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台湾岛内状况不断,先是“太阳花学运”,后又发生“张显耀事件”,还有复兴航空空难、高雄燃气爆炸和“地沟油事件”等,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这就要求两岸双方更加珍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高雄惊现燃气爆炸惨剧 影响岛内石化业
7月31日晚至8月1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可燃气体泄漏连环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另有280人受伤,2人失踪。这是18年来台湾发生伤亡最惨重的燃气爆炸事件。
高雄燃气爆炸惨剧,使受灾街区如被战火洗礼,满目疮痍,此情此景震撼全台人心,也让港都作为石化重镇的悲情与伤痛摊开在世人面前。事件发生之后,地方及台湾当局皆积极展开救灾工作,台湾民众的爱心从各地涌入高雄,未来清理重建工程浩大,但这次事件所暴露出石化业发展的种种问题,若不做彻底厘清及全盘面对,类似悲剧还是无法完全避免。
高雄之所以成为石化重镇,源自40多年前GDP成长重于一切的年代。1968年,台湾当局为掌握石化上游原料,在高雄兴建一轻;1970年代,石化工业列十大建设之一,二、三、四轻相继兴建;1990年,五轻在历经三年抗争后开始动工,石化业产能大幅扩充,上中下游产业群聚,让高雄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化之城”。
石化业发展为高雄带来逾30万就业机会,也带动都市扩张,如今高雄市已是逾300万人口大都会,但石化业发展以中油公司为核心,透过贯穿大高雄南北、绵延数十公里、密布人口密集地区的地下石化输送管线,将石化原料输送给中、下游石化业厂商。这些石化管线铺设长达数十年,详细分布及实际状况掌握不易,其间高雄都会成长及变化又很大,石化管线与住宅区、商业区混处情况极多,成为潜藏地面下的隐形炸弹。据查,这次引发燃气爆炸的丙烯管线经过地区聚集72万人口;“中石化”公司代表在高雄市救灾会议竟指灾区迄今还有一条管线估计存有260吨丙烯,更令人心惊胆跳。
试想,像高雄市这样四处都是隐形炸弹的石化之城,如果遇到严重的地震等天然灾变,其后果极可能是这次事件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这么大的责任,地方及台湾当局岂能不通力合作,共同扛起防灾及救灾的责任?
1997年,高雄中油管线工程引发燃气爆炸,造成14人死亡,石化业就被列为“毒化学”的防救灾重点。“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亦协助高雄推动执行灾害防救计划;“行政院”每年更编订具指导性、纲要性之“高雄市地区灾害防救计划”,但是,书面作业却禁不起实际检验。这次事件从民众闻到臭味向市府报案,再到燃气爆炸有将近三小时的时间,但市府消防局、环保局的专业判断及应变能力明显不足,暴露出“毒化学”防救灾缺乏标准作业程序;如此重大灾害发生后却迟迟无法确认祸首,更让台湾民众气结不已;对石化管线埋设及“毒化学”防救灾之责任归属,各机关亦互踢皮球,深怕责任上身。这些事例在在显示台湾当局和地方在“石化之城”防救灾工作上,缺乏同舟共济、齐力承担的精神,这是政府在灾后重建及厘清防救灾责任时亟需检讨改善之处。
更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不将现在绵延遍布高雄市、具高危险性的石化管线全面迁出人口密集地区,就算有再好的防救灾准备,也很难抵挡如强震等重大天然灾变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台湾当局和地方不能只是祈祷“天佑台湾”、“天佑高雄”,如何因应处理高雄市乃至其他有类似情况地区如桃园、苗栗头份等石化管线迁移问题,无疑是当局最大的考验。
台湾石化业未来何去何从,也是必须面对的另一挑战。台湾当局在五轻建厂时曾经承诺25年后,即2015年底前迁厂,这次事件更加坚定当地人士要求五轻迁厂的决心,高雄市政府也紧盯迁厂期限。然而,“中油”高雄炼油厂及五轻一旦确定关厂,又无其他替代性石化原料供应规划,中下游业者势将被迫关厂或迁移。这固然可解决高雄市部分石化管线迁移问题,但也牵涉到高雄未来产业发展及数十万就业及依赖人口的问题。五轻关厂后可能衍生的巨大冲击,也早已超出地方政府可以处理的能力,须赖台湾当局从台湾整体经济发展布局筹谋解决之道,而且时间日益迫近,不容须臾拖延。
“地沟油”重创台湾食品金字招牌
时隔30多年台湾再现地沟油事件!台湾高雄市强冠、屏东进威公司分别向回收业者购买馊水、皮革废油炼制的油品,再混充其他油品转制成食用油及饲料,追出犹如食物链的犯罪网,查出至少782吨劣质油流入市面。不久,顶新又爆“地沟油丑闻”,并迅速、持续发酵,震惊整个台湾地区,同时殃及了康师傅和味全。
台湾食品安全近些年事件频发:2011年,爆发塑化剂安全风波;2013年,连续爆出毒淀粉事件、“胖达人”面包违规添加人工香精案、大统长基公司假油事件、“康师傅”“统一”等多个品牌泡面的调料包内检出重金属事件……再到2014年9月“地沟油”事件。台湾曾经的食品安全金字招牌,在连续多年的频发恶性事件中岌岌可危,蒙尘不亮。
“地沟油”阴影迅速扩大到全台各地,其中夜市首当其冲,尽管夜市经营者纷纷自清,但清白能否真的最终水落石出,并最终力争清白,恐让人存疑。
台湾一心打造美食王国,以树立台湾优质旅游形象,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多年来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去台湾一品美食早已成为游客们必做的功课之一。然而曾经让游客们放心无忧,大饱口福的诸多台湾美食,现如今逐渐成为让人隐忧不断的台湾恶果,不得不令人为之惋惜。
食品安全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安炸弹连环爆就不会停止,消费者信心不可能恢复,台湾地区的形象也将一再折损,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势必越来越大。以这次“地沟油”事件为例,下游产业链从食品加工、食品烘焙、餐饮业等无一不受影响;观光旅游、饭店、餐厅、夜市、小吃等生意亦明显减少;再透过产业关联及所得乘数效果,其波及层面越来越大,绝不能低估其长短期的经济冲击。如果再考虑食安对民众健康的影响,及可能增加的庞大社会成本,更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所以,彻底解决食安问题刻不容缓,唯有严打严办,才能最终遏制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一再频发。台湾金字招牌已禁不住“再一次”的伤害。
莫让“张显耀事件”成两岸关系的绊脚石
“张显耀事件”爆发后,不仅在台湾政坛引发强烈地震,而且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一颗震撼弹。两岸关系能否经受住考验,继续保持和平发展的方向和势头,颇为引人关注。
“张显耀事件”发展至今,虽然没有最后定论,但其主要影响都是负面的,对台湾及两岸关系而言都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对台湾方面而言,首当其冲的是马英九当局及其执政团队的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受到重大打击。以身份和地位来讲,张显耀绝对不是普通的政务官。以他所供职的“陆委会”来讲,在“行政院”是十分重要的部门,而且张显耀又是仅次于“陆委会主委”的“特任副主委”,同时也是与大陆谈判的首席代表,可以说是马英九最信赖、最重用的核心幕僚。不论张显耀去职出于什么原因,对马英九而言,是严重的用人不当,用人不察,这对马英九来讲当然是重创。
“张显耀事件”在台湾政坛引发轩然大波,对两岸关系来讲也将产生严重冲击。两岸关系六年多来保持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良好势头,主要就是国共两党达成的政治互信,共同坚持和平发展的方向。若事件对国民党及马英九当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发酵,国民党执政地位堪忧,则势必影响国共合作,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两岸关系大局将充满更多变数。
至于传出的张显耀涉及“泄密”等罪名,一方面对马英九执政而言是威信扫地;另一方面也将给两岸关系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将受到严重损害,首当其冲的就是两岸制度化协商进程将因此受到阻力。台湾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被裁撤,那么后续的两岸协商,包括货品贸易谈判、争端协调机制、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等诸项内容,必然会受到牵涉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台湾人事方面频繁更迭造成的不稳定,更重要的是两岸互信受到了损害,基础开始出现动摇。
“张显耀事件”已经为两岸协商机制造成了损害,也为两岸共同敲响了警钟。不论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如何,未来两岸在推进交流合作中,必然要先处理互信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互利的问题。政治互信将会被提到十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双方协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及时扫清台湾人事变动,两岸更深、更广的交流合作必将窒碍难行。
更为重要的是,“张显耀事件”将对两岸民意的进一步交流、融合产生阻力作用。两岸经历数十年的对立、隔阂状态,两岸民意在很大程度上都还没有相互充分了解与认同,特别是在敏感的政治问题上还存有对立甚至是敌对思维。客观而言,两岸民意之间的不信任、不认同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消除和化解。而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不断凸显,政治问题已经横亘在两岸交流合作之间,不易解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也因政治问题受到相当的阻力。正在此时,事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两岸民意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是对立情绪,这对两岸关系大局来讲是极为不利的。
希望台湾有关部门及早厘清“张显耀事件”,将其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更为稳定、安宁的环境,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良好势头,这是两岸的福祉所在,希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两岸各界引起高度关注,产生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他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阐明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对国家和平统一形式、内涵作出包容性很强的新论述,同时又着力强调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表明了我们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的坚定立场,体现了深厚博大的历史思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展现出鲜明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是一篇宣示立场、阐明政策、指明方向、鼓舞人心的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坚定全体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意志和信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必将发挥重大积极作用。
一是深刻阐释了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两岸同胞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统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而民族复兴的进程为国家统一创造和积累着必要条件和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台湾来说“是福音、是历史机遇”。
二是鲜明表达我们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涉及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会有任何妥协和动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一意志的庄严宣示,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绝不会容忍”。“台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违背中华儿女的共同意愿。无论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感情来说,我们决不允许“台独”,决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划出这条“红线”的,是不可撼动的民族意志。
三是丰富和发展了对国家统一形式和内涵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阐述我们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他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一表述言简意赅,有利于两岸同胞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表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这三个“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善意和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这表明,我们不但要在制度安排上,对和平统一后的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做出顶层设计,而且更重视台湾同胞心理感受,更重视两岸同胞心灵的相融相通。
四是表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当前两岸同胞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这为实现和平统一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和平统一是我们的目标追求,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解决分歧,积累共识;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增进共同利益,融洽同胞感情;有利于为和平统一创造和积累必要条件,是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我们要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坚定走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因遇到一些沟坎而止步”,“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举措,努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这表明了我们愿意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自信和信心,也指明了当前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方向。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波折,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两岸关系发展上,我们将保持耐心和定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项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及人士也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项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讳言这一使命,从来都高举和平统一的旗帜,努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台湾统派力量虽小,长期以来在台湾受到误解、中伤和打压,但民族情怀深厚,统一立场坚定,为反对“台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国家和平统一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理应得到关心,理应得到肯定。习总书记这次会见台湾统派团体,表达对台湾统派人士的肯定和支持,必将鼓舞他们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为两岸和平统一而继续奋斗。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两岸各界纷纷发表看法。
95岁高龄的参访团团长、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正是统派人士历尽艰辛、始终坚守的信念。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两岸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和正统。台湾的统派团体,虽然对达到统一的手段认识不同,但都认同国家统一的目标,对于推动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张麟徵表示,习总书记的会见与讲话,体现出对台湾统派群体的高度重视。她相信这种精神上的鼓舞可以点亮统派这颗两岸和平统一的“火种”,促进统派群体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吴荣元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下的总结,也是两岸关系的明确“定位”,很必要也很重要。台湾同胞应认真思考,相互理解,携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表示,习近平讲话重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选在这个时候讲话有其政治考量,两岸关系已进入深水区,所以习近平这次主动从政治突破。
新党顾问李胜峰表示,大陆的两岸战略目标非常清晰,或许战术手段非常弹性,但目标从未模糊或改变。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说,习近平在谈话中就反“独”促统清晰、完整地表达了坚定立场,重申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一贯方针。此外,台湾各界还应关注习近平谈到的以下观点:一是提出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当前,两岸应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大陆理解和尊重台湾的特殊情况,台湾也要理解和尊重大陆的选择和追求;二是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当前,要确保这一道路不变,大陆方面坚定表达了反“独”立场,同时主要针对台湾“泛绿”人士重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
厦门大学台研院院长刘国深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展现了很大的政治格局,说明他不是仅仅站在中共或大陆的立场,而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立场上思考两岸问题。这些年来台湾方面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提倡得少了。大陆方面提出“中国梦和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提醒台湾有关方面要认清台湾的未来和方向。
“心灵的契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坚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一个心灵契合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也是最稳定最平和的。以前大陆更多强调尊重台湾方面的感受,尊重台湾民众的特殊情感,但实际上,台湾方面也要重视理解大陆13亿人的感受,相关政策也必须照顾大陆各界各方面的情感要求。“这是双方都有的情感问题,两岸应该彼此欣赏、互相珍惜。”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表示,“一国两制”新内涵,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已经最大程度地照顾了双方的既有利益,是两岸客观现实下最包容、最符合民主人权,用最小代价实现统一的最优安排。
全国台研会原副会长许世铨说,习总书记强调心灵契合,颇具深意,是对“两岸一家亲”理念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两岸同胞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尤其是台湾同胞也要理解和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才能达致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契合。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及“一国两制”,对岛内民众对于未来两岸走向的关切作出了回应。
“习萧会”: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1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来不易,需要倍加珍惜。珍惜成果的最好方式是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习近平指出,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并持续增进互信,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方向和良好势头的关键。由于两岸间存在一些差异等原因,两岸关系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在所难免。越是这样越需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保持良性互动、相向而行。要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
习近平指出,两岸交流合作前景广阔。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排除干扰,为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采取更多积极措施,尤其要为两岸基层民众、青年交流往来多创造条件,以增进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实现心灵契合。要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更多成果来造福两岸同胞,增强对共同未来的信心。
萧万长表示,两岸共同开创的台海和平稳定发展大局得之不易,应该共同珍惜。应坚持巩固“九二共识”,加强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在两岸关系历经重重波折和考验的情况下,APEC峰会期间,两岸依然成功举行了“习萧会”,为两岸关系重回正轨奠定重要基础。两岸双方领导人在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一是都强调要维护和巩固两岸关系大局的稳定发展;二是都强调要坚持“九二共识”,要继续巩固政治互信,保持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相向而行;三是要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造福两岸人民。这些方面,都显示出两岸双方正视现实,排除困难,继续前进的智慧与勇气,从而为两岸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
“张王会”为两岸关系注入新动力
11月12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北京“乙十六号院”进行“非正式的茶叙见面”,两人在简短的握手会面后,一起欣赏起了眼前这个别有秋意的古典皇家园林景观。院子里那棵号称挂满“黄金”的银杏树格外抢眼,金灿灿的银杏叶铺满绿色的草地,阳光洒落在银杏叶上,散发出一道道金光。张王二人也不免为这样的美景所吸引,同声感叹“好美”!
这是张王的第三次会面,本次“张王会”正是在两岸关系趋于稳定,且不断回暖的形势下举行的。如果说,三天前的“习萧会”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两岸关系发展重新定下基调,为两岸关系构建新的顶层设计,而接踵的“张王会”就是具体落实,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向深入,因此也为两岸所瞩目。
在会见中,张志军表示,今年以来,两岸关系继续保持和平发展势头,取得了积极成果,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两岸双方要珍惜成果,坚定信心,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道路上克难前行。要在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持续增进政治互信;要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妥善处理分歧;要保持良性互动,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
王郁琦表示,两岸事务部门负责人互访展现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决心,“陆委会”和国台办间的常态沟通联系则增进互信、避免误判。他强调,双方只要坚持“九二共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之上,一定可以稳定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可以继续进行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
可见,两岸双方都展现出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展现出正视两岸现状,努力解决和克服两岸关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需要的政治勇气,特别是要继续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这是两岸关系能够始终保持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石,不能有任何松动和妥协。
双方在会见中,达成了六点共识: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加强交流沟通,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造福两岸同胞。
第二、继续推进两岸货物贸易等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议题、“两会”互设办事机构议题商谈,争取尽快完成。
第三、分别授权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启动开放大陆居民经台湾中转的商谈,并进一步沟通便利两岸同胞往来事宜。
第四、近期由两部门就启动共同研究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事宜的准备工作进行具体沟通。
第五、加强双方在《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框架下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继续扩大两岸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两岸青年交流多创造条件。
这六点共识,从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推进两岸后续商谈、增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推动两岸在食品安全、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明确的安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同意在近期由两部门就启动共同研究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事宜的准备工作进行具体沟通,这一点是台湾方面一直以来期待的重要事项,也是加快两岸经贸合作,推动台湾经济起飞的重要举措。同时,鉴于最近大陆与韩国刚刚完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实质性谈判,这对台湾经济而言已经构成严峻挑战,如果两岸能够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自然可以有效缓冲中韩FTA对台湾的冲击与影响。
对此,张志军主任表示,不希望看到“我们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现在还来得及,需要奋起急追,需要台湾方面做出努力,和我们相向而行”。张主任的这番话意涵深远,既展现出大陆方面一直以来希望以“两岸一家亲”的精神,加强与台湾的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同时也是对台湾的善意提醒,希望台湾能够抓住两岸经贸合作的难得契机,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推进两岸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台湾经济的整体体质与竞争力,这对两岸来讲绝对是双赢的结果,不希望台湾白白坐失良机,更不希望两岸失去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高度评价这六点共识,她说,共识明确了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表明双方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有一定期待。最近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现在双方负责两岸事务的主官在政策和执行层面达成的共识,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助推剂。未来两岸关系将继续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谢郁表示,“太阳花运动”爆发后,外界普遍忧虑两岸关系面临停摆。六点共识中,第一点关于“九二共识”的论述为两岸关系稳步发展奠定基调;其后的五点共识包括货贸协议、两岸互设办事处、陆客中转、食品安全、青少年交流等,涉及广泛,议题可操作性强,这就消解了外界“停摆”的忧虑,点明了两岸关系可努力前进的具体方面。
她说,从六点共识可以看出,双方对目前的形势有冷静的观察和客观的评估。共识从民众角度出发,都是需要且可以解决的问题,内容务实,目标合理,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符合两岸关系的客观现状。经过六年的发展,两岸进入盘整期,需要稳定一段时间,六点共识正是这种现状的体现。
这次北京“张王会”,为两岸关系企稳回暖注入了新的动力。两岸理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稳固并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基础,全面提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水平,为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台湾“九合一”选举影响岛内政局
11月29日,台湾举行首次“九合一”地方选举,结果国民党遭重大挫败。“九合一”选举作为马英九执政的“期中考”和2016年选举的“前哨战”,对岛内政治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蓝绿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台湾呈现“北蓝南绿”的地方执政版图,国民党在浊水溪以北的中台湾和北台湾占优,而南台湾则是民进党的大本营。此次选举前,国民党几乎囊括中台湾和北台湾的所有县市,还包括南台湾的嘉义市和东南台湾的台东县,呈现明显的“北蓝南绿”格局。2012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蔡英文也仅在民进党执政的南部6个县市和国民党执政的嘉义市得票率超过马英九,这一格局得以延续。
此次“九合一”选举,国民党从原来的15席大幅滑落至6席,“六都”只保住了新北市,其他县市仅有新竹县、苗栗县、南投县、台东县和连江县,被视为蓝营传统大本营的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新竹市、基隆市纷纷陷落。民进党轻松守住原来的6席,一举从国民党手中抢得7席,包括“六都”中的台中市、桃园市,其他县市中的基隆市、新竹市、彰化县、嘉义市、澎湖县,总共掌握13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亲绿的无党籍柯文哲成功夺下台北市,另有无党籍陈福海和傅崐萁分别当选金门县县长和花莲县县长。国民党得到约499万票,民进党得到583万票,两党得票率分别为40.7%和47.55%。如果将柯文哲得票计入泛绿阵营,金门和花莲当选人得票计入泛蓝阵营,则泛蓝得票数较泛绿差约160万票,双方得票率之比约为56:44。此次选举投票率约为67.6%,较2012年大选约少6个百分点。在县市议员、乡镇市长等其他选举方面,也普遍呈现“国减民增”的态势,但增减幅度没有县市长选举这么突出。
二是马英九执政恐将陷入困境。毫无疑问,此次选举是对马英九当局执政不满的一次大爆发。无论国民党候选人个人特质和政见有多好,有多努力和多高能力,统统都被贴上“马英九分身”的标签,被对马英九铺天盖地的不满所掩盖。在选后感言中,连胜文、胡志强等人都风度地表示是“个人努力不够”,但在桃园县执政颇佳的吴志扬落选和明日之星朱立伦在新北市险胜则清楚地说明了问题。马英九选后辞去了党主席,以示为败选负责。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江宜桦和国民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永权已经下台负责,接下来由谁“组阁”,组成一个什么风格的“内阁”,将会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无论如何,马英九的执政威信由于此次选举而受到重伤。马英九在国民党党内和台湾民众心目中都难以找回当初的自信和民众的支持。而民进党很可能视此次选举为岛内民众对马英九执政的全面唾弃,继续利用“立法院”和地方执政权与国民党对抗,让攸关台湾未来走向的重大政策停摆,甚至裹挟民意支持让政策反向。马英九的施政将全面陷入困境,未来一年多取得政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三是对2016年的影响复杂。经过此次选举,蓝绿政治人物的政治行情发生微妙变化。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台南市市长赖清德、台中市市长林佳龙等民进党政治人物由于在此次选举中的大胜,使得政治行情上涨,尤其是蔡英文几乎可以笃定成为民进党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而蓝营的吴敦义、朱立伦、连胜文都因此次选举不理想而声望下挫,尤其是朱立伦赢得难看令外界吃惊。
此外,国民党的地方执政版图被民进党蚕食,严重影响地方组织动员。国民党在“六都”获得151席,低于绿营的167席,其中在台南市、高雄市、新北市,民进党都是多数党。而在其他县市方面,民进党也获得云林县、宜兰县和嘉义县议会的多数。
就此次选举而言,国民党大败,赢得2016年选举的难度骤然增大。但台湾政治发展变化非常迅速,如果国民党能够实现脱胎换骨,很好地回应台湾社会的诉求,现在还很难说2016年鹿死谁手。
此次“九合一”选举也引起了海峡两岸舆论和各方的高度关注。
台湾《联合报》11月29日社论指出,一般地方性选举,候选人的成败受其本身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但这一次,连原本政绩优良、形象稳健的执政党候选人都中箭落马,其中原因无他,受马英九当局执政欠佳拖累是主要症结。这场选举,结结实实就是对马英九当局的不信任投票。
台湾《中国时报》11月30日发文指出,“柯文哲现象”的背后,说明台湾社会已来到跨越蓝绿、世代交替的关键时刻,尤其是“人手一机”,网络世界不再是虚拟。国民党选战策略还是传统党务系统的打法,诉求老套又没创意。网络战场一面倒处于劣势,是国民党在首投族、年轻及中间选民全面崩盘的主因。
民进党“立委”赵天麟认为,民怨才是这次选举的关键。国民党内部人士也坦言,全台各县市不管蓝营基本盘原来有多大优势,只要是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许多选民就是不投给他。这是选民“惩罚性投票”,是对2012马英九连任以来,包括油电双涨、薪资停滞、物价上扬以及食安连环爆的一连串事件,所累积不满的反映。
有名嘴在岛内政论节目上说,“九合一”给人的感觉是风向变了。以前是派一个西瓜出来选,蓝营都能赢的;现在变成一个西瓜跟蓝营选,蓝营都会输。调侃的说法有点夸张,不过也多少说出了民心思变的普遍社会心理。马英九施政团队政绩不彰,民怨沸腾,很多人的想法就是“给国民党一个教训”。国民党不是输给了民进党,而是输给了自己。
香港中评社发表评论说,面对失败,如果国民党只有内斗、没有改革,只有分裂、没有团结,就不可能有再生的机会。而且,国民党的改革与再造,除了必须凝聚国民党,还必须能够团结凝聚整合泛蓝。国民党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国民党的发展,也关系到台湾未来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
中评社指出,国民党的挫败原因很多,包括内斗、食安问题、反蓝的网络世代崛起等等,有人还说是因为马英九当局两岸政策“太过亲中、出卖主权”。文章认为,国民党空前挫败,的确与“两岸政策”有关,但绝非“太过亲中、出卖主权”,而是畏首畏尾、坚持“三不”,令国民党和台湾失去前进方向。国民党既失去党魂、党德,追随者自然人心涣散。国民党最重要做好三件事,第一,重振党魂、党德,稳住人心,提振士气;第二,重整架构,组成战斗团队,停止内斗;第三,去除“三不”中的“不统”,坚持统一反“独”,在两岸政策上大胆作为。
中评社评论认为,国民党今次大败,并不是因为民进党有多强,而是因为国民党的“气”散了,泛蓝选民大量流失。输了就是输了,跌倒就要爬起,国民党唯有重回两岸正确路线,才能号召人心,重燃希望。
《台海研究》主编倪永杰指出,这次选举是地方基层选举,与两岸关系没有太多关联度,主要和根本原因在台湾内部因素。造成国民党败、民进党赢的关键是台湾大环境与候选人的特质、选战策略。
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扩大,大陆已充分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台湾任何政治势力都难以抗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面向全体台湾民众,立足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原则底线不会松动,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康庄大道的决心不会动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