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历史文献  > 正文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台东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日期:2006-10-18 16:37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作者:qxjing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台东

  清光绪年间,台湾建省之后,增设直隶州于此,当初以其位居台湾之东部,故命名为台东直隶州,“台东”之地名便是由此而来。

  台东以前为卑南、阿美族定居之地,清咸丰五年才有汉人与平埔族移入,道光年间形成聚落称“宝桑庄”,光复后设镇“台东镇”,民国六十五年升为市。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29)

  2、成功

  成功昔称为“麻荖漏”,是当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汉译社名,民国九年时,改称为新港,由来于当地为东海岸轮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复后,以其相近之日语读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为地名。

  3、关山

  本乡原名“里垄”,由高山族语“ㄉㄧ ㄌㄢˋ ㄉㄧ ㄌㄢˋ”,即“红虫”翻译成音。民国四十三年更名为“关山镇”。因为本地的山势逼近,就像一个关隘,故有“关山”之称。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49)

  4、卑南

  因为本地为卑南族之卑南社的聚落,所以称为“卑南”。

  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头目“鼻那来”(Pinara)聪明盖世,传说有汉人血统,建立典章与纳税制度,发展迅速统治台东纵谷,又控制附近大族,荷兰人称为“卑妈拉”(Pimala),汉人简称为“卑南”。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64)

  5、大武

  本地原为排湾族巴卡罗群分布地带,位在南部中央山脉“大武山”余脉之南,所以原称为“南大武”,日据时期改称“大武”,而沿袭至今。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31)

  6、太麻里

  本地昔称朝猫篱,其义不明。是太麻里溪出海口冲积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太麻里”就是原住民土着话,指太阳照耀肥沃的地方。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58)

  7、东河

  本地旧称为“大马武窟社”,这是由阿美族的译音转换而来的汉字,其意思为“投网捕鱼之处”。光复后,以其位在台东海岸山脉东侧最大河川马武窟溪之东端河口位置,而改称为“东河”。

  8、长滨

  本地旧称为“加走湾”,是阿美语的汉字译音地名,其意思为“守望之处”,在以前清军来攻之时,阿美族人曾在此了望清军之动静。民国二十六年时,因为本地位在海蚀岩台上,其下为石坑溪所形成之冲积扇,堆积物砂砾连续很长,故改称为“长滨”。

  9、鹿野

  地名由来有二说:

  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来此开垦种植甘蔗,由于附近有原住民“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观,故称“鹿野”。

  本乡昔日为荒野之地,常有鹿群栖息,故称“鹿野”。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86)

  10、池上

  由于本地之东南方有一大水池,因此乃以聚落是位于大水池之西北方,故称此地为“池上”。

  11、绿岛

  本乡以岛名为乡名。本岛旧称为“火烧岛”,另一旧称为鸡心屿,即以该岛之形状类似鸡之心脏而名。

  火烧岛地名之起源有二说:

  相传岛上渔民出猎海上,遇风雨常迷失,故经常在山顶燃烧柴火为标识,远望之而称为火烧岛。

  相传百余年前渔船在傍晚归航时,远望这座被夕阳染红的岛屿,就如熊熊火焰包围一样,故称火烧岛。

  光复后政府因鉴于名称不雅,并在岛上展开绿化造林活动,所以改称“绿岛”。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02)

  12、延平

  本乡为布农族分布地,日据时期为关山郡蕃地,光复后则取收复台湾之民族英雄延平郡王之“延平”为乡名。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44)

  13、海端

  “海端”属布农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布此地,故择音简称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35)

  14、达仁

  本地原为排湾族“阿塱卫社”聚居之地,其意思为“聚集”,即众多族人,为御敌需要而逐渐聚集于此。乡名取自安朔溪出海口平原区的“达仁”村。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40)

  15、金峰

  本地旧称为“虷仔仑”,这是译自当地之阿美语,其意思为“鸡母珠”,后来日据时期时,日人将“虷仔”,以日语中之同音字“金”代之,“仑”续用,而拼成“金仑”乡之地名,后来又更改为金山乡,因与台北县金山乡重迭,于是又改为现今之“金峰”乡。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51)

   16、兰屿

  本乡以岛名为乡名。兰屿原称为“红头屿”,光复以后,以其为蝴蝶兰之产地,故改称为“兰屿”。关于红头屿之由来,有以本岛形状类似红头船只浮于水上,或云岛上山头夕阳照射时,远望之,呈红色,故有此称;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岛上之山腹多处有红土层暴露出,故有此称。

  台东古称“宝桑”、“卑南觅”,因在台湾之山后,又名后山,本地区开发较迟,迨清康熙时,全台东始入版藉,可断定清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以前便已有人来台东。清咸丰年间,汉人来垦者日渐增多,大部分居于卑南一带;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一月清廷派南路海防同知袁闻拆实地视察卑南,开始筑路,是台东开发的转折点。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