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黄埔老人郭学圣
郭学圣,1916年农历四月初八出生于冰城哈尔滨,解放后用名郭经华。黄埔军校14期通信兵科毕业,现为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安顺市黄埔联络组负责人,民革成员。抗战期间,郭学圣作为通信技术人员奔走在浙江、湖南、广西抗日前线,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历任通信兵排长、连长,曾调到西南游击干部培训班,后任贵州独山黄埔军校四分校少校通讯教官。1949年,在兴仁随贵州西南绥靖公署司令部起义。解放后,先后在安顺市工商联、安顺市邮政局、安顺市轻工局、安顺市民革等单位工作。如今,定居安顺市的百岁黄埔老人郭学圣,作为一名走过抗战岁月的黄埔同学和黄埔军校教官,用不懈的奉献精神投入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以浓浓黄埔情怀绘就了一幅写意的世纪人生画卷。
关东闯来的东北青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家在松花江畔的郭学圣正就读黑龙江省呼兰县县立中学。当天晚上,这一消息在学校不胫而走,郭学圣和师生们来到学校操场上,大家心情非常沉重,气氛压抑而悲伤。尽管之后学校照常上课,但爱国与反抗的种子在郭学圣等青年学生心中已生根发芽。1931年11月,在齐齐哈尔市南嫩江江桥地区爆发了由马占山将军指挥的“江桥事件”,打响了自“九一八” 以来的中国人“抗日的第一枪”。郭学圣和同学们激动万分,密切关注着前线战况,也坚定了他们的报国信念。随后,郭学圣踊跃报名加入了学校的抗日救国宣传队,到学校、机关、公园等人流聚集的地方贴标语、发传单,宣传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部队打仗时,宣传队还帮助从后方运粮到前线,帮助搭建呼兰河桥等。作为抗日救国宣传队的一员,青年郭学圣加入到家乡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大潮中。
之后,郭学圣在学校里继续秘密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向身边同学讲述抗日前线的新消息,并鼓励更多同学加入其中。不久,抗日救国宣传队引起了日军特务的注意,并开始在学校大肆展开调查“抗日分子”的行动,郭学圣和其他爱国学生成为日军特务机关抓捕的对象。
由于形势日益严峻、危险步步紧逼,1936年冬,郭学圣不得不选择忍痛告别亲人,背井离乡,踏上开往北平的火车,开始了流亡生涯。12月11日晚,火车到达山海关站,化妆成农民的郭学圣逃过了日军的严密盘查,终于侥幸过关。后来,郭学圣在北平兢存中学短暂求学。这位来自白山黑水的热血青年从此迈出了就读黄埔、报效祖国的坚实步伐。
从黄埔军校到抗战前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形势日益严峻,正在北平读书的郭学圣常看到飞机从空中飞过,清晰听到城外响起的枪声,北平已不再是久留之地。1937年7月23日,郭学圣再次乘南下的火车,此行目的是“南下投靠军校,学成杀敌报国”。郭学圣作为一名东北流亡学生,心怀“打回老家去”的梦想,经南京同乡会和东北流亡学生青年救济处推荐,毅然报考黄埔军校。经过严格的初试、复试后,10月被录取为黄埔军校14期通信兵科学员,正式开启了自己从戎报国的征程。
进入军校后,郭学圣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学习训练。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学校被迫西迁成都继续办学。由于战事日益紧张,加上战时前线需要,在军校学习一年多时间后,郭学圣被分到通讯兵团。作为通讯兵第2团第4营13连的一名准尉见习官,经常往返湖南、广西等地执行任务,同时积极训练新兵。
1941年9月,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防御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正式打响。当时,作为通讯兵连长的郭学圣接到部队通知,由于日军逼近长沙,需赶赴长沙执行抢运重要通讯器材任务,这些电话机、皮挂机和电台发报机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一共装了二十多口大箱。接到团长命令后,郭学圣带领战士顶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冒雨将通讯器材搬至码头,先坐船转运至湘潭,再摸黑送上火车,终于将通讯器材完好无损地转运至大后方。
谈及自己参加抗战的情景,郭老流露出些许遗憾之情。他说,因当年自己本立志报考步科,不巧成了一名通讯技术军人,未能亲手与日寇正面交锋作战。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自己在抗战中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一对黄埔伉俪见证抗战岁月
回想当年远离养育自己的那方白山黑水,毅然走上从军报国之路,郭学圣老人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和自豪。这次艰难而正确的抉择,不仅实现了一位热血青年从军报国的梦想,更成就了一段历经抗战烽火洗礼的黄埔伉俪佳话。
出生于安徽皖南书香门第的汪雪芳,父亲惨遭日寇打伤致死,身负国仇家恨的她,15岁就参加新四军领导的抗日剧团,后加入共产党。1938年秋,汪雪芳考入了郎溪战地服务团,积极宣传抗日。1939年春夏之际,挺进军政治部代招军校生,经考试,汪雪芳考入军训部办的战士3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兵。数日后,战士3团招考的学生改编为中央军校三分校16期入伍生第1团,从此,汪雪芳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的一员。1939年秋,汪雪芳和中央军校三分校的全体女生被保送到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以下简称游干班)受训。1940年,时任游干班教育长的李默庵将军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希望大家抗日报国。不久,游干班奉令开赴江西修水前线,汪雪芳被派到第32集团军司令部政治部工作。
在西南游干班学习期间,汪雪芳与当时在此担任训练工作的通讯教官郭学圣相遇。这对同样出身书香门第、同怀从军报国理想、同有黄埔军校学习经历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1940年11月21日,黄埔14期的郭学圣和黄埔16期的汪雪芳正式订婚,并在抗战前线举行了婚礼。从此,这对黄埔伉俪一起见证抗战岁月,亲历新中国成立,并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促进黔台两地交流的工作中。这对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黄埔伉俪,还积极向媒体和有关机构讲述他们的经历和往事,协助有关部门保存了重要的抗战史料。
四分校的少校通讯教官
1942年至1943年,郭学圣接到回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补训的命令。再次踏入黄埔军校的大门,郭学圣继续学习军事技能和知识,也为他后来成为黄埔军校四分校的教官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1943年,军校培训结束后,郭学圣回湖南衡阳归队。不久,日军不断入侵,日机频繁轰炸,郭学圣被迫来到贵州。由于黄埔军校四分校也不断西迁,1939年底迁往黔南独山等地办学的四分校已在此办学四年多,为抗战前线培训和输送了大批基层军官。于是,郭学圣就到独山四分校报考军校教官,由于自己具备通信兵科专业知识,加上自己在抗战前线这些年的历练和培训工作经验,经过严格笔试、面试等考核选拔,郭学圣如愿成为四分校的一名少校通信教官。在独山四分校任职期间,郭学圣不仅承担军校的培训工作和任务,还到独山中学担任训导主任、体育老师和童子军教官,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1944年底,“黔南事变”爆发,四分校继续迁址办学,郭学圣随军校师生向贵阳、遵义等地转移。抗战胜利后,四分校裁撤,郭学圣先后到遵义第四军官总队、安顺师管区、西南绥靖公署司令部任职。1949年,随西南绥靖公署司令部在兴仁起义。
黄埔情注黔台交流
解放后,郭学圣定居安顺,并积极发挥自己在黄埔军校时所学专长,投身和服务国家建设。1951年至1956年,在安顺工商联文教工会工作。1956年,任监事会主任。1958年,调国营无线电厂。1959年,调安顺地区邮政局工作,因提前完成全区载波通信任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2年,调安顺地区轻工业局所属的国营钟表厂,并成立无线电维修部,积极培训无线电维修专业人员。1985年,加入民革。之后,又担任安顺民革祖统工委主任8年之久。
1988年,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郭学圣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2002年,郭学圣当选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并任安顺联络组组长。郭老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协调解决当地黄埔同学实际困难,以黄埔情缘为纽带,联络在台同学、同乡,联系在台胞弟郭学文等亲属,为促进黔台两地交流交往费尽心力,也将自己浓浓的黄埔情怀倾注在他热爱的黄埔事业中。
五世同堂寿星 时尚黄埔达人
如今,郭学圣定居安顺,膝下有三子五女,家庭幸福和睦。已五世同堂的郭老,安享着晚年的幸福生活。
日常生活中,郭老作息规律,多年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注重劳逸结合。饮食方面,不偏食,胃口好,每天都喝牛奶、吃鸡蛋等。
郭老身体状况很好,除听力稍差之外,腿脚行动自如,视力、记忆力很好,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讲话幽默且中气十足。他坚持每天看书、读报、看电视,喜欢体育和新闻节目,尤其钟爱中央五台和《参考消息》,还常常应邀出席社会活动。2014年,郭老为安顺市文联编撰的《当飞虎队遇上大瀑布——抗战胜利与石城安顺》一书提供了大量文史资料,并亲自到黄果树瀑布景区出席新书首发仪式,很多人向他索要签名,成了当天现场最耀眼的“明星”。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郭老又多次接受新闻媒体和机构的采访,讲述难忘的抗战往事,分享亲历与感受。
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生活变迁,郭老绝对称得上紧跟时代脚步的时尚达人。他坚信学无止境,不断与时俱进,90多岁时成了十足的网络爱好者,通过平板电脑上网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郭老说,自己与黄埔结缘、受黄埔精神熏陶,铸就了恒久的黄埔人生。
离开郭老的家很久了,眼前却常浮现出一幅唯美画面:一位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的百岁老人,正聚精会神手持平板电脑,或浏览时事新闻,或观看体育比赛,或玩玩电子游戏,亦或打开QQ亲属群悠然地刷屏,关注着家人和亲友的信息动态,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我相信,你一定会真心地竖起大拇指,为这位名叫郭学圣的世纪黄埔老人大大点“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