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愚将军早年投身黄埔军校,历任军校创办初期英文秘书,是军校聘任的最早文职官佐之一。他以留学英国机械工程专业人士参与国民革命军航空兵筹备,是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首任班主任,再以外文总教官主持并指导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外文各语种教学与教材编纂。1936年7月,他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是获得该项殊荣的少数几名文官之一。从政后履职交通建设、税务监督、司法立法等,到台后主持创办中原理工学院、东海大学等校,其子女七人致力教育、科技,均学有所成。
投身黄埔,创办航空
张静愚(1894-1984)别字精一,山东高唐人。1894年5月5日生于山东省高唐县南街。祖父张玉珍是当时高唐县较开明的士绅,为人宽厚,德高望重,祖母勤俭持家,支撑家业,抚育三个孩子。10岁失怙,赖母仲太夫人教养成人,幼入基督格致学堂学习。1903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1910年(16岁)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农业学堂就读。同年,与比自己年长5岁的郭秀文(高唐镇后郭庄人)结婚。郭秀文之父为乡间秀才,是他一手促成此婚事。嗣赴北京,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欧战时在清华学校应招赴欧,战止公费续留英国,1920年负笈欧洲考入英国利物浦工学院机械工程科就读,以优异成绩成为首批机械工程系华人毕业生。其间加入中国国民党旅欧总支部,1922年被孙中山委派为中国国民党利物浦支部负责人。
1924年,张静愚毕业回国,先任中国国民党广州党部秘书,后经邵元冲推荐旋调黄埔军校,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后,任教授部(主任王柏龄)英文秘书,是黄埔军校第1期最早聘任的文官之一,后调任校长办公厅英文秘书,随侍校长等高级官员,参与苏联顾问团斡旋与涉外联络事务。1924年12月27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教导第2团(团长王柏龄)党代表。1925年2月随军参加第一次东征,3月参加棉湖战役。随军返回广州后,任广东石井兵工厂党代表。1925年7月,任广东航空局业务处处长。1926年3月,任广州国民政府航空局局长。1926年7月北伐誓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党代表,并兼任海军处党代表,继又代理航空处处长。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处长黄秉衡)党代表。1927年10月,继任航空处处长,奉命派飞机队讨伐唐生智部。1928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航空队司令官,主持将徐州之飞机第1队、第2队组成航空大队,以蒋逵为参谋长,参与鲁南之役。1928年10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航空队,任队长,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设航空班肇始,航空出身的厉汝燕任副队长,同时被后人视为国民政府办理航空开端。1928年11月,航空处改设置为军政部航空署(署长熊斌兼),任副署长,主持管理署内业务,分设军务、航政、机械、管理、教育、文书、医务等科。1929年4月,熊斌辞职,张静愚继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代署长,同时兼任中国航空公司理事。1929年6月10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队改为航空班,为首任班主任,开启航空教育收归中央化,其间出任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首任校长。1929年6月22日,任军政部参事,仍兼航空班主任。1929年7月2日,改任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委员,航空班主任由黄秉衡继任。1929年8月10日,免军政部参事职,9月1日免中国航空公司理事职。
1930年2月1日,张静愚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外文总教官,主持并指导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外文各语种教学与教材编纂。1931年4月29日,黄埔本校校史开始编纂,张静愚被蒋介石任命为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陈宇编着:华文出版社2014年5月《黄埔军校年谱长编》第429页记载。),组织人力编纂校史,任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该委员会办公室设置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楼三楼。1932年1月20日,继周佛海任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为当时国民革命军军队政治训练工作最高主管。1932年6月1日,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改组为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仍任处长。其间应刘峙邀请,出任豫鄂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主任秘书。
1932年7月10日,张静愚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委员兼省政府建设厅厅长,参与并主持完成开封、郑州等城市电讯及水利工程,荣获“大禹勋章”。继而完成豫南公路网络、洛潼公路等,利于军事与交通,贡献较大。1935年12月,河南省政府改组,仍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委员,兼任省政府建设厅厅长。1936年7月,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当时军职中将师长以上高阶军官才具授予资格,因此,他是获得该项殊荣的少数几名文官之一。
参与省政,主持税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张静愚免河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职。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派驻川康两省禁烟督察处处长。1939年9月,任四川省政府肃清私存烟土督办公署(督办王缵绪,会办贺国光)第二处处长。1940年12月10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务署署长(刘绍唐主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4月1日印行《民国人物小传》第八辑第275页记载。),其间与尹任先、胡宣明等合力创办基督教圣光学校,致力培养英语教育人才。后奉派入重庆复兴关中央训练团受训。1945年5月20日,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参与制宪工作。1948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9年,张静愚到台湾。1950年春,任“经济部”政务次长。1953年春,会同中外热心教育人士,在桃园县中坜市筹备中原理工学院,培养工程人才。1954年6月,免政务次长职,旋任“经济部”顾问,台湾铝业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国民党生产事业党部第三支部主任委员。1955年,与贾嘉美牧师(Rev. James Graham)、钮永建、吴鸿森、徐崇德等筹备中原理工学院。1956年,主持中原理工学院招生开学,扩展为理、工、商三个学院。1956年,任中原理工学院董事长。1956年9月,兼任东海大学董事长。后与韩时俊等成立国际基督教会“中华民国”分会。1966年,襄助台湾“中华学术院”设立基督教研究所。1967年,调任台湾机械公司董事长。1971年退休,受聘任“行政院”顾问,曾先后七次代表台湾出席日内瓦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1980年,中原理工学院升格为中原大学,仍任董事长。
张静愚毕生主张工业救国,热心办实业、兴教育。他性格谦和,做事认真负责,有魄力,有经营管理才能。他思念家乡,盼望两岸统一。1984年3月,因中风入住三军总医院。1984年6月27日,因病在台北逝世。张静愚、陈秀德夫妇一生俭朴,痴心教育事业,每到一处都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积极办学,先后在重庆、苏州、台湾等地办学多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后嗣致力法学理工,享誉国际造福乡里
张静愚于1928年在外又成家,他的第二任妻子叫陈秀德(广东中山人)。张静愚生前共养育子女7人。长子张志华,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留学加拿大,主修都市计划,学成后任职加拿大政府,后因心脏病于1972年辞世。次子张新时留居内地,后为植物生态学专家,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张卫中,为电脑资讯管理专家。四子张广正,两度出任中原大学校长。长女张建君,加拿大生化硕士,曾任职美国卫生总署研究员。二女张培士,从事特殊教育多年,嘉惠残障无数。三女张惠平,从事防癌研究,现为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教授,为国际知名学者。
张静愚次子张新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1935年1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1951年9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1952年9月改为北京林学院森林系),1955年8月毕业。1955年9月至1958年12月,任新疆大学农林系助教,森林教研室主任。1959年1月至1978年10月,任新疆八一农学院林学系助教,森林教研室主任。1978年1月,晋升副教授,任林学系主任。1979年9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为生态学与系统学系客座教授。1981年9月至1985年6月就读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生态学与系统学系,博士毕业。回国后,1987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8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0年9月至1998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生物学部副主任。1996年10月至1999年10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是生态生物学领域着名科学家。
张静愚、陈秀德夫妇的子女受父母影响均学有所成:有着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等,享誉海内外。他们虽身在世界各地,但情系祖国,热爱家乡,铭记父母的教诲,关注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00年8月14日,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国际着名生态学家张新时教授,台湾中原大学原校长张广正博士,旅居美国的张建君女士及其家人荣归故里,他们继承父母遗志,遵照父母的意愿,从遗产中捐出10万元人民币,以父母张静愚、陈秀德的名义在高唐县第二中学设立了“静秀奖学金”。奖学金名称各取父母名字其中一字,蕴涵纪念父母而设立,用于扶持新一代学子。中科院院士张新时夫人慈龙骏教授,与张新时同为北京林学院森林系同学,是国家荒漠化防治工程专家,1994年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后任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主任。
2013年4月18日,台湾中原大学举行创办人张静愚纪念室启用典礼,张新时院士应邀赴台湾省亲。台湾媒体报道:年近八旬中科院院士追思父亲张静愚。张静愚二子张新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力于沙漠环境之研究,为着名之生态学家。张创办人子女全都专程返台参与盛会,最受瞩目就是排行老二、年近8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教授。7位兄弟姊妹中,唯一无法跟着父母撤走台湾,父子一别,就是整整30年。他1948年14岁时,因为国共内战,被迫与父母亲家人分离,直到1979年到美国读书,才与父亲张静愚重逢,短暂相聚话旧事。张新时回忆父亲张静愚说,从他还是懵懂孩子开始,在家期间,父亲从来不谈政治的事情,他们也不关心这件事……他说,父亲从政当官,这件事是失败、不成功,尤其经历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父亲在国民党的官,是愈当愈小,也没有累积多少钱,一生没有私人的车子与房子,总结归纳认为,失败的原因感觉过于正直,没有政治手腕,唯一安慰,他是清白的。张新时院士还说,父亲除了当官,也是教育家,到哪里都是办学,小学也办,好比抗日时期,在重庆办了圣光中小学,后来抗日结束回到南京,找不到地,在苏州办了圣光中学,后来到了台湾,升格了,搞了两个大学,一个东海大学,一个中原大学,都与父亲有关,是父亲一生中最能得安慰,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张新时院士最后说,在美国见到父亲,很珍惜那段相处的时光,后来自己也来台湾好几次,对于两岸关系与发展,他以八旬高龄呼吁,两岸要珍惜这段和平时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