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俊(右四)与本文作者(左四)参加“2015第二届光复钓鱼台行动论坛”。
有幸认识刘源俊校长,是去年开春在台北参加“2015第二届钓鱼台行动论坛”时,由谢正一教授引见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谢教授介绍说,刘校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在岛内可谓一代名师。后来的资料印证,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刘源俊,回台后在东吴大学物理学系任教39年,先后任物理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长,一直未曾离开科学讲堂。
初识刘校长却仿佛一见如故,这里面可能含有上海老乡因素,还有就是被他平易近人的长者风度,谦谦君子的高雅气质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情有独钟,对保钓运动的始终如一,以及对两岸交流的不遗余力。
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谊
去年8月12日深夜,天津港发生特大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事也在岛内引起莫大反响。那几天,不断有朋友打来电话,发来邮件,以及用短信、微信表示慰问和关切。18日,收到刘源俊教授发来的慰问邮件,是其中感人至深的一件。
姚教授及夫人钧鉴:
自惊闻天津爆炸事件至今已逾一周,灾难危急之时不敢打扰。迟至今日才向您们问安,尚请见谅。
值此惊天危难家国不幸,谨诚心祝祷愿逝者安息,并为生者祈福。两岸同胞心手相连,弟之悲痛难以言喻,但望我兄及亲友、同僚一切安好。灾难无情人有情,谨代表我会同仁表达慰问之意。
社团法人台湾钓鱼台光复会 理事长刘源俊 敬上
读着这样感动心灵的文字,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不由想起习总书记最近对两岸民众“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精准表述。两岸人民确实就是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永远心手相连。而刘源俊以科学家的严谨及善解人意,虽然是在事件发生一周后发来邮件,却让人感觉其情感依然是那样滚烫,内心依然是那样热烈。
一个月后,笔者赴台参加两岸和平论坛,见到一些老朋友,大家还在关注着天津事件的后续及进展。甚至在分组研讨时,主持人还特意请与会者起立为天津爆炸的遇难同胞致哀,其中蕴含的同胞情谊同样令人刻骨铭心。
论坛期间,刘源俊还拨冗请几位学者在一家餐馆小聚。他天南海北,娓娓道来,讲述他在校长任上“慢待”李登辉、陈水扁的快意,还特别提到最近读到一位85岁老人写的一个材料,说二战结束后有30万日本人留在台湾,变更姓氏成为台湾住民,以及对此乱源的忧虑。望着刘教授深邃的眼神,笔者豁然领悟,对同胞的挚爱和对邪恶的憎恨,正是他身上最可爱的亮点。
激扬文字弘扬民族文化
西安古称长安,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对于中华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西安古城,刘源俊可谓情有独钟,常年奔走于陕台之间,乐此不疲。近年更连续四度赴西安出席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引人瞩目的论文。
在出席“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 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时,刘源俊发表了题为《达清明之理 臻清明之治》的演讲,着重谈到清明节的由来既与天文、物象有关,又与政治相系,并寄望中国的学问清明,政治清明。在出席“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时,发表了题为《纲举文化 中华共和》的演讲,深刻指出,唯有以文化为纲,可以超越“统、独”意识形态;唯有以文化为纲,可以稳固两岸的和平发展。在出席“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时,发表论文《孙文思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阐述在纪念辛亥一百周年之际,要缅怀先烈肇建民国的贡献,更应重新检视孙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在出席“传承黄帝文化精神 激扬文化兴国正声——五千年血脉与文化自觉”学术研讨会时,更是激扬文字,对五千年中华文化推崇备至。
除了钟情于古都西安,刘源俊还在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设立的讲堂上开讲,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中科技大学作《大学的体制与教学制度——东西方的比较》演讲,抨击大学体制弊端;在武汉大学哲学院举行的海峡两岸纪念胡秋原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胡秋原与科学》的演讲,以科学视野评价历史人物,受到学界的肯定和师生的欢迎。
在出席湖北炎黄文化论坛时,以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湖北学者《孝义感动中国》一书写下颇有深度的评价:“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的维系靠文化,文化的基础在人心,人心的标准是道德。孙中山先生九十年前主张恢复固有道德以恢复民族地位,特别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项。《孝义感动中国》阐发孝义,作为青少年读物,意义极为深远。”
保钓健将再树保钓大旗
1月4日,读到《参考消息》刊载的长文《保钓健将林孝信传奇人生落幕》,不由联想起当年保钓勇士们那些冲锋陷阵的壮举。文中特别提到林孝信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办《科学月刊》、一起保钓的亲密战友、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他形容林孝信的一生是以“墨子的精神在做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他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提升、努力将不同意见者整合,共同做有意义的事”。依笔者愚见,这段话所肯定的对象不仅仅是林孝信,其实恰恰是对刘源俊的真实写照。他正是这样在做事,也是这样在做人的。他在40年后在岛内再树保钓大旗,为我们书写了保钓的新篇章。
岛内2014年成立的“台湾钓鱼台光复会”,是一个由刘源俊一手操持的保钓团体,他从召集同志、拟定章程到申请成立,到处奔走呼吁,足足花了半年时间。这是继岛内“中华保钓协会”之后,台湾第二个正式登记的保钓团体,刘源俊责无旁贷地当选首任理事长。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台湾钓鱼台光复会”要聚集台湾、大陆、香港与全球所有保钓精英人士,让保钓运动更加风起云涌,汇聚成更强大的光复钓鱼岛的力量。
积40年保钓之经验,刘源俊强调,过去保钓都是由民间引领官方表态,他们将继续努力,充当官方可以依仗的民意后盾,监督官方在钓鱼岛议题上有更积极的作为。谈到两岸联合保钓,他说:“大家都有共识,未来要两岸三地联合保钓,作为纯民间组织,我们当先锋,为光复钓鱼台的历史大业奉献心力。”
拜读刘源俊《我所知道的留美学生保钓运动》与《保钓运动的波折、教训与意义》等文章,笔者对他的保钓理念、规划和目标,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面对日本窃占钓鱼岛,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他决意告诉后代,面对强权入侵,我们要反抗。他认为,台湾当局目前似乎满足于签订台日渔业协议,但该协议根本无助于我们主张钓鱼岛的“主权”,渔民的权益也未必能得到保障,所以必须竖起“光复钓鱼台”大旗,让全球华人都知道,钓鱼岛属地是中国台湾省宜兰县。
李登辉妄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此一卖国行径已引起公愤。刘源俊说,过去虽然鲜有人登过钓鱼岛,但保钓是台湾学生必须补上的一堂课。他表示,“保钓不能只有登岛行动,还必须有学理的依据”,要对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地理、国际法诸面向进行深入研究,并将事实公布于世。
刻不容缓抢救国文教育
前些年,台湾在“本土化”“去中国化”助推下,教育当局把中学历史、地理和公民的课时大幅减少,增加了所谓《认识台湾》社会篇、历史篇、地理篇,为迎合某些人,负责编辑教材的御用学人,变本加厉,致使教材内容荒腔走板,引起各界人士的疑虑、抗争,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
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同样难逃成为重灾区的厄运。其时,由私立东吴大学校长卸任,旋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校长的刘源俊,联合岛内知名人士组成“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在台湾师范大学举行记者会,抨击台湾语文教育“越推越后退”的现状,要求台当局重视语文教育,增加学校的语文课课时,并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恢复为必修。
作为“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副召集人,刘源俊指出,陈水扁当局为了执行“去中国化”、“去中华文化”,授意教育当局大幅翻修总纲及历史、语文课纲,这些年来课本中的古文比例节节下降,语文课时也一减再减。例如,大陆小学语文每周有11节课,台湾只剩下4节;大陆初中的必背古文,在台湾却是不要求背诵的高中课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篇,也从必修沦为自生自灭的选修。
“抢救国文教育联盟”着重比较了两岸之间的语文教学,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古文,在大陆是必背古文,在台湾却不要求背诵。而且台湾高中阶段的古文篇数,已经从71篇大幅减少到30篇!有数据表明,大陆小学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达100多篇(段),中学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80篇(段)。“抢救国文教育联盟”现场展示了知名人士的连署签名,对教育当局提出七大诉求,包括慎重修订语文课纲,每周语文课时恢复到小学10节、初中8节、高中6节,古文比例小学25%、初中45%、高中65%等。
刘源俊还担任台湾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理事。他表示,孔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历久弥新,其核心精神在现代仍有学习借鉴的价值。目前台湾学校语文教育对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这一趋势应该予以纠正。他主张,要出版孔子思想研究着作;举办有各国学者参加的孔子论坛、学术会议;在大学设立奖学金,鼓励研究孔子思想,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旁征博引话说科学精神
了解刘源俊的朋友都知道,他对科学研究一直情有独钟,孜孜追求。上世纪60年代,因受杨振宁、李政道的影响,刘源俊考上了台大物理系。1967年出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念物理,一年后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那时,老同学林孝信约刘源俊一起创办一本《科学月刊》,大家一方面觉得都在台湾受的教育,应该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办杂志把台湾留学生团结起来,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由于与林孝信在大学期间就是好朋友,办刊义不容辞,遂担任了《科学月刊》物理组负责人。此后几十年,刘源俊先后担任总编辑、社长、理事长,一直活跃在科学的圈子里,不但在科研、科学教育领域成就卓着,在科学普及方面也身体力行,影响及于两岸。
刘源俊曾应邀出席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的名师讲坛,主持“学习与读书”讲座,吸引了数学系以及外系众多同学的热情参与。他以“说学习、说读书、说科学”三个关键词为纲,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学习与读书的内在联系。在“说学习”主题里,他指出素养是基础,有了素养,才能吸取专业知识,进而培养专业能力。在“说读书”主题里,他表达了自己“读书在精不在多”的独到见解,并用金字塔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境界。在“说科学”主题里,他阐释了理论界、应用界与现象界的相互联系,点明了科学“实事求是,明理致用”的内涵。刘源俊旁征博引,时而严肃时而诙谐的演讲,以及与大家互动交流所展现的科学教育家的睿智与成熟,不啻为徜徉在数学海洋的同学们点燃了一盏明灯。
刘源俊发表的一篇见解独到的论文《说科学精神》,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部分,概述了对科学的基本看法,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学者的天分与素养。他指出,“科学精神”一词为“五四”时期科学社首任社长任鸿隽所创用,但陈独秀早年在《新青年》撰文提出“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以及“别是非”、“明真伪”等观念,对提倡科学精神功不可没。他指出,近代科学不偏理论,也不偏实验,讲求实验与理论相辅相成。中国老祖宗有许多话是可用的,例如《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即物而穷其理”。把它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必须接近事与物,“知”是“致”得的,“是”是“求”得的,“理”是“穷”得的,这可视为现代科学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