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懋功。
王懋功是黄埔军校初创时期有过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着名人物,曾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检阅委员会委员,第3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本部行营主任,对于黄埔军校多有擘划。囿于存史资料遗缺,坊间对其少有了解,笔者藉史料将其与黄埔军校相关事作概括。
崛起粤军,擘划军政
王懋功(1891—1961)原名国华,别字东成,又字东臣,江苏铜山人。6岁始从父读书,乡间私塾启蒙,14岁应童子试,经史均有根底。继入徐州初级中学堂求学并毕业。得乡人保荐,考入江苏陆军小学堂学习,毕业后再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习,辛亥革命爆发时,曾随陆军中学参与光复南京军事行动。1912年秋,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步兵科学习,后因故于1913年肄业。分发江西陆军服务,任赣军第1师(师长李烈钧)司令部一等参谋,兼任战地参谋,步兵混成团第1营连长、营长,第1师代理参谋长,参加江西讨伐袁世凯的护法护国战争,讨袁战事失败后,为在军队履职遂改名懋功。(李鸿儒主编:台北复兴书局1985年12月印行,“江苏文献丛书之五”《江苏旅台湾暨海外人士史料汇编》第一辑第131页记载。)南下广东后,广东省长朱庆澜将20营亲军拨作警卫军,改编为最初粤军,任警卫军营长暨统领。1917年,随军参加粤桂联军援湘战事。1918年9月,组建援闽粤军,任援闽粤军第2军(军长许崇智)司令部前敌指挥部(指挥官蒋介石)参谋,第2支队(司令蒋介石)司令部附员。1920年8月,任粤军第2军(军长许崇智)第1路军第2支队统领,参加陈炯明部粤军驱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作战。1922年6月,陈炯明部粤军发起兵变,率部由江西返回广东,参与讨伐陈炯明部粤军战事。1922年11月,任粤军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第1军(军长黄大伟)第1旅旅长。1922年11月24日,以旅长身份致电孙中山,告知黄(大伟)军长与蒋介石同赴沪情况。(桑兵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第六卷第477页记载。)11月29日,再致电孙中山称:“职旅即日遵令归总司令部直辖,此后为党为国,当遵从大总统电令,服从总司令命令,竭尽忠诚,至死不变。旅长王懋功呈叩。”(桑兵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第六卷第479页记载。)孙中山曾复函王懋功,对其平叛之功给予很高评价。(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685页记载。)
1923年1月,黄大伟率部转投陈炯明部,所部由许崇智改编,他被免除旅长职,后为蒋介石延揽,任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部参谋处(参谋长蒋介石)参谋。1923年春,驱逐北洋军阀李厚基入闽,改建制为东路讨贼军,任第1独立旅旅长,东路讨贼军第3旅旅长,后又奉令任东路讨贼军命令传达所所长,指挥粤军第1、3、5、8独立旅作战,适时粤军虽为旅编制,每旅兵员实有千余甚或6、7百人之众,以此兵力分进合击陈炯明部粤军,王懋功此时实乃粤军悍将。上述各役,王懋功均身先士卒,亲历诸役,居功在前,尤以粤军攻闽之役,陈炯明部粤军广州兵变,入赣各军回师讨伐,不仅众寡悬殊,劳逸差异,粮弹缺济,身陷险境,惟其所率部队,能急返广州,解除危境。(李鸿儒主编:台北复兴书局1985年12月印行,“江苏文献丛书之五”《江苏旅台湾暨海外人士史料汇编》第一辑第132页记载。)1924年6月,任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参军。(刘绍唐主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12月1日印行《民国人物小传》第四册第46页记载。)
参与本校建设,筹备潮州分校
1924年春,孙中山决定筹建黄埔军校,广东因筹备北伐急需兵员,据龚乐群编着《黄埔简史》(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5月印行)附录,钱大钧撰“黄埔创立时期人物志”记载:遂委派王懋功与戴任、陆福廷等赴沪招募革命军兵员,在上海募集北方兵员5000余名。1924年秋,与兵员同车返回广州,所征招兵员相继编成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第2团,为校军乃至党军之基本兵员。1925年1月5日,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校本部管理部代理主任。1925年1月20日,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检阅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委员。1925年1月29日,任命为第2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长,其时张治中仅为总队附,协助其训练新招入伍生。1925年2月,他以总队长名义,随军参加第一次东征作战。(刘秉粹着: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9年1月《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实战记》第108页记载。)为筹备潮州分校,1925年4月7日,奉命兼任军校潮汕校本部行营主任,意欲军至潮汕开设黄埔分校,后因东征军回撤而去职。返回广州后,续任军校第3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长。此时黄埔军校盛传为“军校二王”,另一为王柏龄。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 8月25日,国民革命军成立,新设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党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他先被任为总司令(蒋介石)部参谋长,后被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蒋介石兼)第2师师长,另称其时任党军司令部参谋长兼党军第2师师长(台北国史馆、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编纂:国史馆2004年12月印行《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一册第391页记载),另第1师师长为何应钦。此时若论黄埔校军中资望,除何应钦稍长,其余如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等皆列其后,显见其在黄埔嫡系中央军将领中分量之重要。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组织第二次东征。1925年10月,奉命留守广州,接蒋介石兼代广州卫戍司令部司令官。据台北国史馆、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编纂,国史馆2004年12月印行《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一册第443页记载:期间王懋功受前苏联顾问季山嘉利用,图谋不轨,倾覆中国国民党革命势力。另据杨牧、袁伟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印行《黄埔军校名人传》第81页记述:此期间,他经常奔走于汪精卫和前苏联顾问季山嘉之间,成广州一时红人。王懋功这时又与王柏龄、陈肇英(时任虎门要塞司令)、吴铁城(时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等有着利害冲突,互相攻讳,矛盾结深。1926年2月26日,蒋介石约王柏龄(时任第1军第1师师长)商谈,撤革第2师师长王懋功职,并予以扣押。军事委员会随即颁令免王懋功第2师师长职(刘绍唐主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12月1日印行《民国人物小传》第四册第47页记载),由第20师副师长刘峙接任。(刘峙着: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7年12月《我的回忆》第44页记载。)从此时情形观察,王懋功已与蒋交恶,究竟缘由何在,尚未得到史料进一步判明证实。后奉派与贺衷寒、杜从戎、陆瑞荣四人赴苏联学习军事,入前苏联工农红军参谋大学(后改为伏龙芝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继赴德国考察军事和政治,1927年11月回国。
转行政务,致力军法
回国后,王懋功参与反蒋(介石)派召开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主持“中国国民党改组派”军事政务委员会,并为重要骨干,其间被汪精卫聘任为侍从武官、军事顾问。期间还参与阎锡山、冯玉祥等发起的反蒋(介石)活动。1928年3月,被任为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3军团(军团长杨爱源)第11军军长,后任晋绥军第11军军长兼任骑兵第8师师长。1930年5月,参加反蒋(介石)中原大战,战败后隐居北平。1931年春,蒋(介石)汪(精卫)达成妥协合流,由汪精卫提名再获蒋介石任用。1931年1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命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1932年3月31日,被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顾孟余)颁令任命为正太铁路管理局局长(《铁道月刊》正太线第二卷第四期1932年第329呈训令),主持该铁路路政从法国人手中收归国有,并任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委员长。因该路段属山西省境,1933年6月27日,被任命为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委员,兼任山西大潼铁路督办。1935年 2月8日免职。(郭卿友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第777页记载。)后任铁道部平绥铁路管理局局长。中国留俄同学会在南京成立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35年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因北伐时期立有绩劳,1936年11月12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8月出版《国民政府公报》第117册1936年11月13日第2201号颁令第10页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16日,国民政府再颁令派任为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部副监。(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8月出版《国民政府公报》第129册1937年9月17日第2460号颁令第1页记载。)南京沦陷后,随军迁移武汉、重庆地区寓居,先后协助军法执行总监唐生智、鹿钟麟、何成浚执行战时军法事宜。在此期间曾参与汪精卫在重庆上清寺公馆召集“改组派”会议,对于汪精卫提出所谓“和平救国”主张没表态。汪精卫到南京组成伪政权后,曾试图拉拢他,但遭其拒绝。1940年4月13日,他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中将。(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8月出版《国民政府公报》第149册1940年4月17日渝字第249号颁令第1页记载。)1941年2月,发表为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部副总司令,因病没赴任。后应顾祝同邀请,赴江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供职,协助顾祝同、韩德勤处理江南事务。1943年7月,当选为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评议员。1945年1月,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同月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部副司令长官,期间还兼任苏北游击挺进军总指挥。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参与接收南京事宜。1945年9月9日,参加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王懋功作为江苏省政府主席列席中国高级军政官员在受降席左侧就座,经历标志抗战胜利的受降仪式。1945年10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时任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团部干事长。1945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政务会议,颁令由他主持改组江苏省政府,续任主席。1946年1月,兼任江苏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官及江苏省军管区司令部司令官,抗战胜利后几年光景,他主持江苏省党政军事宜为其毕生从政鼎盛。从政期间常赴地方视察,探求民情;致力地方自治及省议会基础推进,扶持地方经济建设;在农村逐步推行二五减息及善后救济;文教方面则致力扫除文盲,扶助失学青年就学。(秦孝仪总编纂: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6月印行《中国现代史辞典——人物部分》第38页记载)1948年9月2日,免除江苏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职。后任国民政府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行政院政治设计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赴台湾,1952年 10月退役,聘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61年12月27日在台北逝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