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代台湾同胞的抗日运动分为武装抵抗和非武装反抗两个阶段。在日本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下,进入上世纪20年代后,台湾的武装抗日运动开始转向非武装性质社会运动。
林献堂、蔡惠如等人,于1919年底,在祖国大陆“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的影响下,联合一批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新民会”,有会员100多人,这是台湾青年组成的现代第一个政治团体。作为第一个政治团体,“新民会”主要从事的活动就是宣传抗日主张,争取台湾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该会于1920年7月创办了《台湾青年》。在这一刊物影响下,1923年4月《台湾民报》创刊发行,这一刊物被称为日据时代“台湾人民的喉舌”。新民会还发起“六三法撤废运动”,要求废除歧视台湾民众的“六三法”。新民会及其创办的《台湾青年》、《台湾民报》成为第一批台湾非武装反抗运动的先声。
“新民会”发起的运动,很快转变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要求在台湾实施自治,设立拥有立法、预算审查的议会。请愿运动坚持14年,前后向日本当局请愿15次,签名的各界名人有林献堂、林呈禄、蒋渭水、蔡培火、蔡惠如、杨肇嘉、陈逢源、林幼春等台湾爱国民主运动的先驱。“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岛内民主抗日运动的发展。
台湾本土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台湾文化协会”也随之诞生。身为医生的蒋渭水,在台湾议会运动的推动下,于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成立“台湾文化协会”,由林献堂任总理,林幼春任协理,蒋渭水、蔡培火任常务理事。他们在台湾各地进行讲演、开办文化讲座等活动,宣传爱国民主理念。由于内部意见不一,由连温卿、王敏川等组成台湾新文化协会。
在非武装反抗运动影响下,1927年7月10日,从台湾文化协会退出的林献堂、蒋渭水、蔡培火等人,成立了台湾历史上的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在台湾的爱国民主运动、筹组工农社会组织和协调社会运动内部事务中,民众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台湾民主运动的核心。
非武装运动的实质,是利用合法手段,宣扬爱国民主,反对殖民统治。在一系列社会运动影响下,1926年6月,简吉、赵港、杨逵等人在凤山成立“台湾农民组合”,会员多达2万4千多人,支部有23个。1928年2月,在台湾民众党的运作下,“台湾工友总联盟”成立,加入的各类劳工团体多达65个。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成立台湾共产党,重要成员有林木顺、谢雪红、林日高、翁泽生、潘钦信、陈来旺等。台湾工农运动迅速发展,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流。
在现代台湾发展史上,台湾议会设置运动、《台湾青年》杂志、台湾文化协会为三大非武装抗日社会运动主力。台湾工友总联盟、台湾民众党、新文化协会、台湾农民组合被称为日据时代非武装抗日社会运动四大团体。台湾非武装抗日社会运动,他们的斗争纲领各有不同,斗争方式也不同,但在要民主、反侵略和支持祖国大陆抗日战争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
面对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统治和大屠杀政策,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日壮士,其中最为突出是雾社起义。雾社位于台中北港浊水溪与眉溪的分水岭上,这里聚居着原住民泰雅人11个社2100人,还有100多名汉人。日寇在这里设立了18个警察所,安插了30余户日本移民。深受日寇欺榨、又在日寇监视下生活的泰雅人,在马赫坡社首领摩那·罗达奥领导下,6个村社的群众,在1930年10月27日发动起义。义军袭击日本派出所、机关、学校、邮局,日寇伤亡近350人。殖民当局调动1160名警察和800多名军队围剿义军。直到30日,才攻进雾社村庄。义军继续利用深山老林有利地形,使用简陋的土制武器,与日寇周旋达半年之久,在万般无奈下,最后日寇使用飞机投掷毒气弹,杀害了在山区坚持斗争的义军战士和民众。在起义过程中,牺牲的义军战士和民众达710人。起义失败后,6个村社中15岁以上的人被邀请参加“和解典礼”,结果有去无回,全部惨死在日寇屠刀下。在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史上,又添加了可耻的一页。
日寇的残酷镇压,使得岛内坚持武装抗日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很多人返回大陆,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奋战在抗日战场。李友邦,台湾文化协会主要成员,黄埔二期生。他于1939年2月22日,在浙江金华组织台湾抗日义勇队,担任少将总队长,战斗在抗日第一线。在台湾同胞中,像李友邦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战争的人很多,仅全民族抗战爆发的第一年,就有5万多人内渡大陆,参加抗战,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作出过贡献的任何一位成员。
历史是人民写的,世界不是为侵略者安排的,人类总是要前进的,社会总是要发展的,正义、和平、公理是永存的原则。日本法西斯的末日终于来到了。日寇侵占台湾50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悲的一页,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彻底清算日寇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