互访。

  关于“一中共表”的宪法论述,林宪同认为,其论据有二:一是大陆的宪法前言第九段明白揭示,“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大陆依据宪法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宣示反制“台独”。二是台湾宪法临时条款及增修条款的前文均有揭示,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等语。显见两岸都是“一中宪法”。至于宪法接轨的例证也有两个,一是台湾地区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可以同时适用于大陆地区人民(例如遗产继承)。二是大陆地区的《反分裂国家法》也可适用于台湾地区人民(例如,如果“台独”及民进党人士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公然宣示“台独”,可依《反分裂国家法》治罪逮捕)。

  “一中共表”原本就是两岸互相接轨的宪法语言。两岸宪法都认定,两岸中国人都是事实上的“公民”;如果用更通俗的话来描述就是,两岸人民都互称“同胞”。因此,马英九在宪法授权下推进两岸领导人会面,应该是其任内追求自我定位的一件历史伟业。

  中华文化的滋养

  林宪同是一个来自台湾南部的农家子弟,身上流着的是父兄敦厚、善良、朴素的血液,接受的是农村社会保存着的传统文化教育。由师范到大学再到研究所,他在钻研法律学术之余,又因兴趣而涉猎文史典籍、诗词歌赋。从文化传承中形成的性格,使他有法律人的冷静而无律师的冷漠,有士大夫对真理追求的热诚而无政客对现实功利的热衷。来自农村,出身基层,怀抱着太史公游侠列传人物的风格,多年来,他专做扶助弱小、打抱不平之事,而且出钱出力,义无反顾,深受岛内诸多先进、同道和朋友的赞赏。

  在我们的谈话中,他提到了“铁杆台独”、前“教育部长”杜正胜,并作了一番很有意思的比较。他们同是台南师范同学,所受基础教育是一样的;后来又同是台大同学,所受高等教育也是一样的;但他们的政治理念却泾渭分明。2013年5月,南师校庆,他们那一届同学聚在一起,虽然是同学是朋友,虽然每人各有一片天地,但对杜正胜却大多持负面评价。

  其实,岂止一个杜正胜。林宪同还是“四大天王”之一谢长廷的同班同学,是祸国殃民的陈水扁的台南同乡,且曾与那十几个“台大法律人”共同执业。在这同学、同乡、同业的“独”特氛围中,他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不折不扣的反“独”斗士。1995年,李登辉到美国康乃尔大学演讲,林宪同自费在台湾组团,并邀请纽约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路追赶,一路声讨,让“麻烦制造者”无处藏身。

  林宪同认为,“台独”理论实与中华民族之大义伦理相违背,今天我们不但要争成败于一时,更应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延续争千秋。他之所以能出污泥而不染,其力量无疑来自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其胆识亦源自对乡土的热爱与对国家的忠诚。因此,个性刚烈的他,常从文史的角度来反“台独”,对自己兼具文史功底、法政训练及草根性特质,非常自豪。

  的确,中华文化的滋养让我们看到林宪同在铮铮铁骨之外,还有柔情豪迈的一面。他擅长诗、词、歌、赋,闲暇时常填词、作诗以自娱。那一年,台湾新同盟会应湖北省鄂台交流协会邀请,由许历农将军组团游长江三峡。林宪同追随许将军近20年,亦随团而行。由于他自小喜爱记诵诗词文章,对于中华文物风采感动尤深,一趟三峡行,写下了诸多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谁掀海峡波涛恶?誓枭李逆祭黄旗”、“华陀妙手医百病,神农赐药解台毒”这样精彩的诗句。

  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深刻理解,使他对两岸交流充满热情。他对笔者说,大陆地方官员经常带队到台湾访问,都很成功,对两岸交流具有积极的功效。他建议两岸农林渔牧方面的交流应加强,这对台南农牧渔民有好处。他在肯定开放岛内自由行的同时,对大陆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也提出批评,认为尤其对导游要有所约束,对讲话不文明的要多加教育,以免给台湾社会留下负面印象。在岛内,他一直对去台湾的大陆配偶,对在大陆经营的台商,给与法律援助。自从他荣任上海仲裁委仲裁员后,就一直想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以便跟大陆律师事务所有更好的合作,他觉得这对增强台商当事人对于上海仲裁委的信心会有帮助。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