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四期  > 正文

国民党连选连败 东山再起路在何方

日期:2015-07-01 14:09 来源:《黄埔》 作者:邰言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连、宋尽释前嫌 国、亲并肩作战

  国民党与亲民党的合作过程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连战回忆,自2000年3月后,连、宋两方面的朋友就不断穿梭,希望两人能放下选举恩怨。这些人客观地看出,在两岸政策上,连、宋二人合作才能避免陈水扁路线的独断独行。但选举当事人的恩怨要如何能放下?连战当天的肢体动作,说明了连战的心情变化。赴宋楚瑜办公室的路上,连战一路皱着眉,对身边的动静显然不耐烦,这些都是平时沉稳的连战少见的反应。但与宋楚瑜会面后,连战的笑容中有掩不住的开怀。

  连战事后回忆,“政治上要成其大”,与亲民党的合作“是避免不掉的”。其后的合作,虽然在一些事件上濒临破裂,但连战从不动摇这个合作的方向。这个坚持,是让台湾政局由一强二弱改变成两强争霸局面的主因。

  台湾内部选民结构在2000年前,以连、宋等人为主的“泛蓝”总支持度约在60%至65%,民进党的支持度约为35%至40%。不过国民党内部,有些为地方派系结合,易随着执政权更替而变更;有些则随李登辉出走而另组“台联党”。因此,整个政治结构形成五比五,连、宋二人或国、亲两党若分裂,均衡的局势就会立即打破。

  “泛蓝”整合大势所趋

  2002年底,台北、高雄市长及两市市议员的选举日渐逼近,台湾政坛上蓝绿两大阵营开始进入白热化的对峙局面。面对具有执政优势的“泛绿军”,在野的“泛蓝军”加紧了合作的步伐。“泛蓝军”的主力国、亲两党,从高层对此次选举达成共识到具体推进合作,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造成相当声势,对“泛绿军”形成一定威胁。

  “泛蓝军”整合,是自2000年“核四”风暴后就成为“泛蓝”支持者的强烈呼声和国、亲、新三党高层的共识。“泛蓝”整合的推展,既有台湾政治体制结构上的可能性,又有着三党理念契合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三者同为在野党,为争取更多的利益和资源,居于高度重叠的政党基础,具有合作的迫切性。年底选战既是对民进党执政两年多的一次大检验,更是2004年“大选”的“前哨战”,因此,蓝绿两大阵营均以“准总统大选”来看待,十分重视。

  “泛蓝军”合作的既有基础主要体现在策略联盟和选举联盟两个方面。策略联盟,即立法合作,指的是“泛蓝军”利用其在“立法院”中的多数,在重大的政策、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以制约民进党的施政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在野党的政策影响力,以迫使民进党做出妥协,释出部分权力与其分享。选举联盟,从根本上说,是国、亲、新三党为避免重蹈“泛蓝军分裂惨败,民进党从中渔利”的覆辙而在选举中进行的合作,其目的在于谋求各自政党利益最大化。三党一方面为避免恶质竞争而合作,另一方面又为提升自身实力而竞争。因此,选举联盟对“泛蓝军”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即所谓的“竞合”关系。

  2001年底选举后,“泛蓝军”整体实力仍在,但新党泡沫化,国、亲两党各有消长:亲民党吸走了一批票源,在“中央”层级的实力有所增长;国民党在基层尤其是中南部的实力仍明显强于亲民党。“泛蓝”阵营年底选举合作正是在这一新的态势下进行的。此次北、高市长选举与北、高市议员选举,“泛蓝”合作的主角是国、亲两党,其中具有指标性的“重头戏”是前者,两党也志在于此;而后者作为合作的一部分也不可或缺。

  市长选举合作方面,国民党在1月就释出“泛蓝整合收复高市”;2月,又明确表示“泛蓝整合锁定北高市长”,均未立即得到亲民党的正面回应。3月下旬,两党秘书长开始沟通,合作开始进入两党互动状态。

  “泛蓝军”在台北的合作较为顺利,整体上与台北市选情利于“泛蓝”有关。马英九的“超人气”无人能比,成为“泛蓝”上下所认可的台北市长候选人。但亲民党起初仍有所保留,称“关键是人选要对”,直到4月才正式表态全力支持。不过,面对“泛绿军”的全力“打马”,“泛蓝”内部从高层、“立委”到基层均较为一致,给予反击。而同时,作为回报,马英九也忽略国民党内部的某些反对声音,积极为亲民党的市议员候选人站台。

  “泛蓝军”在高雄的合作则十分艰难。从基本面看,“泛蓝军”在高雄市的总票数并不比“泛绿军”少,民进党从2000年选举到2001年底“立委”选举的得票数下滑了13%,因此只要“泛蓝”整合成功,形成一对一的对决局面,就有赢的机会。而国民党在高雄市的基层实力和票源明显优于亲民党,有参选意愿的人数也不少。但由于缺乏“重量级选手”,党内高层有意“取北让南”。亲民党则不愿在北高市长选举中均“缺席”,先推出副主席张昭雄参选,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参选意愿不高,因此协商难有进展。施明德的加入和张博雅的突然宣布参选,使得局面更为混沌。之后,两党高层有意共推张博雅,但均遭到党内强烈反弹。8月中旬,国民党高雄基层和本土势力均明确表示反对,部分“立委”甚至计划串联要求全面更换党内权力决策核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国民党中央“左右为难”。亲民党内也有不同声音,“立院”党团干事长刘文雄警告,如果国亲共推张博雅,两党都会面临分裂危机。于是,国民党九人小组推荐黄俊英,并拟订下一步与亲民党共推一人代表两党参选,但迟滞不前。10月中旬,国民党中常会决定支持黄俊英,亲民党仍表示,对连宋会共同敲定支持张博雅的立场并未松动。眼见时间日益紧迫,国民党在10月底以“推荐”而非“提名”的方式推出黄俊英参选高雄市长,仍保留一定的协商空间。亲民党则持模糊态度,表示愿意继续推进整合。实际上,两党在高雄市长的人选整合上已告破局。

  在市议员选举方面,国、亲、新三党均建立共识,将避免重演去年底“立委”选举中两党候选人自相残杀的局面。但事实上,三党均高额提名,再次出现参选爆炸的情况,激烈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尤其在台北市,“泛蓝”阵营票源冲突严重,国民党面临着第一大党保卫战的重任,亲民党则是其成立后第一次参选“直辖市议员”,对新党更是“本岛最后一亩地”。在应选的52席中,“泛蓝”三党就提名47人,其中大安、文山两个选区,有25位参选人抢11席,其中有“泛蓝”倾向的就有18人。因此,三党谈人选合作几乎不可能。

  “泛蓝军”以各自的现实政治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又一轮的选举合作,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合作是否成功,选后的“国亲”合作又如何发展,对台湾政局影响如何,下一步台湾政党博弈将会持续出演。

  “连宋配”成局 “国亲合”底定

  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连宋配”破局,导致国民党惨败,民进党享渔人之利。面对2004年“大选”,国、亲两党合作参选已是形势所趋;两党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形成合力,还会使力量相互抵消。因此,“泛蓝军”合作参选一旦破局,那些墙头草更会把“泛蓝军”往失败的道路上再推一把。

  距台湾2004年领导人选举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尽管外界对国、亲两党“连宋配”的整合结果揣测纷纷,然而,在民、国、亲呈三足鼎立的台湾政坛上,国、亲两党已是唇齿相依。200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的结果更会对国、亲两党在台湾政坛的前途和命运产生深刻的影响,国、亲两党若都能以大局为重,相信连、宋如何搭配也就很快水落石出,“泛蓝”合作参选2004年台湾领导人也因此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可以说,自2000年的“大选”后,随着国民党将政权拱手让予民进党,台湾政治生态也就发生巨大的变化,政治版图也随之改变。这一次的政党轮替就如同在台湾政坛上开启了一场没有枪炮声的政治革命。

  台湾政治版图在经过这两年多的重组后,民进党由于已掌握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再加上代表极端激进“台独”势力的“台联党”以及李登辉等一帮政客的明里暗中相助,民进党一跃而成为了台湾第一大党,位高权重。

  这两年多对国民党来说无疑是多事之秋,原国民党内一些该走的人也走了,该留下的人也留下了。特别是国民党彻底与原党主席李登辉划清界限后,屡经“家变”的国民党也大抵上相对稳定下来。

  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后借宋楚瑜以微差落败之势而催生的亲民党,由于党员绝大多数来自于追随或认同宋楚瑜的原国民党员,而且,亲民党的党派政治理念与“泛绿军”明显不同,亲民党内发生党员投靠民进党的现象极少,两年多来也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队伍。

  归纳起来,当时的台湾政坛就如三国演义一样,在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上,民进党和国、亲两党之间的蓝绿色彩泾渭分明。从政治力量来讲,民进党相对要强过国民党和亲民党,若是要单打独斗,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亲民党,恐怕都无法与民进党相抗衡。但是,国、亲两党结成了政治联盟,就能对民进党形成明显的牵制作用,国、亲、民三党鼎立,国、亲两党唇齿相依的态势已经形成。

  由于国民党和亲民党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较为接近,其支持选民在很大程度上具一定的重叠性,两党支持选民的民意主流自然是希望两党整合出一组候选人参加2004年的台湾领导人选举。只是,一旦“连宋配”协商破局,对于许多支持“泛蓝”的选民来说,必然要在即将到来的领导人选举中作出支持国民党或亲民党的抉择,届时国、亲两党互夺票源、自相厮杀已是预料中的事情,更不用提国、亲两党之外还有一个奉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联党”和台湾最大政党民进党的联合夹攻。众所周知,民进党对2004年的“总统”宝座虎视眈眈、志在必得。

  国、亲两党无法整合参选2004年“大选”,必然还要对两党造成另一个极为不利的政治影响,那就是大大打击了中间选民对“泛蓝军”的信心。台湾选民绝大部分属于中间选民,尽管其中不少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统“独”倾向,然而,这种倾向还未必是左右这些中间选民投票的决定因素。“泛蓝军”要争取这些中间选民的选票,自然就要能够向这些选民证明“泛蓝军”比民进党更有能力带领台湾走出困境。

  如果“泛蓝军”不能成功整合,可以想象,即使是国民党或者亲民党当选,也必然是一个比现在的民进党还要弱势的政党,届时的执政党推行政策也必将是举步维艰,整个政府运作难免要陷于瘫痪。单单这一点就难以说服这些中间选民能相信执政党有足够的执政能力来主持大局。

  “泛蓝军”合作的破局自然也难以让人不产生“泛蓝军”只顾党派和个人政治利益的政治分赃的联想,这部分游离的中间选民在对“泛蓝军”备感失望后,舍国、亲而取民进党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更何况,在台湾功利色彩还相当浓厚的政治环境下,一些选民看谁上台的可能性大就把宝压在谁身上,这样的政治变色龙不乏其人。“泛蓝军”合作参选一旦破局,不难想象,到时这些墙头草也会认为“泛蓝军”胜选无望而倒向民进党一边,这就会把“泛蓝军”往失败的道路上再推一把。

  从2003年2月14日连战、宋楚瑜正式见面商谈“大选”合作事宜,“连宋配”态势趋于明朗开始,台湾“大选”的基本格局就已确定了。

  2月14日,台湾两大在野党正式结盟,并确定由国民党主席连战代表“泛蓝”阵营竞选“总统”。

  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签署备忘录,宣布组织政党联盟,并在2004年共同推出一组“总统”候选人,连战“感谢宋楚瑜同意搭档”,宋楚瑜则重申“只有一人选‘总统’,我尊重连先生”。

  连战与宋楚瑜会谈了90分钟后联合召开记者会,宣读三点声明及签署六点内容的备忘录,正式成立两党联盟,准备在胜选后联合执政。

  声明指出,国亲联盟是回应主流民意;就2004年“总统”“大选”的人选,宋楚瑜尊重连战的意见,双方将以民主的方式提名候选人;联盟将提出“国家发展蓝图”。

  根据备忘录,联盟主席由连、宋共同担任,并成立决策委员会,由宋楚瑜负责召集工作小组;在执政后,合组“联合执政团队”,邀请两党及社会精英“入阁”;就经济、两岸、宪政、社会等问题,提出“台湾发展蓝图”;在2005年底“立法院”选举中合作,建立“稳定多数内阁”。

  虽然声明与备忘录并没有明确写出“连宋配”,两人在记者会的谈话却显示双方已经达成“连战选总统”的共识。

  连战对宋楚瑜“以大局为念,不为己谋”表示钦佩和感谢,也暗示宋楚瑜将在联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说:“我们的政见、参选团队和各方面的工作,要借重宋先生的经验和才华。”

  宋楚瑜则强调:“我舍得所有的权位、名利,但是我们共同所舍不得的,是不能让台湾的老百姓还继续过苦日子,我们更舍不得台海两岸乡亲生灵涂炭。”

  连、宋两人一再强调,国亲联盟不是权谋的结合,也不希望造成“蓝绿对决”,继续分裂社会,因此,他们没有宣布“总统”人选与“内阁”团队,避免让人有“权力分赃”的误解。

  宋楚瑜表示,“总统”人选不能草率,必须尊重两党党内的民主程序,才可以正式宣布。他说,双方已经确定合作的大方向。国亲两党将在3月召开党代表大会。

  连战指出,国民党认同宋楚瑜万言书的理念,两党将根据这些理念合作。

  宋楚瑜在结束记者会前,意有所指地拿他和连战的领带做文章。他说:“我早上没有和连先生说好要戴什么样的领带,怎么会那么巧,我们的颜色是蓝中带橘,橘中带蓝。(国民党的党旗是蓝色,亲民党是橘色。)”

  据台湾媒体报道,“连宋配”的消息宣布前一天,台北一家电视公司的民调结果显示,“连宋配”的民意支持度是47%,而陈水扁的支持度是34%。

  这次“连宋配”从谈判到成功,历程相当艰苦。别的不说,国民党大佬李焕为了促成“连宋配”,曾先后和宋楚瑜晤谈了六、七次,其余国民党大佬级人士如梁肃戎等人也曾穿梭其间,终于在农历春节前初步敲定“连宋配”的架构。因此,国民党乃在元月28日在“兴票案”上为宋楚瑜平反。

  宋楚瑜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时得过380多万票,比连战多出180多万票,所以曾一度认为自己屈居“副总统”难免委屈。但是,有关人士曾以四个理由说服他:

  (一)2000年的选情已有改变,当年宋所得的票,在2004年能否获得,大有问题;

  (二)当年宋以省长之尊,挟各种行政资源,勤跑全台各角落所累积的“政治人情”,受惠者已在2000年还清,如今已不觉得还有拖欠之处;

  (三)往昔“兴票案”的阴影一直没有完全澄清,若再出头争取“总统”宝座,对宋楚瑜还会是累赘;

  (四)毕竟宋楚瑜还是外省人。

  宋楚瑜经过这些人的“晓以大义”,终于同意与国民党组合。

  不过,深具谋略的宋楚瑜知道,如今的亲民党无论在人力、物力上都劣于国民党,尤其在上一年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举中,宋楚瑜明显感受到亲民党的声势不如预期。因此,若过于“爽快”答应“连宋配”的架构,他的筹码分量必低。

  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宋楚瑜一度以退为进。他曾表示,自己无意出马,不如由连战和张昭雄互配,这就是一度传开的“连张配”的由来。国民党方面当然极力劝迫,如此一“劝迫”、一“谦让”,宋楚瑜得到了“是你们要我出马,不是我主动争取”的积极地位。因此,2月10日,双方在最后的谈判中,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行政院长”人选由宋楚瑜主导遴选;

  (二)“内阁部长”席次:国民党5人,亲民党3人,无党籍2人(包括无党派、新党及曾被国民党开除者);

  (三)选举经费分摊:国民党占八成,亲民党占两成。

  这三点共识,体现在2月14日双方发表的共同声明和“国亲政党联盟备忘录”中,就是:

  (一)国亲两党共推一组候选人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而宋楚瑜则表示,谁任“总统”候选人,他尊重连战的决定。由此,宋楚瑜自居副位即成定局;

  (二)两党合组“国亲联盟决策委员会”,由连、宋担任共同召集人,但该会底下的各工作小组,则由宋楚瑜负责。换言之,由宋楚瑜掌实权,再加上“行政院长”人选由宋楚瑜提出,连战对宋楚瑜的“礼让”已明显;

  (三)两党共同提出“台湾发展蓝图”,结合两党智库提出两党共同政策。由于目前国民党有一个阵容强大、财力雄厚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而亲民党并无智库,国民党智库今后将间接为宋楚瑜所用,也十分明显。

  客观地说,从这回连、宋两人发表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国、亲两党在政治运作上还算有智慧。因为,在这一天,两人未明白公布“连宋配”已成形,只表示国、亲两党同意推出“一组候选人”,即:“两党决定完成党内程序后,尊重主流民意,共提2004年正、副‘总统’搭配人选。换句话说,不能光凭他们两人私相授受,双方都得经过党内提名程序,因此,国民党立即在15日召开‘临时中常会’讨论此事。”这种手法是成熟的。

  在这回“泛蓝”整合过程中,国民党内部也曾出现噪音,即反对“连宋配”,有人提出马(英九)、吴(敦义)配;马、江(丙坤)配,其幕后推手是李登辉,目的是先拉连战下台,拱马英九上台,最后拉马英九下台,由本土派取代。这种噪音最后没有得逞,因为:一来,李登辉的影响力连强弩之末都谈不上,国民党内李派人马如萧万长等人也使不上力;二来,国民党人士深知,国亲再不整合,2004年还会让陈水扁连任。因此,即使不同意“连宋配”,也都认为一切等重获执政地位再说。“连宋配”就这么成型了。

  尽管“连宋配”已基本成局,但考验才刚开始。对于极欲在2004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借“连宋配”重夺“中央”政权的“泛蓝”阵营而言,这充其量只是集结实力与陈水扁政权对拼的一个开始。“连宋配”最终能否赢得民心,击败争取连任的陈水扁,仍要看他们未来一年可否克服种种内外挑战。

  首要的挑战是连战的个人政治魅力问题。在三年前“总统”选举连、扁、宋的三强对阵中,连战大败于陈水扁和宋楚瑜,输给对手150万至200万票。如今虽已成功整合宋楚瑜为副手,但必须知道,在选举中,一加一未必等于二。

  对于台湾选民而言,他们投票选举的是一位能领导“国家”、压服群雄、有个人魅力的政治领袖,三年前的台湾领导人选举结果连战敬陪榜末,清楚说明台湾选民对他的保留。

  就这一角度而言,“连宋配”解决的只是“泛蓝”阵营内部的初步整合问题,要台湾选民愿意把选票投给“连宋配”,连战还必须努力大幅扭转台湾选民对他的负面形象,提高其个人的政治魅力。否则对他没有信心的选民,还是有可能将票投给陈水扁或干脆不出来投票。

  挑战之二是“连宋配”已解决的主要是连、宋二人之间的权力矛盾问题。但除此之外,更复杂的国、亲整合问题,其实随“连宋配”的成局才刚刚开始。问题是,国、亲的整合牵涉到两党的庞大架构和人员之间的调整,权力和资源如何统筹分配,争议和矛盾必多,若处理不当,不但影响两党整合的进程,而且势必冲击到“连宋配”的选战。

  挑战之三是台湾选民今天面对的并非是谁配谁的问题,而是谁有能力勾划出一幅令他们信服、符合台湾出路并且有足够政治魄力落实贯彻的政策愿景。三年前国民党政权的突然崩溃,归根究底是台湾民众对其黑金政治的深恶痛绝。

  在这方面,“连宋配”能否向台湾民众证明他们的结合是台湾新愿景的开始而非向旧黑金势力的回归,肯定是“泛蓝”阵营能否赢得民心、重夺“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关键。

  挑战之四是民进党的选举策略。三年前的台湾领导人选举国民党能够运用执政的权力掀起“兴票案”对宋楚瑜造成致命打击,今天已成为执政党的民进党何尝没有可能采取同样的策略打击“连宋配”?尤其是“连宋配”的出台,已对民进党政权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威胁,有关的可能性相信只会有增无减。

  对于这一点,连战准备好了没有?他这么多年的从政生涯和政商关系,是否能经得起民进党几乎势在必行的连番揭发甚至是抹黑的考验?

  此外,从选战的角度看,随着“连宋配”的提早成局,台湾朝野“泛蓝”和“泛绿”的对拼必然较上一届选举更为激烈。现在,台湾选民所衷心盼望的,也许是选战激烈而不失理性,否则民主政治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太过沉重了。

  “连宋配”成局,国民党算是终于找对了方向。台湾“泛蓝”阵营决定在2004年携手参选台湾领导人之后,国民党内部士气大振,而党主席连战所表现出的信心和魄力,更是该党下野三年多来从未有过。

  国民党还在两岸问题上主动出击,以图在政策层面上把握主动权。

  连战明确表示,如果自己当选“总统”,就立即前往大陆访问,以便为台湾人民谋取更多、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毫不含糊的表态,与过去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由于担心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帽子,国民党和亲民党领导人在两岸问题上都显得顾虑重重,甚至畏首畏尾,结果无法甩掉包袱,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这一次,国民党反守为攻,对民进党政府的大陆政策提出挑战,诱使陈水扁亲自站出来给连战“抹黑”,从而使民进党自暴其短。国民党的这一行动,显然是有备而来。

  然而,更重要的是,连战所谓“当选之后立即访问大陆”的公开承诺,是要拆穿陈水扁在两岸问题上的“中间路线”,迫使他明确表态,使其再也不能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在不同的选民中左右逢源,捞取选票。

  当然,有得必有失。连战之言很有可能使自己失去某些选票,但总体来看,却有利于“泛蓝”阵营过去流失的大量选票进一步回流。

  从国民党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国民党及其领导层确实给外界以崭新的印象,既有强烈的企图心,又有合乎时代潮流的开放意识。经过三年多来的痛定思痛,国民党似乎已经找到了方向。

  至此,蓝绿对决的态势隐然形成。那就是在蓝绿对决的总体态势下,蓝军基本盘较大,享有战略优势;绿军坐拥行政资源,并以战术灵活见长。双方一静一动,前者免不了会有所谓的“基本盘迷思”,最为极端的就是“连宋躺着选就可以”的“神话”,因此避不出战,力保城门不失;后者虽然承认自己的起点低,但不认为差距有那么大,因而把通过“割喉战”再争取6%的选票作为目标。

  对于双方基本盘的评估,虽然在岛内还有分歧,但主流的看法是从蓝绿长期以来一直非常稳定的“六四开”的选民结构起算,把李登辉可以影响的选票从“泛蓝”分出来再加给“泛绿”,这样,双方的实力对比大约就变成了55%对45%(不含中间选民),“泛蓝”还占有一定的优势。台湾2000年以来包括“立委”、县市长及台北、高雄市长等在内的一系列选举结果都验证了这一点。

  因此,“连宋配”出乎外界预料而提前顺利成局,就成为“泛蓝”最大的利基与最厉害的竞选招数。而对“泛绿”而言,分化瓦解“泛蓝”的基本盘,打破这种对自己不利的选民结构,就成为其距离最短但又最难走的一条路。“连宋配”、“国亲合”能不能得到“泛蓝”基层民众的高度认同?“泛蓝”内部会不会出现大规模向“泛绿”倒戈的情况?自然也就成为人们观察选情的一个重要角度。

  从一年多来的情况看,“泛蓝”内部包括国、亲之间,及国民党内各股势力间虽然也时有矛盾,但大体上仍能维持团结大局,尤其是连、宋间互信的坚定与配合的默契都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使得“泛绿”不易找到见缝插针的机会,难以有效地进行“拔桩”、“挖角”,“泛蓝”基本盘一直保持稳定。各种民调也显示,超过80%的亲民党基层群众及70%左右的国民党基层群众都支持“连宋配”,其整合程度即使跟“泛绿”相比也不遑多让。

  “三一九”逆转选情

  国民党功败垂成

  就在选举投票的前一天,3月19日下午1点45分,疑似“枪击案”的突发事件改变了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结果。

  台湾是电视媒体业极为发达的社会,透过SNG直播车,任何事件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台湾八成以上的民众立即了解。

  选前一天,各家电视台的SNG车都紧跟在两组四位候选人身后,报道选举最后一天的情况,台湾民众关心选举的情绪也达到高潮。下午1点50分,突然传出陈水扁疑似中枪或遭鞭炮炸伤的消息。

  直到下午3点30分,陈水扁的选举大将邱义仁才出面举行记者会,指陈水扁遭枪击,且“无法自己走入医院”,并宣布启动台湾的“国安机制”。

  连战、宋楚瑜立即停止选举活动,回到国民党中央。通过相关信息得知,陈水扁“伤势”并不严重。连战决定飞到台南的奇美医院探视陈水扁,竟遭陈水扁拒绝。晚上,陈水扁返回台北,连战再赴陈水扁官邸希望探视陈水扁,二度遭拒。

  3月19日晚,台湾成了“谣言城”。部分亲民进党的地下电台指称,连、宋联合大陆一起意图刺杀陈水扁。

  民意调查的数字变化显现此一事件的影响。“年代”电视台整天持续调查最后一天的台湾民众支持率,在枪击案发生后,陈、吕的支持率稳定升高,连、宋的支持率稳定下降,到晚上10点止(台湾一般民调都以晚上10点为截止时间),连、宋的支持度由领先10%,逆转为落后0.2%。

  3月20日,选举结果揭晓,“陈吕配”以不到3万票领先(后经过验票程序,实际领先数字为1.6万余票)。此时台湾各地,各种选务舞弊事件频传,再加上前一天枪击案事件疑云重重,“行政部门”启动“国安机制”,部分台湾的军事部门顺势要求官兵不得请假回家投票。因台湾军中官兵向来被认为较支持“泛蓝”的“连宋配”,此举也让连、宋损失至今无法确实估计的票源。

  台湾着名时事评论员南方朔认为,估计有40至50万选民因为“枪击案”影响而将选票投向陈水扁,令整个选举形势逆转。

  的确,“枪击案”前,多项民调显示,连、宋一直领先,但是,“枪击案”后出来的选举结果却是陈水扁险胜。

  足以影响选举结果的这四、五十万人多是中间选民,无论有无“枪击事件”他们都会去投票。他们当中许多人本来未决定选哪一个,到“枪击案”发生后,这批中间选民的情绪受到影响,有人出于同情弱者,有人则怀疑是国、亲阵营做的,因此投票给陈水扁。

  另有人本来投票给蓝营的,却因怀疑“枪击案”是蓝营所为,因此把票投向绿营。故此,“枪击案”令这批人的投票意向改变,对选举起了决定性作用。

  无怪乎,国民党籍台中市长胡志强说:“陈水扁轻伤,国民党重伤。”

  事实上,南方朔的分析不无道理,据台湾媒体报道,选举最后一刻陈、吕遭枪击的后续效应,明显在中间选民间发酵。到松山区一个投票所投票的徐小惠(31岁),本来不支持任何一党,上届把票投给了无党籍的许信良,2002年推选国民党籍的马英九为市长,但是3月20日,她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她说:“枪击事件太震撼,这次投给陈水扁算是同情票吧!总不会有人为了选举,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而许多本来不表态甚至不想投票的选民,由于“枪击事件”为选情增添新的变数,迫使他们在3月20日不得不挺身而出,为各自的阵营增添哪怕是区区一票。

  36岁的张女士搭了半个小时的火车,大老远来到台北投票:“本来因为路程遥远不想投了,‘枪击事件’发生后,很担心整个形势会扭转,非得把自己的这一票投给连、宋。”她还一路带了年幼的儿子来旁观整个投票过程,让他接受国民教育。

  不过,绝大多数受访的选民对于自己的选择早有定见,最后一刻的突发事件左右不了他们的决定。

  笔者认为,陈水扁、吕秀莲在选前12小时遭到枪击,当然会影响选民的情绪。连、宋竞选总部了解事件对选情的冲击,因此一再呼吁要在投票前公布所有真相。

  他们面对两难的困境,“枪击事件”确实疑云重重,充满了太多的巧合及疑点,而且距离投票日实在太近,对选情的影响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他们在第一时间提出质疑,必定引发中间选民的反感,认为他们在乎选情更甚于“元首”“副元首”的安危;更严重的是,质疑的前提必然是:“扁政府”是由一个为了胜选不择手段,道德破产的一群卑鄙小人组成,故意在投票前制造“枪击事件”来捞取政治好处。

  这种前提是任何自尊自重的政治人物都无法启齿的,在保持对对手人格起码信任的基础上,连宋竞选总部只能哑巴吃黄连。

  而无党籍“立委”陈文茜和知名作家李敖却没有这层顾虑,他们在19日晚公开指责“枪击事件”是个“粗糙的骗局”,陈水扁是个“骗子”,确实讲出了连宋竞选总部无法启齿的猜疑。

  从选举结果看,这个指责或许激怒了不少心地善良,不愿以小人之心度“总统”之腹的中间选民。陈吕竞选总部发言人吴乃仁因此说,陈文茜是“压垮连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连、宋提出选举无效之诉后,台湾的民主制度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蓝绿领导人与台湾人民必须有高度的智慧和耐心,才可能化解这场空前的政治危机。

  回过头来看看连战20日晚是怎么度过的。对连战来说,20日晚是漫长的一夜,在选举失败的打击下,他在20日晚上和21日清晨,两度在支持者面前落泪。

  连战在20日晚上选举结果出来后,与宋楚瑜在竞选总部发表感言时,面对情绪激动的支持者,首次落泪。

  20日开票结束后,连战在约20时10分出面向群众致意。

  面对支持者高喊“总统好,加油”,连战一度哽咽,红了眼眶。他抿着嘴,一度沉默。一旁的支持者也哭红了眼,大喊:“陈水扁做票!”

  连战激动地说:“我无法形容我的心情。”

  第二天清晨,大批蓝营支持者不满选举结果,聚集在“总统府”外面,连战面对大批支持者,再次忍不住澎湃的激情而流泪。

  与此同时,国亲联盟从20日晚至21日凌晨持续收集证据,力指民进党阵营利用执政之便,大肆操纵选举。国亲支持者的愤怒,已为岛内局势埋下动荡的隐忧。

  连宋高雄市竞选总部总干事林享能提出投票舞弊九大疑点:

  (一)小港青岛里第772投票所,开票时竟将连宋所得的968票报成陈吕的票数,而将陈吕所得的428票报给连宋,如此以多报少、以少报多的行径,已向高雄市选委会提出抗议,但仍无下文。

  (二)三民区安生里408投票所,三位选民投票时发现选票已遭人冒领,虽经抗议及协调后可重新领票,但先前所冒领的三票却无法认定为造票嫌疑。

  (三)左营设置于某小学的投票所也发生把投给连宋的选票,报成投给陈吕,经林寿山及戴德铭两位议员抗议后,当场得以更正。

  (四)鼓山区光化里投票所,“总统”与“公投”票同时开票,明显违反规定。

  (五)前镇区民孝里在香客大楼投票者,选民按手指却没主任管理员及监察员签名注记。

  (六)左营区王正泰来电指称,盖在二号旁边算无效票,约有15至17张,但盖在一号旁边却算有效票,如要出庭作证,愿意出庭。

  (七)高雄市三民区332投票所、楠梓区楠阳国小投票所、高雄县月眉村社区活动中心837投票所等,“总统”票与“公投”票同时开票,违反作业规定。

  (八)高雄县杉林乡月眉村837投票所废票100多。

  (九)据选民来电称,陈水扁、吕秀莲、姚嘉文(“考试院长”)、林陵三(“交通部长”)常去南投县禅机仙佛寺密会,信徒传出陈水扁要在3月19日制造枪击事件,拉抬选情声势。

  林享能说,基于以上种种疑点,强烈要求“中选会”查封票箱,重新验票,提出选举无效之诉。林享能呼吁选民在公理、司法未尘埃落定前,应以理性、坚定的态度支持连、宋全台重新验票的诉求。

  台湾“总统”选举结果的争执进一步激化成群众反对运动。20日晚,连战认为选举不公,拒绝承认选举结果。

  民进党当局虽然反应克制,包括让法院查封票柜,严格约束支持者,但是回避连、宋即刻验票要求的态度坚定。

  21日11时30分,超过1万人聚集在台北“总统府”前,要求立即全面验票,也要求陈水扁马上验伤。

  虽然台湾高等法院在21日上午已下令封存全国选票,但在“总统府”前聚集的民众并未有散去的迹象。

  支持国亲联盟民众,集聚在凯达格兰大道上,高呼口号与唱歌,“总统府”前则是拉起蛇笼,镇暴警察严阵以待,现场一再传出警方将以水柱驱散民众,但最后并未见警方行动。多位国民党“立委”,轮番登上宣传车向支持民众喊话,呼吁民众坚持到底,表达抗议。

  当天下午3时,连宋竞选总部在凯达格兰大道发动“抢救台湾民主,反对肮脏选举”游行。下午4时30分,连战、宋楚瑜来到“总统府”前,连战随即向群众发表讲话,并向“政府”提出三项诉求:第一、邀请海内外专家组成“弹道及医疗”专案小组来查明陈水扁的枪击案;第二、强调当选无效,要求立即、集中、公正、公开验票;第三、陈水扁应该出来面对此事,厘清相关疑云。

  这一街头抗争一直持续了两周。

  与过去台湾街头常见的、民进党及其支持者组织的抗议行动不同的是,这次抗争是一次颇为明显的中产阶级活动。参加的群众阶层、族群分布广泛,而且年轻人特别多。参加静坐抗议的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多是公教人员和上班族,或家庭主妇、退休人员,还有许多是学生。

  从抗议民众讲话的口音可以听出,他们中有“外省人”也有“本省人”中的闽南人、客家人。参加静坐的人来来去去,有不少人该上班上学时就去上班上学,到了下班放学之后,就来到静坐现场参加抗议静坐。因此每到入夜,街头抗议的人群就骤增许多,人们唱歌、听演说,呼喊口号,要求“真相”、要求“陈水扁下台”。

  围着抗议者执勤的警察大多数时间是叉着手在一边聊天,有时还加入抗议者对“枪击案”、选举疑点的讨论。抗议者对他们的抗争活动显得十分坚持,不少人冷静地表示,没有得到“真相”他们是不会离去的,要一直抗争下去。

  “枪击案”和“选举作票”是抗议群众最集中的质疑。抗议民众几乎都认为,“枪击案”是造成连、宋选情逆转的关键,而这个“枪击案”的发生经过和民进党对“枪击案”的操作手法却是“疑点重重”,让人无法相信这个不明不白的“枪击案”,背后真的是与民进党、陈水扁无关……

  在这一段时间里,台北市民仿佛都成了“福尔摩斯”,人人对“陈水扁的伤口”、“子弹会转弯”、“陈水扁的裤子上为何没枪眼”、台湾的“安全人员当时举止违反常规”等等“枪击案疑云”议论纷纷,津津乐道,都各有一套说法。台湾当局已公布的一些有关陈、吕治伤和枪击事件的录影、照片和解释,显然无法得到抗议群众的信任。

  选举争议经过月余的发酵后,实际上已脱离了连、宋是否可能“翻盘”的格局,反而“枪击案的真相”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枪击案的疑云”则成了台湾民众对这次选举最为不满之处,“受骗的感觉”是抗议者最无法释怀的。

  因为陈水扁过去4年和竞选连任期间,说话反反复复,政策也反反复复,言辞手段既激烈又充满权谋,致使台湾岛内朝野关系及两岸关系、对美关系皆全面紧张,社会充斥着激烈的对立、排斥、互不信任的情绪。

  根据台湾《联合报》3月22日公布的民意调查,“枪击事件”“是选情逆转的最主要因素”,牵动了8%的选票流动,其中有5%的民众“由不投票或可能投票转为投票”,有3%的人则“由投票转为不投票”,两者相抵,投票率因此提高了2%;换算成选票,陈、吕因此比连、宋平白多得了20万票。另一方面,国民党公布的内部民调也表明,陈、吕受伤前,连、宋领先约5%—6%,但到了19日深夜民调时,两边支持率已不相上下,“连宋配”选情急转直下。

  蓝军无法接受辛苦打拼了近一年的选战,竟在最后的10个小时,由两颗不明不白的子弹来决定选举结果,其影响是深远的,台湾社会即将面临一场暴风雨。

  台湾选战落幕日

  完全风暴来临时

  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在备受争议声中暂时落幕,3月19日下午台南的一声枪响,将被写进历史。这犹如神来之笔,充满疑问的枪声,似乎也将永远停留在历史的钟摆之上。一声枪响居然决定了蓝绿对决最终的胜负,是台湾政治发展史上前所未见的记录。

  但即使是选情受到这一声枪响的冲击和影响,这一场台湾战后政治选举史上前所未有的选战,陈水扁居然只是以些微优势勉强获得选举的胜利,两对参选人的差距只是在0.228%左右,尤其是废票高达30多万,以及首度举行的“公投”未过半数流于形式,亦使得这次选举的结果备受外界侧目。

  被宣布败选的“泛蓝”阵营采取了上诉“选举无效”以及继续质疑“三一九”枪击事件的后续杯葛措施。从3月20日当晚开始,台湾的北中南都有大批支持“泛蓝”阵营的群众聚集,中南部更爆发了小规模的警民肢体冲突,连宋两人相继采取了宣布选举无效、诉诸司法验票以及连夜在竞选总部和前往“总统府”静坐示威等手段。

  司法当局接受了连宋阵营的司法投诉,北中南“泛绿”阵营以及支持民众刻意保持低调,对情绪性的可能苗头亦采取相当的克制态度,这使当时的危机因素尽管迅速积聚,但并未即刻爆发全岛规模的失控场面。

  尽管2004年的选举已告结束,但它不是一场会让台湾人觉得骄傲的选举,而是像噩梦一样扫过台湾,带给台湾惊悸与不安,将台湾推向一种极大的恶兆边缘。

  一场集激情、失焦、阴谋、对立、抹黑等所有因素于一身的撕裂式选举,终于结束了。尽管陈水扁以微幅领先得以连任,但可以确信的是,一个分裂的台湾已不可逆转地在这次选举里被催化形成。因此,我们已可肯定地说,这次选举的结束将不会是台湾乱象及对立的结束,反而会是一个内外问题更加紧绷的新阶段的开始。西方有评论家指出,一个新的“完全风暴”已在台湾上空形成,它会把台湾带到哪个方向,不只台湾的百姓不知道,恐怕连陈水扁自己也不知道。台湾就像是盲人驾驶的快车,在历史的蒙昧中,不知将驶往何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