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要闻  > 正文

黄埔军校抗日老兵:记住历史才能让后人自强不息

日期:2015-05-12 21:25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华网长沙5月11日电(记者李丹 李寒芳)“记住历史的目的并不是要报复,而是让我们的后人自强不息。”93岁的黄埔老兵吴淞11日在长沙说。

  当日,以“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黄埔论坛召开。吴淞和6位黄埔老兵来到现场,他们中最大的已102岁。

  籍贯长沙的吴淞曾进入黄埔军校七分校学习,参加过常德会战、长沙第四次会战和衡阳保卫战。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吴淞读书读的晚,后来筹了点钱终于可以读书了,日本人却发动侵华战争,那个时候吴淞刚满16岁。

  “当时长沙满大街的抗日标语,我最受感动的是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 ,我没有钱,只有出力。”吴淞说。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吴淞偷偷报名投军。穿上军装回到家里,母亲没有表态,也没有反对。第二天,母亲将他送走,只说了句:“现在穿上军衣了,不要耀武扬威,做人处事要 将心比心 。”

  八年抗战中,吴淞记忆最深刻的是常德会战。在德山争夺战中,他亲眼看见,团长被敌人的飞机机枪射中牺牲,连长气不过,拿起步枪跳在阵地上打飞机,“飞机飞得很低,连长用步枪打中了飞机的油箱,飞机就爆炸了”

  有关资料显示,8年抗战期间,黄埔军人,包括本校及各分校的教官和学生参与的就以数十万计,而湖南有1万多名黄埔军校毕业生,是拥有黄埔同学最多的省份。

  95岁的抗战老兵张默坚同样来自湖南。黄埔军校16期毕业的他曾参加第一次入缅作战,后来官至中校副团长。

  70多年前,张默坚弃笔从戎。“国难当头,青年人怎么还能安心读书呢?流浪啊,流浪!”说到动容处,他唱起了那首当年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

  1942年2月,老人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因为中国军队能吃苦、纪律严明,很快令英国军队刮目相看,给中国军队配备了更为先进的武器。

  但战争依然是惨烈的,在同古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小钢炮破坏不了日本人的坦克,中国军人便组织“敢死队”,用身体当炮弹,为战友们赢得冲锋时间。

  “一开始身上绑4个手榴弹,自己冲过去拉引线,日本人的坦克只是炸伤。后来变成身上绑8个手榴弹,等待日本坦克车队到来时拉响,这样一台车炸毁引起连锁反应,同时能损毁三四台坦克。”

  “血肉横飞,太惨烈了,”张默坚哽咽着说,当时每个人分配四个手榴弹,都是争先恐后借别人的“配额”,而不愿把自己的借给别人,因为借出去了,就意味着把生的机会留给自己,让战友去送死。

  1945年,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张默坚就憧憬着以后的幸福日子。“有饭吃、平安,但是没有想到能像今天这样幸福,这么多高楼大厦,生活这么富裕,”他说,因为70年的和平发展,现在我们的国家空前强盛。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张默坚计划创作100幅书法作品义卖,用筹集到的爱心款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抗战老兵。

  “这批作品已经快完成了,完成后将统一装裱,争取以最佳的效果回报爱心人士。用我的力量去帮助幸存的抗战老兵改善生活,是我晚年的最大心愿。”他说。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