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9年第六期  > 正文

说不完的人生故事,割舍不了的黄埔情怀——田绥民会长的百岁人生

日期:2020-01-09 10:2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田佐宇 高燕茜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5年2月25日,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田绥民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了他那峥嵘的百岁人生。这位乐观豁达、和蔼可亲的老人一生经历坎坷,有着说不完的人生故事,更有割舍不了的黄埔情怀。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带着对老人的敬仰之情,走进他的世纪人生。

  

  田绥民

  投身黄埔  奋起抗日

  田绥民,笔名田霖,号润民,黄埔10期生。原籍山西省定襄县。1915年12月1日出生于绥远省萨拉齐县大岱村(现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大岱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父亲、母亲和弟弟,仅有几间土房及几亩地和一些简单的农具。时值战乱,因家中只有父亲一人耕作,老人又收养了年仅3岁的童养媳,家境极度贫困。年幼的田绥民只好帮人家去放牛,贴补家用。后来,在七叔父帮助下,才得以到县城念了小学,毕业后考入了绥远归绥师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我东北四省并企图侵吞华北,激起全国民众的愤怒,各地发起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5月,19岁的田绥民还没有高中毕业就与同乡同学17人满怀豪情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他在军校的用名是“田霖”,被编入第2总队步兵第3队,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是同班同学。学校老师多为陆军大学毕业的前期同学,也有德国顾问。课程很紧,军事课有刀剑棍棒、长枪短枪、翻墙越障、格斗擒拿,古今战史、战例布图、越野奔袭、临战指挥等学习演练,政治课主要讲三民主义。教官们渊博的军事知识,精湛的战略战术理论,严谨的工作作风,刚直不阿的思想品德,耳濡目染之下,对田绥民以后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学校很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伙食营养搭配合理,每顿都是四菜一汤,馒头、大米饭随便吃,这些从内蒙古来的孩子很快健壮起来。田绥民作为农民的儿子,非常吃苦耐劳。选科时,术科、体操都不错。晚上站岗时,外郊有营房,一般人不敢去,怕有鬼,但他从不惧怕。

  田绥民曾说起在学校与蒋介石夫妇见面的情景,有一次轮到他站岗,过来一辆车,由于这次校长的车牌换了他不认识,立即阻止进入,结果下来的是蒋介石校长和宋美龄。当时真把他吓了一跳。还有一次最近距离的接触是他为蒋介石的住宅站岗,蒋过50寿辰身着便衣要上楼,他没有认出来便予以阻拦,仔细看后才知是校长。在军校毕业时,他们自然也得到校长发给的刻有“成功成仁”的中正剑。这也是每一位出身黄埔的军人的标志性佩剑。学生们佩上这样的短剑,走出校门,踏上征程,投身战场,将黄埔的精神和信仰,融进他们的思想与灵魂。遗憾的是,田老的剑在南口战役时遗失了。

  1937年1月,田绥民军校毕业,即分配到中央军89师见习,在师办的军官队任区队长。当时部队驻在绥远丰镇县,归13军汤恩伯指挥。1937年8月3日,蒋介石电令汤恩伯率部到南口防御,田绥民到罗方珪团报到,留在团部工作。8月5日,部队在南口一带开战,田绥民带400多名民工挖战壕,负责破坏南口车站的材料厂以及往阵地送弹药等。当时该团伤亡百余人,田绥民又带担架队抢救伤员,同时担任了通信联络等工作。8月25日南口战场更显危急,汤部苦战20多日,各部均损失惨重,26日突围撤退。田绥民随傅作义部骑兵第4师运动,转战晋西绥南。

  1938年春节过后,北路军各部队开赴绥西河套地区,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田绥民任参谋,负责组织培训干部,时年23岁。随着日本进犯绥远包头继而入侵五原,傅作义部奋起反击,经过袭击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三战役,把日军赶出了绥西河套地区。田绥民作为一个下级军官,每每都是随军而动,参加了各次战役。1943年,田绥民在董其武部军部2科工作,后回骑4师任副团长、参谋处处长、参谋长、团长等职。在师11年,平时办教育,战时随军打仗。全师官兵大多接受过田绥民的军事训练,基本掌握了军事知识,使战斗力大为提高。

  率部起义  抗美援朝

  1945年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骑4师配合傅作义部主力35军参加绥远、河北、东北等地内战,1946至1948年间,田绥民参加了归绥防守战、袭击集宁战、东北新民战和河北涞水战役,并在1946年停战前几小时的集宁争夺战中受伤。3年内战,田绥民深感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反人民的战争不得人心,决心退出军队,借故养伤和痔疮手术留在北平北大医院休养。

  绥远和平协议签订前夕,即1949年1月22日上午9时,董其武将军专门派飞机接他去见傅作义将军,中午,一架美制小型飞机降落在北平东单的临时机场。当晚,董其武派人送来手谕:“绥民,明日随我回归绥。”1月23日清晨,田绥民以骑兵13旅少将副旅长的名义随董其武飞回归绥,同行的还有整编骑兵第5旅少将旅长卫景林。董的目的是要田绥民去掌控13旅的稳定,以在解决绥远问题时保护傅作义的安全。傅与董对田绥民的绝对信任,原因是在“九一九”谈判期间,傅在内蒙古土右旗美岱召天主教堂住宿时的安全就是由田绥民全权负责的。

  “九一九”起义后,原13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军骑兵旅,田绥民任副旅长。1950年2月21日,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绥远起义部队整编为两个军(36、37军)下辖6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至4月底整编结束。11月25日,董其武率军、师、旅长赴北京。周总理在接见来京出席会议的同志时当场宣布了中央决定,即绥远起义部队组成解放军第23兵团,开出绥远进行整训,准备抗美援朝。由骑兵改为步兵,田绥民调任107师副师长。1951年1月8日,在河北衡水龙华镇成立了23兵团党委并组建兵团军政委员会。9月1日,毛主席签发中央军委命令,23兵团9月3日由河北景县出发赴朝,9日跨过鸭绿江。在朝鲜,田绥民担任了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的修护任务,12月11日,23兵团所属部队由朝鲜回国,到达河北定县。

  建边疆工业基地  创西卓子山水泥厂

  1952年回国后,田绥民带领其部又在沿海一代建设国防工程,完成了四个机场的建设。4月,军委命令撤销23兵团建制,整编为69军,下辖3个步兵师。原36军107师和37军110师合并调出69军,改编为建筑工程兵第2师,田绥民任副师长。1954年,全师官兵开赴内蒙古包头市,转为包头建筑工程总公司,田绥民兼任副总经理,担任了617、447两个军工厂的建设任务。1955年,全师正式转业为建筑企业。1956年至1957年,田绥民在包头任华北联合企业公司经理,1958年任建筑工程部包头第二工程局副局长。经过几年的努力,全体官兵生产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完成了两个军工厂的建设任务,同时还参加了热电站、铝厂、糖厂、洗煤厂等的建设。

  1958年,为解决西部地区及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建设需要,建工部决定在内蒙古兴建一座大型水泥厂——西卓子山水泥厂。8月18日,华建第二工程局副书记李俊杰和田绥民一起奉命进京,到国家建工部接受任务。部领导坦率地告诉田绥民:“原打算派你到四川江油水泥厂当副厂长,该厂已经开始筹建,那里的条件比内蒙古好多了,各种条件都比内蒙古优越得多,可现在把你留在条件艰苦的内蒙古该不会有什么意见吧?”田当即表示,在包头施工时常因缺水泥而发愁,停工待料的苦头吃够了,当时就有建造一座大型水泥厂的愿望,保证以优质水泥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况且自己的家乡就在内蒙古,这里是边疆,更需要建设,要以战斗精神负责搞好筹建水泥厂的工作,保证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1958年9月21日,田绥民等一行整装西征,开始艰难创业,期间经历了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和1966年开始的“文革”,整个工期在12年后才建成投产。内蒙古西卓子山荒无人烟,方圆几十里看不到一棵树一间房。吃水要到十几里以外的黄河去拉,吃菜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运,条件十分艰苦。为解决吃饭问题,田绥民和大家一同步行到离工地十几里的黄河边去开荒种地。往往是播下的种子很快就被狂风吹走了,三番五次的折腾,人们都泄气了。但田绥民充满信心并鼓励大家,一定要战天斗地,坚持下去,创建新天地。在西卓子山工作20多年,环境保护,绿化大地是他最关注的头等大事。他以主人翁的精神领导大家兴修水利,培育苗圃,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一次到首府呼和浩特市参加政协会议,见某委员带来的樱桃又大又甜,立即就把籽收集起来带回进行育苗,终于在本土培育出一片两亩大的樱桃林。在青岛疗养时,他也不忘到公园、海滨、别墅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树种树苗。如今,水泥厂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原上已初步形成一片绿洲,这里的100多万棵各种各样的树木,5000多棵苹果、桃、李子、杏、樱桃等果树及大街小巷的满目葱绿,无不倾注着他的辛劳和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大家终于在荒原上建成一片副食基地,满足了职工的生活需要。

  

  田绥民带领大家在荒原上建成一片副食基地,满足了职工的生活需要。

  建厂初期,按照上级下达的设计方案,水泥厂只计划建一座550平方米的卫生所。他分析认为,这个方案如果在大城市或靠近大城市的地方实施尚可行,但在远离城市的荒漠之中,如果没有一座设备较完整的医院是无法保证职工健康的。于是,他请专家重新调整预算,开源节流,结果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将卫生所改建成了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医院,增加建筑面积两倍,等于给国家节约了45万元的投资。他常对同事和家人说,公家的便宜一分钱也不能沾。每到外地出差,凡办个人的事,总是自己掏腰包。他分管着后勤,掌管着医院、房产、农副业等,但去医院看病,和工人一样排队挂号,自家盖鸡窝用砖,即使一块破的也要付钱,夏天在地头吃个西瓜也会及时付款,如此等等,一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他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团结同志,以身作则,修身律己,以德为官,为全厂职工作出好榜样。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水泥厂建成后年产水泥603吨,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型水泥厂。1962年,他应邀参加内蒙古政协二届三次会议。这一年,海勃湾市成立政协,他被选为副主席。1964年12月,成为内蒙古政协三届政协委员。

  从1966年至1977年,田绥民经受了10年的政治审查,直至腰腿残疾。但他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忠于党,恪守职责,在领导和群众中具有极高的威望。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田绥民苦尽甜来。1977年7月,他恢复了副厂长职务,先后担任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乌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乌海市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人大代表等职务。1985年,出任华北地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87年12月,组建内蒙古乌海民革支部任主委,并任总支名誉主委。

  拳拳爱国心  深深黄埔情

  1989年4月7日,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田绥民当选会长。他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带动黄埔同学践行党的方针政策,践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努力振兴中华。”用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黄埔精神去塑造黄埔学子的形象,展现黄埔军人的风采。

  内蒙古当年在世与在册的黄埔老人有近400名,呼市地区不足百人。每个星期四的下午,凡身体健康、尚能走动的在呼和浩特的同学会成员,都要来民主党派大楼聚会学习。先由秘书长介绍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内蒙古的改革开放成果以及同学会的对外联络、招商引资情况等。然后是同学们自由发言,大家都坦诚相待、十分高兴。交流之后,大家有时间还翻阅《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和《黄埔》等报刊。同学会的成员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出身,大多经历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抗日战争,虽已步入暮年,但身板硬朗,不迟到早退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田绥民

  此时,耄耋之年的田绥民如沐春风。他积极联络海内外同学感情,全身心投入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大业中。他对台湾人民情同手足,对妄图分裂祖国的“台独”势力深恶痛绝。当年在军校,田绥民当过蒋纬国的军事训练队队长,彼此结下深厚友情。凭借这层关系,他向蒋纬国发去书信取得联系,追叙他们的袍泽之谊、同窗之情。深明大义的蒋纬国很快给他回了信,信中赞誉了田绥民先生在建筑业和筹建水泥厂所作的贡献,介绍了自己晚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不久又来信告知自己身体欠佳,正在治疗之中。田绥民当即给蒋纬国买了治疗仪及民革杂志等托人带到台湾。蒋纬国对田绥民的悉心关照颇为感动,给他寄来节日贺卡等。不久,传来了蒋纬国先生逝世的消息,田绥民深为痛惜。

  除此以外,田绥民还和许多台湾同学及黄埔二代互有书信往来,在每年的春节、中秋及内蒙古那达慕盛会时,他都号召同学会会员向港澳台同胞发出邀请。1989年,在他的盛情相邀下,台湾黄埔同学贾如灏带领17人旅游观光团从台湾来到呼和浩特,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热情款待。台湾同学们领略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家乡的巨变。参访期间,贾如灏夫妇还到田绥民家中做客,共叙友情。1994年10月,贾如灏先生来信,希望田绥民为在台湾去世的内蒙古包头、兴和、和林、清水河及眉山的5位军人寻找亲属,田绥民收到来信立即与各有关部门联系。经过各部门通力合作,终于为其中3位找到了家乡的亲属。后来,好友贾如灏逝世的消息传来,田绥民泪流满面,手握着没来得及寄出的亲手剪辑的《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水北调即将迎来建设高峰》等许多文章悔恨莫及,他为失去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感惋惜。

  2000年初,田绥民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张岳轩(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创办人)先生给他来信,想来内蒙古考察观光,田绥民征得上级同意向张老发出邀请,因为他深知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12个字主旨,即反“台独”、反分裂、谋和平、谋统一。当年6月,张岳轩携夫人、子女一行高兴地来到呼和浩特,他们与田绥民商量想做些贸易,如水泥、煤炭等。田绥民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之后,他又邀请台湾同学陆续组团到内蒙古各地考察访问,为当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受邀前来的台湾黄埔同学亲眼看到大陆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备感振奋。

  田绥民的事迹在报刊媒体多有报道,受到海内外民众的关注。1993年11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因收到江泽民总书记转发的来信,专门感谢他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作出的贡献;广东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都派人专程到乌海慰问采访他老人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乌海市委统战部为他操办了90大寿寿典。时任内蒙古党委统战部部长、书法家伏来旺为他题赠“德寿齐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赠与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寿联,面对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怀和高度评价,田老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更加专注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要在有生之年加紧与台湾同学的联系,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将振兴中华的黄埔精神发扬光大。

  随着年迈的黄埔同学逐年离世,田绥民作为会长,有了危机感,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黄埔精神代代传承,发挥黄埔后代的作用已经刻不容缓。他积极督促健在的黄埔老人与国内外的黄埔亲属,尤其是子女们的密切联络,增进感情的同时宣传黄埔精神、做好祖国统一工作。他自己也常常与同乡老同学的女儿高燕茜书信往来,因为高燕茜是国家报驻地记者,又是黄埔二代,社会关系较多。每到呼和浩特开会,他都要嘱托高燕茜许多有关黄埔后代发展联络的事情,鼓励她牵头成立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家属联谊会。

  

  田绥民和家人合影。

  2014年,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领导专程赴乌海市,在乌海市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去医院看望已经100岁的田老,并为他百年寿辰贺寿。

  田绥民的百年人生曲折而艰辛,但又充实而幸运。他毕生勠力,壮心不已,子孙贤能,暮暖心甜。他与爱妻遇难成祥,拼搏奋进,苦辣酸甜,无愧无悔,知足自豪,善始善终。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