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3月6日北京消息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6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由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以下是文字实录:
[中国台湾网]:工作人员宣读会场纪律。记者会翻译人员就坐。[09:54]
[杨洁篪简历]:外交部部长。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09:57]
[杨洁篪简历]:1975年至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翻译室科员、二秘;1983年至1987年,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二秘、一秘、参赞;1987年至1990年,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09:58]
[杨洁篪简历]:1990年至1993年,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1993年至1995年,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公使;1995年至1998年,外交部部长助理;1998年至2001年,外交部副部长;[09:58]
[杨洁篪简历]:2001年至2005年,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2005年至2007年,外交部副部长;2007年至今,外交部部长。[09:5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记者会主持人 曹卫洲]: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现在举行记者会,今天我们邀请外交部杨洁篪部长来和大家见面,并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下面先请杨部长简单致辞。[10:03]
[杨洁篪]: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见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工作作了全面的阐述,我在这儿很乐意回答大家的问题。[10:04]
[中央电视台记者]:外长,您好。我们看到,过去十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外交也经受了接连不断的考验。请问外长,您如何看待过去十年的中国外交?另外,今年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峙与冲突依然在持续当中,而且不排除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您认为中国外交又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又能采取哪些新的举措来进一步保护好我们每一位海外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0:07]
[杨洁篪]:我想今天的回答从回顾中国外交工作十年的情况开始,以近知远,这是很有意义的。[10:07]
[杨洁篪]:这十年外交工作既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十年,也是中国外交奋发进取,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10:08]
[杨洁篪]: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外交积极服务大局,妥善地应对乱局,积极地开创新局,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想对十年的外交工作可以作如下概括。[10:08]
[杨洁篪]:一是“谋大局”。也就是说要把国家的安全主权放在首位,积极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同时要有力地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正当权益,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10:09]
[杨洁篪]:二是“求合作”。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及地区组织的友好合作,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双多边结合,开创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局面。[10:09]
[杨洁篪]:三是“促改革”。就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工作,引导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扩大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当中的代表权和影响力。[10:10]
[杨洁篪]:四是“树形象”。借助我国领导人出访和外国领导人来访,借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充分展示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10:12]
[杨洁篪]:五是“做贡献”。就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来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已经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10:16]
[杨洁篪]: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是深刻复杂的,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了。但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正在显现,世界经济的复苏是缓慢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也是相当突出的。所以这些问题都将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发展和我们的外交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10:17]
[杨洁篪]:今年我们要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地推进外交实践和理论创新,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作出积极贡献。[10:17]
[杨洁篪]:具体来讲,我们外交工作今年的重点:一是要服务发展。就是要围绕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好务这条主线,妥善地应对外部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更多有利的外部环境。[10:18]
[杨洁篪]:二是维护和平。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更加积极地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和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特别是那些热点问题,发挥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10:18]
[杨洁篪]:三是促进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各个国际和地区组织之间的友好合作,加深共同的利益,携手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以便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谢谢。[10:1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