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埔精神对促进两岸认同的价值
刘育钢
摘要:黄埔精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黄埔师生在“亲爱精诚”校训的规范下,在东征和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高举爱国旗帜,团结协作,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用鲜血生命铸成的爱国革命团结的精神。她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凝聚和沟通海内外黄埔师生及其后代的精神力量和感情纽带,在促进海两岸认同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黄埔精神 亲爱精诚 两岸认同 和平统一
由黄埔校训“亲爱精诚”演绎为以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黄埔精神”在20世纪上半叶曾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她依然能发挥她的精神作用,为促进两岸认同和祖国和平统一谱写新篇章。
一、黄埔精神是国共两党共同铸成的,曾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斗争中作出巨大的贡献
注重精神教育,即政治教育是黄埔军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为了保证这个办学方针落到实处,黄埔军校办学伊始,孙中山先生就从干部建设、组织建设和学科建设入手,设置党代表和政治部,开设政治科。1924年5月9日,“总理特派廖仲恺为驻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代表”[1]。5月10日,蒋介石和廖仲恺联署,呈请孙中山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戴季陶为军校政治部主任;12日,呈请任命张崧年(张申府)为军校政治部副主任。5月13日,“总理特任汪兆铭、胡汉民、邵元冲为政治教官”[2]。同日,“军校兼设政治科”。5月31日,戴季陶与甘乃光、邵元冲、刘芦隐等军校政治教官讨论军校政治课程问题,议定由邵元冲担任《各国革命史》一科的教授工作,共计授课8小时,每星期一次,星期四上午10至11时为授课时间,自下星期起授。[3]6月下旬,戴季陶和张崧府相继辞职离开黄埔军校,邵元冲任代政治部主任,继续军校政治部的领导工作。除了给学生讲政治课外,他重视部务建设,立马召集“各职员讨论该部事务”,援引人才,“邀请张静愚加入黄埔军校,参加军校政治部工作”。他还改进创新军校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将军校全体学生分配成若干政治讨论班,让学生开始讨论各政治及社会问题”[4]。
黄埔军校正规化和规范化的政治教育的设计师和奠基人要数周恩来。1924年11月13日,邵元冲随孙中山离开黄埔北去,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的空缺很快被众望所归的“海归”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填补。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大力改进和创新工作。首先主要着力于军校政治部的组织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宣传教育建设。在组织建设方面,设置指导、编纂、秘书三股;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以黄埔1期优秀毕业生为主要选项,选调杨其纲、王逸常、洪剑雄、李之龙、李汉藩、唐震等人到政治部,担任各股干部,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训练。同时“议设政治训练班,培训见习官及见习党代表;议设宣传研究班,养成宣传人才”;在宣传教育方面,鉴于刚建立的黄埔军校官兵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士兵文盲,要求洪剑雄等人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讲演、传单、标语、壁报等宣传教育方式多管齐下,让官兵及民众易于明了,最大程度达到宣教效果。不到几个月,军校的政治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崭新的面貌,促进了校军战斗力的生成,在东征中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取得战争的胜利。
黄埔军校的精神教育的思想核心凝聚在其校训“亲爱精诚”,经过在东征和平定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国共两党健儿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并肩作战,生死以共,以鲜血和生命的付出,形成和铸造了以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黄埔精神”。“亲爱精诚”最初出现在黄埔1期开学典礼的校歌中,若从《黄埔军校大事记》记载看,这词的“发明权”是邵元冲和戴季陶两人共有的,因为典礼前两天,“邵元冲起草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开学祝词,并与戴季陶讨论军校校歌”。[5]当然, 将“亲爱精诚”作为校训,蒋介石是绝对赞同的。在此之前,蒋介石在对军校下级干部及学生训话多次强调要“相亲相爱”“和衷共济”“精益求精”,第一次向学生解释“亲爱精诚”校训则是在省城北较场分校对第五队、第六队学生的演说中。他说:“亲爱”“就是要思想统一,精神团结,同生共死,万众一命”;“精诚”就是“精益求精”“诚心诚意”。并指出:“本校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精神教育。”[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一致的,主张是叠合的,后来主要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军校及党军的政治工作,完全遵循校训并不遗余力加以执行贯彻宣传,使校训精神如春风化雨,很快就植根于黄埔师生之心,从而外化于行动之中,生效于东征北伐战斗之中,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在伟大的艰难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继承黄埔精神,捐去前嫌,联手抗敌,粉碎日寇企图灭亡我中华之美梦,最后在国际和平力量的帮助下,战败日寇,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战争的完胜。
二、黄埔精神是两岸同胞斩不断理不乱的感情纽带
黄埔精神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曾在黄埔军校(包括各分校)工作学习过的国共两党成员及其家庭后代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构筑的“黄埔缘”,“黄埔缘”是黄埔精神的朴素表达和基本像征。众所周知,黄埔军校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广州黄埔岛,在中国大陆创办了23期,后在台湾高雄凤山继续办学,培养了许许多多国共及台湾地区军政人才。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参与办理黄埔军校和派员入校学习,与国民党黄埔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黄埔军校的人和事沉浮在近现代中国历史里,涉及炎黄子孙的千家万户。因此,“黄埔缘”把炎黄子孙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斩不断理不乱的感情纽带。且不说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将士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生死以共,就是在两党对峙你死我活的纷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黄埔缘”依然存在。国共两党黄埔师生第一次大规模的兵戎相见,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的瑞金壬田和会昌之战。“双方作战的中下级干部,多是黄埔同学,他们不仅彼此认识,而且许多是儿童时的好朋友;他们在黄埔时,或者是同队同班,在军队时或者是同营同连。……双方都有些人,一面像疯狗一样的混杀,一面又忍不住在那里暗掉眼泪。”[7]
1929年冬,遭到国民党通缉的戴文(黄埔1期生,中共党员,曾任北伐军东路军第1军20师58团3营营长),在东躲西藏难以安身的情况下拟去他处谋职,路过宿县投宿在安徽宿州任公安局长的黄焕荣家。黄系黄埔2期生,任北伐东路军第20师58团3营连长,曾是戴文的部下,后调任第20师60团参谋,在参与围堵南昌起义军的战斗中受重伤(弹伤右臂再穿过左臂),也是属于“反共死硬派”。他当然了解戴文的政治面貌,但没有做出任何对戴不利的行动,反而热情款待掩护他。[8]
国共黄埔师生在海峡两岸隔离之后的第一次最大规模最重要会见,是1991年4月3日至23日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组成恭谒黄帝陵、中山陵访问团的大陆之行。“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于1991年1月1日在台湾台北市成立,该会是由黄埔军校早期学生邓文仪、袁朴、刘藩、张炎元、王中柱、张琦等138位退役将领发起的,其立会宗旨是要促进海峡两岸同胞直至全球炎黄子孙的团结、复兴中华建设中华的共识和祖国的完全统一。访问团一行31人,在荣誉会长邓文仪、会长刘藩、执行长张琦率领下,先后抵达广州、西安、北京、南京等地访问,一路上寻根祭祖,弘扬爱国精神,沟通黄埔情缘,申张力促祖国统一之大义。会见双方的黄埔师生在历史上曾有过精诚合作,也有过生死争斗,事隔多年,在中华一家亲的血缘脉动下和黄埔精神沁润下,多少恩恩怨怨顿时抛到九天云外,应鉴了鲁迅先生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再次证明“黄埔缘”是海峡两岸黄埔人及其子孙后代斩不断理不乱的感情纽带。在此之前的1990年5月间,曾在国民党中位高权重、历史上与共产党有宿怨的黄埔1期生邓文仪秘密访问大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他留苏老同学邓小平会唔,他们的亲切交谈和坦诚沟通获得了双方的共同信任,为这次大规模的公开访问做好了铺垫。
三、黄埔精神对推进两岸认同具有现实价值
海峡两岸关系如何关系着海峡两岸的稳定发展、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海峡两岸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黄埔人”(黄埔师生及其后代)和“黄埔信众”(指热爱黄埔历史、崇拜黄埔军人等人群),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黄埔记忆。黄埔精神既有她的历史性,又有她的永远性价值。在台湾,黄埔精神没有被抛弃,仍然被当局继承提倡和弘扬。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校大门楹联是:“发扬黄埔精神,完成中兴大业”(多年没去凤山了,不知是否有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成立不少的黄埔同学的社团组织。它们都以黄埔精神为宗旨,坚持“一个中国”,主张海峡两岸统一。如1988年6月成立的台湾“军事院校校友会筹备会”宣言:“虽然我们出身于不同的军事学府,但每位校友都源自黄埔一脉,永怀亲爱精诚的共同校训,承传了团结、负责、牺牲的黄埔精神。”该团体还表达“虽然我们已从军中离退,但我们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怀念当年袍泽生死与共的情谊,永不表易”的决心。他们时刻向往祖国和怀念母校,从台湾或海外其它地区来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参观瞻仰的络绎不绝。在台湾,“黄埔人”分布在各个部门,有的在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军方至今还赓续黄埔军校的期别,不过,他们不叫“黄埔几期”,而称“官校几期”。笔者于2010年12月到台考察高等教育,遇到不少从军方提前退役到高校任高管的“官校生”,一提起黄埔军校,主宾之间很快就拉近了距离,找到共同语言。笔者曾趁便参观位于桃园慈湖蒋介石灵柩,不经意的一句“校长,您好”,却接到站在旁边守灵警卫兵的“请问您是官校几期”的提问。这些深沉的历史影响和广厚的人力资源及社会群众基础,是任何台独势力无法消解的,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推动两岸认同的社会动力。
黄埔精神的永恒的基本内涵是“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自从民进党蔡英文之流在台湾地区执政以来,他们倒行逆施,否认“九二共识”,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挟洋自重,坚持台独立场,导致之前较为稳定乐观的两岸关系出现倒退,两岸关系忽趋紧张。不仅如此,台湾还因当局执政无能,经济社会停滞,危机四伏。身在台湾的“黄埔人”和“黄埔信众”深为焦虑,不少退役将领先后在不同的场合发声,采取行动进行有效的抵制。同时,他们还主动参访大陆,表达忧虑的心情,反映台湾民众的利益诉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告诉世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些活动在台湾岛内,直至在华人世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的这些以中华共同体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行为是新时代发扬黄埔精神的具体表现。
最近台湾地区“两岸一体”的趋向有了新的突破,这是否与受到岛上“黄埔人”爱国行为的影响有直接关联,因受信息限制,笔者不得而知。岛上实业巨子、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突然有了涉政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意向。由去年春夏之交美国发起的美中贸易战已引起世界部分地区,特别是东亚的经济风波,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深受影响。加上蔡英文的倒行逆施引发台海局势紧张严峻,身为台湾人、身在商海之中的郭台铭感觉敏锐首当其冲,深知美中贸易战对台湾的影响,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发声。郭台铭深切感到:“我们台湾经济其实在美中之间是有独特地位的,第一,我们和美中两大经济体之间,具有长期‘经济共生’的关系,美国和中国大陆都与我们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第二,我们与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可以共同形成以东亚为核心的世界供应链;第三,台湾高科技业的发展是有基础的,我们具有完整和绵密的产业聚落,随时可以在美中科技战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他认为海峡两岸是个共生体,只有和平稳定,才有利于台湾的发展。他说:“只有在台海和平之下,再加上找到对的国家产业方向,及有执行力的领袖,才能创造台湾经济的新未来,找回台湾的经济奇迹!所以我今天的重点,要强调‘台湾获利、美国达标、中国转型成功’。[9]”郭台铭这种“两岸一体”“荣辱与共”“和平发展”的思想已经包含黄埔精神的“爱国”“团结”等思想内核,与广大爱国、认同一个中国的“黄埔人”不谋而合,同趋一致。可以预见,只要海内外“黄埔人”继续努力,发扬黄埔精神,台湾会有更多的像郭台铭先生的“明白人”出现,海峡两岸同胞的感情会越来越融洽,两岸和平统一将会计日程功!
(作者:刘育钢,原福建泉州经贸学院教授;地址:泉州市区丰泽街盛世天骄3A601;电话:135060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