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6年第四期  > 正文

选后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走势分析

日期:2016-07-01 15:3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文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6年1月16日,台湾举行第14任“总统”“副总统”暨第九届“立法院”的“二合一”选举,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胜国民党朱立伦308万票,当选新一届台湾领导人。朱立伦选后请辞国民党主席。由于主张“台独”路线的民进党重获执政,岛内蓝绿政治版图全面异位,选后的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势错综复杂。此次选情,折射出了当前台湾政治生态的某些特征,台湾政局演变的一些态势,以及两岸关系的可能走向。

  选情与当前台湾的政治生态

  应该说,综合观察分析此次选情的参考指标除“总统”选举得票数外,还应包括选举投票率、政党票、政党“立委”席次分配以及选民数量增减等。此次台湾“二合一”选情突出反映了当前台湾政治生态的若干特征:

  一、青年选民成骨干力量,两党选票差距主要在首投族。

  国民党执政以来,党务改革和社会改革成效低,特别是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内,未能有效争取青年人、首投族,岛内以青年为主力的社会运动高涨,投射到选举结果。分析国民党流失的选票和民进党增加的选票,首投族是主要差距。国民党比2012年少得300余万票,此次选举的投票率很低,仅66%,相比较于2012年,大约少了150万人投票。如果说没有去投票的人绝大多数是国民党的支持者,那么,国民党还有160万票流失了。这其中,宋楚瑜是一个原因。2012年宋楚瑜仅得到2.8%的选票,这次宋莹配得票12.83%,同时,比亲民党的政党票得票率多出6.3个百分点(约80万),也就是说并不支持亲民党的泛蓝人士将票投给了宋莹配,宋大概从蓝营中抢了朱玄配80万选票,合理分析得出,还剩下的80万票应属于新生代或由蓝变绿的选民。而在蓝绿壁垒分明的台湾,选民的投票意图不会轻易改变,首投族是政党竞争中较容易争取的选民群体,首投族也有较容易被动员、投票意愿较高的特点。相关研究认为,蔡英文的主要赢面就在通过基层动员、加强青年人培养和取得青年社会运动的支持,赢在首投族,而民进党蔡英文较上次选举多出80万票,也是青年人的票。从政党票看,“时代力量”得到6.1%的政党票,约75万票,“时代力量”的支持者大部分是青年人,在“总统”票方面基本上投给了蔡英文。台湾近4年来成长起来的首投族数量约129万,他们大部分将票投给了绿色政党。

  二、国民党基本盘还在,仍有革新再起的可能。

  选后有观点认为国民党已惨败崩盘,甚至会迅速走向泡沫化。然而一次选举失利,或是一次政党轮替,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已经崩盘。英仁配赢朱玄配约25个百分点。而蓝营中有部分人听信宋楚瑜“弃朱保宋”,大概占6个百分点,将“总统票”投给了宋楚瑜。从历次选票数据看,2004年国民党在区域“立委”选举中总得票率曾跌至32.83%,2014年“九合一”地方选举中,国民党得票率40.7%,这次“大选”,国民党在区域“立委”部分总得票率38.7%,政党票得票率是约27%,“总统票”得票率31%,国民党基本盘稳定在30%左右,说国民党现在已经崩盘,恐为时过早。从“总统”票数量看,国民党对手民进党2004年陈水扁的得票数是647万票,2008年谢苏配得票544万,2012年英嘉配609万,此次得票比2012年增加80万票,然而,只比12年前的2004年增加了42万票,从历史看,支持民进党、支持“台独”理念的人数增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民进党的赢与国民党的输基本还在合理区间内振荡。

  三、民进党基本支持力量在缓慢上升,基层选票结构变化。

  此次选举更明显看出民进党实力持续上升的趋势。2008年受陈水扁贪腐以及两岸关系恶化等多因素影响,民进党的支持率几乎见底,参选人谢长廷得票41.55%,国民党得票58.44%,在两党对决的情况下,民进党当年只得到基本盘或略多。对比国民党30%的基本盘看,民进党的基本盘呈现稳定大于国民党的态势,此次民进党的政党票为44%,第三势力政党票可观,并未被民进党裹胁,也即是说只有为数不多的中间选民将政党票投给民进党,可以认为民进党的基本支持力量稳固在40%左右,仍超过国民党。但是,民进党的基本支持力量仍有别于“铁票仓”,基本支持力量人群中有部分仅仅是不喜欢国民党的官僚气息,而纯粹因赞同民进党大陆政策而归队民进党的铁杆支持力量大概维持在30%左右。民进党基本支持力量成长除了青年人、首投族票源外,与地方上蓝绿板块异位有关。从区域“立委”得票的分配看,区域“立委”选票民进党的总得票率为45.1%,不分区政党票是44.1%,几乎重叠的,而国民党方面区域的得票率是38.7%,远高于政党得票率26.9%,说明基层选民对国民党的提名人选,选人重于选党,此次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在不少选区都是以较高票落选,与民进党提名的胜出者差距很小,有相当部分的区域候选人被国民党的形象拖累,与“立委”失之交臂。这会刺激更多的地方派系和地方实力人物倒向民进党,也反映出国民党执政差、地方服务差、脱离社会和民众,民进党在地方上的支持度已经并且还会增长。

  四、第三势力在此次选举中成长的趋势明显。

  第三势力主要看政党票,国民党的政党票约27%,民进党约44%,其他约29%(包括亲民党6.5%,“时代力量”6.1%),国民党与民进党大约相差17个百分点。而2012年政党票的情况是国民党44%,民进党34%,其他22%,(包括亲民党5.5%,“台联党”9%,其他7.5%)。第三势力小党总共增加了7个百分点。宋楚瑜与国民党素有嫌隙,不具备在选后整合为泛蓝党团的条件,于是在新一届“立法院”中呈现“二大二小”的格局,“时代力量”与一名无党籍归队民进党党团,高金素梅归队亲民党党团,暂时形成74:35:4的党团格局,“立法院”超三分之二的数量是76席,如果民进党党团74席加上亲民党党团4席就会超过76,甚至达到“修宪”的门槛,亲民党或将成功扮演关键多数的角色,第三势力左右台湾政局的能力有所增加。第三势力的成长反映了岛内社会运动力量的进一步成长,新世代意识形态的转变。此次大选,民进党很好地利用了社会运动的力量,但是社运力量与民进党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主张在有些议题上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如“时代力量”黄国昌公开表示支持马英九登太平岛,认为美国不应该对台湾领导人说三道四,与蔡英文的意见相悖。社运力量在政治主张上更为激进且以意识形态为导向,同民进党作为较成熟政党的运作模式不同。同时,台湾第三势力的抬头说明经济选民的地位凸显,大部分选民认为应结束蓝绿恶斗,注重民生和公平,所以此次不少人将选票投给民、国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小党,表达出这样一种诉求。

  五、经过这次选举,台湾的政治生态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台湾高度的政治动员主要依托虚幻的台湾“民族”主义和反国民党专制的民主运动两大方面。国、民两党再度轮替,政党轮替成为常态,台湾的两党或是多党“民主政治”趋于成熟。民进党再度且完全执政,台湾的政治民主“革命”基本宣告结束,所谓“民主运动”的任务完成,在台湾政治生态演变过程中可能是件好事。后续民进党再运用“民主”抗争、群众运动的方式搞政党政治合理性不足,力道会降低。此次投票率为历年最低,亦说明台湾高度政治动员的态势在减弱,也是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走向稳定的标志。不过,也应看到,台湾选举政治走向成熟,民进党暴力或准暴力抗争减弱带来的另一影响:民进党若执政不力,而通过“民主”口号动员难度增加,就可能再度祭出虚构的“台湾民族主义”来搞政治动员,或成为刺激台湾主体性论述的诱因。

  选后台湾政局走势

  一、选后的国民党

  (一)选后的国民党再度分裂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国民党内部分歧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不但没有有效化解,而且裂缝越来越深,最主要体现在本土派和外省势力,以及老世代与新世代的矛盾。这几股势力围绕两岸关系主导权、党内资源、改革方向等问题斗争激烈,未来这些势均力敌的派别斗争还会延续,选举结果已经进一步使矛盾公开化、表面化,国民党还没有荡到最低谷。洪秀柱当选党主席后也直截了当向党内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颟顸迂腐、自私自利、相争相斗,则本党必将被人民扫进历史的灰烬。” 洪秀柱地位是否稳定,或成为观察国民党能否实现整合的风向标。

  (二)国民党的本土化甚至绿化将是长期的趋势。此次民进党、“时代力量”等“独”派势力崛起,国民党惨败,不可避免催生党内“台湾两岸民意和国家认同转向”的错觉,而本土派会借此时机,反制党内“倾中”派别的两岸路线,刺激国民党修改两岸政策,形成表面上的路线之争,实质上是权力之争,从而威胁国民党既有两岸政策的稳定和延续。不过,国民党党内也正在反思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定位,前国民党秘书长李四川建言取消“国共论坛”,但党内不少人反对,前“立委”蔡正元称国民党跟着民进党“反中”,宛如鹦鹉学舌,不会有前途。国民党真正绿化或是迅速绿化的可能性较小,作为有力的反对党,国民党既然“绿”不过民进党,就须同民进党区隔。

  (三)国民党的政治文化是制约其进步的根本。国民党选后正积极总结败选原因和未来方向,皆指出痛定思痛方能东山再起。数年来的台湾政治以及此次选举,国民党的问题在于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全力坚守”与“勇于革新”之间进退失据,使得理想与信念缺失。蒋孝严之子、国民党政治明星蒋万安认为,国民党一是要拉近跟民众的距离,二是要实现有效的整合,要贴近民众,贴近年轻人,要更开放、更开明、更民主。国民党的派系运作不同于民进党,民进党相较国民党有价值论述,有目标方向,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实现派系整合,国民党更趋向于派系恶斗。选后,国民党的基本盘没有完全丧失,民进党也不可能在政治格局中长期“一党独大”,更何况民进党尚有无力发展两岸关系的软肋,国民党只要抓住机遇,改革风气,重塑价值,找回创党精神,还是有可能重振,不宜妄自菲薄,迷失方向。

  二、选后的民进党。

  (一)民进党全面执政的压力大。台湾社会对民进党完全执政充满期待,预示了选民期望与现实间的落差可能会很大。2月1日,“立法院”新会期,民进党成为控制“立法院”的第一大党,民进党曾赢得过“总统”选举,但行政绩效差,陈水扁以朝小野大为由,归咎在野的国民党权力堪比在朝,所以当家闹事,国民两党杯葛恶斗不断,台湾社会因而撕裂、颓废。但是现在的民进党在“立院”、在“总统”行政、在地方都是全面执政,很难将搞不好经济、摆不平社会分配的责任推给其他政党,推到民进党之外。台湾民众期待完全执政的民进党“忘掉蓝绿、重建黑白”,但是谈何容易?民进党一贯是强有力的反对党,欠缺善政养民的经验,两岸关系、国际经济环境和岛内转型正义都是民进党上台执政后需迎面解决的棘手问题。

  (二)民进党面对执政后如何为原有两岸政策解套的难题。民进党选前为阻挠国民党推动和发展民生经济,在台湾进入区域经济体的路径上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包括开放“美猪美牛”、日本食品标准、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等,这些几乎都是民进党作为“有战斗力反对党”时全力设下的障碍,掺杂进意识形态和“仇中反统”,刻意不谈区域整合的好处,有意扩大开放带来的损失,并动员青年学生来反制。但其成为执政党,为发展台湾经济轮到自己主动要做,将作何解释,如何解套,已成为民进党的难题。美、日两国的利益化倾向明显,不太可能牺牲国家利益、本国民众利益来迎合台湾,蔡英文有可能为经济转向大陆求援。

  (三)民进党内部权力斗争将上演。民进党长期以来形成了派系共治的权力结构,拼选举能团结,而选后往往围绕党内利益分配、政策走向爆发派系冲突。蔡英文胜选后,在人事安排、路线设计上很难做到让各方满意,虽其对外宣称,民进党只有“英派”,希望派系团结,但明显底气不足。蔡英文正式就任后,重执政效益的“府”(“总统府”)与重意识形态的“党”之间矛盾也不可避免。施政过程中的社会反响差异更可能激化党内争端,蔡英文要完全统领党内纷争面临考验。蔡英文的用人风格比较独断,民进党内能否完全接纳这样的风格还不得而知,而民进党统合各绿营小政党的实力也不容乐观。

  (四)民进党两岸政策和对外政策敏感。除了大陆政策外,民进党的国际政策,如东海、南海政策与岛内各界各派很难协调,取得共识。大陆政策与国际问题常常动辄得咎,处理敏感问题的政策要让各方都能接受,让台湾社会满意,难度很大。蔡英文总体上仍会使用暂时不激化矛盾的做法,继续用模糊战术,但这正说明她政策的空洞和不稳定性。台湾社会主流民意仍看重安全与尊严,蔡英文上台执政后最为棘手且又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台湾社会普遍关心的外部环境问题。

  三、选后社情民意。

  (一)青年人还会往民进党方面靠,民进党会继续收割利益。青年人在这次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长期不重视体制和政党文化的革新,论资排辈,排挤了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年轻族群越来越不支持国民党,选后这一情况还会延续。而民进党方面,年轻人经过这次选举获得了实战经验,累积了选举和参与政治活动的经验,民进党已成功培养了一批支持自己的新生力量。

  (二)经济选民在选后的期待。两岸议题、统“独”议题在这次选举中没有发酵成主要的议题,而民生经济在这次选举中是左右选情的主要因素。台湾目前核心竞争力减退,经济大环境不好,选民认为马英九就算搞好两岸关系,也并没有大幅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低薪、高房价、老年问题、幼儿教育等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台湾的失业率高,说明经济的动能不足,特别是20~29岁人群的失业率是平均失业率的二到三倍。民进党执政如果解决不了经济成长问题,台湾民众政党倾向就会再度变化。

  (三)民进党获胜后,“反中、反共”情绪有持续恶化的可能。青年人的社会运动成就了民进党的获胜,社会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国民党,殃及到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不少青年人坚信国民党大官僚“联共卖台”。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来过大陆,对大陆的印象是靠港台媒体宣传。民进党内,基本上还是靠“台独”思想搞政治动员,“文化台独”已完成其价值体系的建构和逻辑阐述。胜选后,绿营内部,“台独”原教旨主义正在发酵,他们利用歪曲的台湾历史、文化以及青年一代的所谓“天然独”成长经历来实现“台湾独立建国”的理论创立,切割两岸历史法理联系,煽动“台湾主体性”“台湾民族”情绪。民进党在基层做了大量论证和宣传“台独”合理性的工作,同时把大陆当成“台独”的最大障碍,未来台湾社会民情民意在国家认同、两岸认同方面不容乐观。

  选情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一、两岸关系将进入一段时期的调整期和振荡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是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两岸关系就可能滑向“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就可能沦为和平拖延、和平麻痹甚至和平“独立”。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大陆认为可以口头各自表述,但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两岸同属一中”不容否认。但是,民进党到目前为止,没有接受“九二共识”,希望两岸间的经贸往来不中断,从两岸交往中获利,以安抚民间和资本家集团,同时又希望将不能发展两岸关系的责任推到大陆一边。在这样的僵持和低共识的阶段,蔡英文当局须经过交手期和沉淀期。蔡英文会在一个时期寻求台湾经济的出路,但不一定会有效果,未来会有不少因素推动蔡英文两岸政策的转型。

  二、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会有大的进步。

  蔡英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出身,当过陆委会主委,是李登辉“两国论”的重要参与者。她懂两岸关系,而且表现出一贯性。她长久以来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坚持“台独”党纲“不冻”“不废”,强调民进党两岸政策以“坚持与巩固台湾的国家主权”为先,同时,她深知两岸问题是民进党的短板,选民有疑虑,担心安全和利益。所以她一边做出姿态,文饰其政策,迷惑选民;一边欺骗选民,说什么“两岸应该珍惜并维护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所累积的成果。将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意指大陆不会轻易地放弃两岸交流交往,把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偷换为继续推动两岸发展的原因,将球踢给大陆。

  三、蔡英文短时间内不会搞“法理台独”,但会继续推行“渐进式台独”和“文化台独”。

  动员青年人和裂解国民党基层是民进党在此次选战中主要积累的经验,后续,民进党还会把这方面的经验放大,运用于隐性“台独”工程,但会用更沉潜的方式,表面上不刺激大陆。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