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底,北伐军总政治部和各军政治部负责人工作会议合影。其中:前排右一李富春,右二朱克靖,右三郭沫若;中排右一卢立群,右三彭年,右四杨贤江;后排右一何畏,右二马哲民,右三黄克谦,右四林伯渠,右五李一氓,右六成仿吾。
旗飘飘兮刀光寒,战士浩歌出韶关。1926年7月9日,国共合作于广州誓师北伐。迅速抵长沙后,于8月中兵分三路,分别向盘踞在两湖的吴佩孚和江西以及福建、浙江的孙传芳进军。北伐军以区区十余万人的基本部队面对同属直系实力各有20多万的吴、孙,加上奉系张作霖35万及各拥兵数万的直鲁张宗昌、滇系唐继尧等大小草头王共达百万之众。在工农群众的支持下,他们以疾风扫落叶之势打败了煊赫一时的各路军阀。
我祖父卢立群与留日同学马哲民当年曾投身北伐,这一段经历在本文后附的这张珍贵历史照片中得以流传。上世纪50年代初,马哲民先生任中南财经学院院长及民盟中央委员和湖北省主委,学院位于武昌蛇山抱冰堂脚下,马路对面的原湖北新军的左旗右旗军营,即今中南财大市内校区。马哲民住蛇山边的院长住宅,即原国民党将领徐旨乾30年代盖的一栋西式别墅,院墙内花园中和客厅里摆满盆景和金鱼缸,叔叔卢俊小时候曾随祖父卢立群拜访马哲民,日后又听祖父谈起过1926年北伐时的一段经历。对马哲民特别是对牺牲了的革命烈士耿丹(字仲钊)留下了印象,上世纪60年代还专门去武昌洪山陆军医院内寻访耿丹墓。马哲民1957年被打成右派,沉潜多年,直到80年代初平反,“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祖父卢立群,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卢立群的大哥与董必武一道考中秀才,卢立群早年曾师事董必武的父亲、叔父以及着名的国学大师黄侃先生,常年寄住董家。黄侃(季刚)先生,湖北黄州府蕲春县人,1920年代任教阅马场附近蛇山脚下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并每周到武昌胭脂山上(胭脂巷)的省立第六中学即原启黄中学兼课,讲古文学,诗词和音韵学。因启黄中学主要招收黄州府三黄两蕲的学生,入学较严,黄先生当时特意想为培养家乡青年人才尽力 ,黄安卢立群以及蕲春张光人(文艺评论家胡风)均曾就读此校,同室对面上下铺。“五四”以来,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卢立群与同学胡风、杨仆、彭年、郑位三及曾觉先、郑南宣等是其中的活跃人物,并参加董必武组织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后考取“庚款五校官费”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1926年6月,卢立群返国。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国,他满怀忧愤,登上黄鹄矶头,写下《黄鹤楼头·登临有感》一诗:“中国的命运是泰还是否?人们的心儿是欲还是理?望前头茫无际,抓心头只是一把辛酸泪,休怪浦上杨花巧做临风媚,嘲笑隔岸青桑空作可怜低。”作为向往光明的一代爱国知识分子,他受命于董必武,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按董必武指示武昌师范大学教授、共产党员耿丹与卢立群、马哲民深入驻防汉阳襄河(即汉水、亦称沧浪)的鄂军第二师策反师长刘佐龙率部起义,改编为北伐第15军,耿丹任党代表,卢立群负责军政治部工作。15军与迂回金口渡江的第8军唐生智部联手,在炮火掩护下通宵夜战到拂晓攻克龟山,占领汉阳兵工厂,于9月6日克复汉阳。旋炮击汉口查家墩吴佩孚总司令部,强渡汉水,激战于集家咀、打扣巷等滩头阵地,15军牺牲巨大,血染沧浪。吴佩孚仓皇乘车北逃,自河南增援的吴军也为15军阻截而溺死于汉水者甚众,最终悉数北撤。9月7日汉口易手,武昌之敌遂成瓮中之鳖。
在被围达40天之久的武昌孤城攻坚战中,敌固守顽抗,屡攻不下。主攻的第4军陈可钰部及第7军李宗仁部登梯攀城,遭机枪、手榴弹、火药包倾泻而下,伤亡每至整连整排,牺牲惨烈。蛇山尾高地敌设山炮、野炮与北伐军洪山、小龟山的炮兵阵地鏖战激烈,抱冰堂及许多亭台遭炮火损毁。北伐军以掘交通壕作隐蔽迫进城墙根以图炸城,第4军所辖叶挺独立团在通湘门、忠孝门、宾阳门附近浴血苦战,奋勇当先。北伐15军政治部,通过刘佐龙的旧部关系,10月10日,促使守敌之一部动摇,开门迎降,破城而入的北伐军汇集于蛇山,直捣黄鹤楼敌指挥部。蛇山山麓,武昌城下洒下无数烈士的鲜血,仅独立团就牺牲官兵191名。“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书写着当年的革命豪情和牺牲精神,恰好是在辛亥武昌首义十五周年这一天实现了“攻克武昌、活捉首将”,武汉十多万人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卢立群作为15军政治部的代表与总政治部代表郭沫若一起开展宣传和发动群众,压制旧势力的反动气焰及加强总工会和民众团体的工作。不久,由于出色的政治工作和非凡的鼓动力,诗人郭沫若由中校宣传科长晋升为中将副主任。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武汉一度成为国都,15军又成了拱卫京师的卫戍部队。
为迎接革命高潮和二次北伐,在武昌张之洞开办的培养新式人才的两湖书院旧址设立政治训练班筹备处,继而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1927年1月19日,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2月12日,正式开学。3月22日,鉴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迁至武汉,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国共两党培养国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开办的广州黄埔军校的继续和发展。仅第6期学生就达6000人,还前所未有地第一次招收女生队,后来其中很多人成为革命的生力军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如谢冰莹、赵一曼等。聘请许多知名人士和社会精英来校任教,如卢立群、马哲民等对社会发展史、产业革命史有研究,兼职担任了军校政治教官。
正当北伐军声威震撼全国、胜利在望时,胜利浪潮中所潜伏的政治暗礁逐步露出水面。大革命在血雨腥风中失败后,遭通缉流亡的卢立群在日本与郭沫若重逢。当时郭沫若一家住在东京郊外的千叶,1929年创造社遭查封,他生活来源的版税收入断绝。卢立群曾潜回上海找开设乐群书店的张资平筹款数百银洋资助郭沫若。“故国正涂炭,流民如倒悬”,流亡海外的“戎马书生”此时只好重返文化和学术领域耕耘,卢立群继续学习研究建筑美学,翻译艺术理论,译有《马克思艺术论·建筑学部分》、《产业革命史》等,并参加创造社的左翼文化活动。郭沫若则在甲骨文和古代史的研究上作出惊人的成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