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四期  > 正文

继承先辈遗志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日期:2015-07-01 14:35 来源:《黄埔》 作者:张素和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是受害者,加害于中华民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是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强盗,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面临这场生死存亡的抉择,只有奋起反抗才是出路,八年抗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强盗做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这场战争,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从未谋面的父亲形象,我深深怀念父亲张本禹将军,在我出世前,他就牺牲在抗日疆场上,我既有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的伤痛,又有最终战胜日寇的欣慰,悲喜交集,感慨万千!

  我的父亲张本禹(字文衷),安徽巢湖人,是张治中将军的三胞弟。1925年,受兄长的感召,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3期。卒业后成为国民革命军一员参加北伐。曾参加绥远、百灵庙战役抗击日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父亲正在南京受训,听到消息,立即申请回部队参战!新婚刚8个月的妻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唐光芬女士深明大义地劝勉夫君:“自古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难当头,君当去杀敌立功!不必眷恋家中。”临出发前,父亲在致友人信中说:“此番杀小鬼,拼老命。倘此后再相逢,亦大快事,那时中国升为一等国矣!”1937年8月,父亲毅然告别怀有身孕的妻子,开赴南口前线。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别!

  时任13军4师12旅副旅长的张本禹到达河北省南口前线,战事已处于白热化。日军以步、骑兵3000人、火炮20门、战机9架,狂攻南口,敌人派出的增援部队,均被中国守军击退,后敌人又以步兵5000人,火炮50多门,战车30辆,全线进攻南口,阵地往复得失,争夺达6次之多。中国守军将士几乎伤亡殆尽,阵地被毁,但敌人进犯仍然受挫。我军机智、英勇、顽强,父亲在带领战士防守时,利用制高点和复杂地形,居高临下,修筑工事,待敌来犯时,以机枪,步枪甚至石块实施打击,日寇节节败退。

  在战场军火奇缺的危急时刻,父亲接到命令:星夜出发去太原增援。他押运武器弹药的火车开往南口战场阵地,刚到南口车站,立即指挥快速卸车,这时日寇战机突然来袭,疯狂轰炸。火车中弹、起火,引燃车上弹药大爆炸。父亲不幸被弹片击中,当场为国捐躯,年仅37岁。

  父亲英勇牺牲后,1937年10月1日的《中央日报》、《申报》上,都以显着位置刊登消息:“张本禹将军忠骸由汉运抵芜,日内运回巢县原籍。定期举行追悼大会。”

  中央社芜湖通讯:“第XX军张副旅长本禹之忠骸于前日由前方运汉口转运到芜,暂厝东门外节孝庵,日内运回巢县原籍。刻闻巢县各界抗敌后援会以张烈士为国捐躯,已由大会议决公葬,并推派代表陈灌芜、谷光铎、汤梦周电张烈士家属,张本舜、张文心来芜迎榇。闻该会订10月11日在巢县举行追悼大会。按张烈士为张总司令治中之三弟,卒业黄埔三期,参与革命甚久,迭着战绩。平生慷慨、豪爽,以身许国,妻唐光芬女士与烈士结婚八月阅云。”

  家乡父老为父亲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安葬仪式,据友人陈灌芜老先生回忆,家乡人民给了父亲极高的评价,其中一首挽联是:“定交在飞雪凝冰之际,白下豪情,呼取春酒能温我;自来于报国捐躯以后,沙场碧血,化作长虹应照人。”

  父亲牺牲后,当时国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追悼会上,乡亲们高度评价父亲的一生。称文衷(本禹)烈士“秉性刚直,豪迈过人,见不平事辄挺身而起。重义轻财,有古侠士风。遇耿介寡合之士,必倾城相与,折节下交,千金毋吝。而解裘沽酒豪情尤非常人所及。”寥寥数语,跃然纸上。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上海去看望当年父亲的师长王万令老先生,他亲切地对我说起父亲:“我和你父亲共事多年,是挚友,至今我还时常想起他。他生前在部队工作很努力,很热心,能与官兵共甘苦,很关心士兵的生活,作战很勇敢,奋勇指挥战斗,能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官兵都很敬爱他。”

  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无愧于黄埔的英雄。他是黄埔军校培育出来的千千万万国之栋梁之一,也是我大伯张治中将军的好兄弟。

  张治中将军既是我的大伯,又是我的养父,大伯与父亲,兄弟亲如手足,童年家境贫穷,兄弟二人在家乡的池塘边替人牧鹅。正是贫苦的磨练,“咬口生姜喝口醋”,品尝人生酸甜苦辣的励志祖训,养成了他们兄弟二人坚毅的性格。大伯追随中山先生,投身革命队伍,在大伯的影响下,父亲也经黄埔军校走上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激战于南口,而张治中将军则奋战于淞沪战场,当得知三弟在南口牺牲的噩耗,心中十分悲痛。但是想到三弟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保卫国土不受侵犯而献出生命,又感到为国捐躯,死得英勇,死得其所。惟有刚结婚8个月怀有3个月身孕的弟妹唐光芬女士,令他心痛。大伯委托大妈带着亲笔信去抚慰弟妹,信中说:“我虽失去一爱弟,但得一爱妹,您和孩子的生活绝无问题,切切节哀。”大伯、大妈说到做到,我们母女生活始终得到他们的关怀和照顾。

  大伯具有爱国思想,是个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爱恨分明的人。据素我大姐回忆:早在抗战初期1936年,大伯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长时,就主动请缨,担任第5军军长参战,支援时任19路军军长的蔡廷楷将军抗日,在赴淞沪战场前,深夜写下遗书,表达他尽忠于国家的决心:“必以誓死的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作为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必须由高级将领做起。”大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

  大伯张治中将军的爱国情怀来自他对故乡的热爱,阅读大伯的回忆录,他对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祖先辛劳的开拓精神都充满了深深的爱,他把家乡的小黄山比喻为“张开美丽两翼的凤凰”,左翼的“靠山张”和右翼的“山尾洪”两个村庄像一座“玉屏风”。他赞美巢湖:“波澜壮阔的巢湖,白茫茫一望无际的水,点缀着风帆沙鸟,站山巅,浩荡的天风,可以开拓你的心怀,恢弘你的壮志,激荡你的豪情。”他忘我地陶醉于故乡风光,沉思于祖先的陵墓院中,他认为这是源于“我对可爱的黄山,可怀念的故乡,可永远瞻仰纪念的先人陵墓的深厚之情”。

  他忧心故乡的教育滞后,黄山的树木太少、池塘水浅,时刻不忘去故乡提倡植树造林,挑塘加深塘身,蓄水养鱼,谋划故乡建设“理想中的乐园”,开办100所民众学校,把家乡黄麓师范逐渐扩大成大学并建立附属中小学,培育国家急需的人才。可惜一幅“美丽的理想图案”刚在计划阶段,“战争的号角已经吹起来了”,理想成了泡影。

  我似乎理解、领会大伯张治中将军内心深处对故乡深情挚爱的独白,原来他的心怀、壮志、豪情等等都是来源于对故乡的爱,对亲人的爱,对长辈先人的怀念,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爱家乡感情。可以想象,一个对故乡有深厚感情并致力于建设家乡的人,当他的理想破灭,内心的愤怒有多强烈。他主动请缨到前线去抗日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

  我也明白了父亲张本禹将军尽忠报国的行动,既有故乡情怀的熏陶,也有兄长不断教诲、耳濡目染的影子,他们兄弟二人先后进入黄埔,接受“爱国”、“革命”的理念,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个人一己私利,服从国家民族大局的需要。他们一个以身许国,一个以身殉国,都是为后人所敬仰的前辈。

  1980年,父亲张本禹被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烈士,母亲唐光芬也被任命为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从此我们享有革命烈士家属的待遇。

  今年清明,回家乡为父母扫墓,瞻仰张治中将军故居,参观大伯创立的黄麓师范,寄托我的思念之情,加深对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的理解。

  故乡巢湖这方土地,培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国家栋梁,可谓人才辈出,其中也包括大伯张治中将军和父亲张本禹将军。

  我怀着景仰之情,回到父亲和大伯童年生活的故乡巢湖西乡洪家疃村。张治中将军故居门前树枝萌发嫩芽,北邻的法桐老树干记述了历史的沧桑,房前的大水塘曾被大伯誉为可与“杭州西湖玉泉寺一池清水”比美,如今池水清澈,环湖修起了白石栏杆,显得分外秀丽可爱。

  走在池塘边的小道上,湖中成群的白鹅在游弋,我仿佛看见了大伯和父亲兄弟二人,正沿着池边小道向我走来。转念一想,正如大伯回乡的感慨一样:“湖山依旧,长老凋零”,这只不过是相隔100多年的一次时空“穿越”而已。

  秀丽的黄山西麓,一片苍绿,生意盎然。这可是父辈们生活成长的地方啊!山川的秀丽,故乡的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对故乡由衷的热爱从心底油然而生。

  父亲长眠在他的故乡已经78年了,父亲的墓地受到当地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呵护,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墓地周边的山丘翠竹成荫,宁静安谧,只听到随风摇曳的竹枝、竹叶轻轻的沙沙声。拾级而上,墓碑、坟圹呈现在我眼前,此时我又不禁想起爱国诗人陆游《示儿》诗的名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我来扫墓,就是为了告慰我的父亲,您当年的理想正在实现。

  父亲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一身正气,满腔爱国情,他称“杀小鬼,拼老命”为“大快事”。他期望与友人再相逢时,“那时中国升为一等国矣”。这就是父亲的“强国梦”,我为父亲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这样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强国理想而感到自豪!几十年来,后代人所作的努力,不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成千上万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吗?

  今天可以告慰父亲的是:78年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他为之奋斗的“一等国”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实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家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康,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理想,大家正在努力奋斗。如今我也是古稀老人了,家庭幸福,儿孙绕膝,常思今日幸福来之不易,常怀对故乡、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永远纪念这个日子。我常想,我要做点什么?我能做些什么?

  我以为:

  第一,我们要世代不忘这段历史,不忘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先辈和他们的事迹,要继续发扬他们的爱国革命精神。

  第二,要教育后代儿孙,爱国,爱家乡,要时刻不忘感谢故乡先人、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三,要继承前辈的志向,实现“强国梦”,只有国家强大了,敌人才不敢轻举妄动,我们决不容忍任人欺侮的历史重演。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