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埔军校的历史意义,是革命、团结。从历史上看,国民革命的成功就在于黄埔师生的革命精神。今天大陆和台湾要统一,还需要黄埔纽带和黄埔精神,进一步阐发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推动两岸同胞大力弘扬“统一、团结”和“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共同致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精神
一、黄埔军校的历史作用
“黄埔”军校——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一所炫耀夺目的军校,就像一颗明亮、耀眼的流星,带着一条美丽的弧线,划破历史的星空。但是,这颗曾经耀眼的明星,至今依然出夺目的光彩。
黄埔军校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渐行渐远,尽管世上还有一些后期的黄埔毕业生,比起他们的前辈的璀璨与辉煌,黯然失色,难以项背。
“江山留胜迹”,在离广州约20公里的黄埔岛上,有一座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遗址,当年一批热血男儿,报国之驱,惊天动地的呐喊、生龙活虎的训练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空空的校舍和一些老照片、旧档案。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黄埔军校,早已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特殊的使命,成为今天供海内外游人参观、学习、瞻仰的历史的遗迹。
“黄埔军校”已经成为一个名词记载在词典当中,它已变成被历史的长风吹落的残片,零星地残留在后人的记忆里。
孙中山自1895年广州起义以来,屡仆屡起,依靠会党、新军发动辛亥革命,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似乎民族、民权两大任务完成,正待继续民生事业。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是又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倚靠粤军等,建立广东根据地,几次北伐,但他的事业功败垂成。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国共合作,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黄埔军校。孙中山说“自今日始将革命事业从新创造。”有了属于自己的军校,继而将黄埔生充实到自己建立的革命军之中,去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
孙中山在开学训词中说:“什么东西叫做革命军呢?诸君到这个学校来求学,要怎么样立志才可以做革命军呢?要有什么资格才叫做革命军呢?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可以做革命军,便要拿先烈做模范,要拿先烈做模范,就是要学革命党,要学革命党的奋斗。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做革命军。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我敢讲一句话,中国在这十三年之中,没有一种军队是革命军。现在在广东同我们革命党奋斗的军队,本来不少,我都不敢说他们是革命军。……诸君不远千里或者数千里的道路来此求学,既是已经明白了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种革命军,一定是富有这种志愿,来做革命的事业。……所以诸君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气。此时有了革命的志气,将来便可以当革命军的将领。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如果不然,就是诸君将来成立军队,打许多胜仗,得许多土地,各人都能够扩充到几万人,还是不能够叫做革命军的。”孙中山又说:“望是校学生将来挽救中国危亡”;“革命事业即是救国救民,诸君来校求学应共同负责任。”①
按现在观念来看,黄埔军校似乎不能是个正规的军校,学制为半年,只是算一个短期培训下级军官的速成学堂。
孙中山并不否认这一点,说:“我们现在才到达地开办这个军官学校,北方的官僚军阀老早便办得有保定军官学校和北京陆军大学。用我们这个学校和他们的学校比较,他们学校之成立的时间很久,人数很多,器械又完全,我们这个学校所处的种种地位,都是比他们的差得远。如果专就物质一方面来比较,又照常理论,我们怎么能够改造中国呢?不过,北方的将领和兵土集合在一处,成立军队,不是为升官发财,就是为吃饭穿衣,毫没有救国救民的和革命的志气。不过以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要能够消灭曹锟、吴佩孚,根本上还要有革命的精神。若是没有革命的精神,他们的人多械足,我们不但是不能够消灭他们,恐怕,恐怕反要被他们消灭。”②
所以说早期的黄埔军校除了学习一般军事常识和术科外,主要是学习和树立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
黄埔军校第一期从1924年6月16日开学,到10月下旬毕业,充其量才五个多月。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五个月时间里,培养出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培养出现代战争史上的国共两军顶尖将帅。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这个速成军官学校,从它诞生之日起,为国共两党、两军培养和造就了相当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它是哺育将星的摇篮。
黄埔时代“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是国民革命最终极的目标。正是由于黄埔军校的出现,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梦想。
黄埔军校开学三个多月后,孙中山北上,由于舟车劳顿,旧疾复发,就在北京去世,但孙中山的精神照耀下,第二年春,蒋介石率领以本校学生为根本成立的革命军,组成两个教导团东征潮汕,取得棉湖大捷;继而肃清刘杨,二次东征;勘定广东。1927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蒋中正靠着军校学生组成的革命国民军,与中共合作,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先后平定了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直隶)、山西、即东三省的北洋军阀统治,打到北洋军阀的老巢北京,易名北平,1928年底,东北“易帜”,完成了就是在两年的时间里,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统一当时四分五裂、北洋军阀和南方各省军阀割据,完成了形式上的中国统一。
同样,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和黄埔军人,无论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黄埔将校们,还是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将领们,都不惧牺牲,艰苦杀敌,为国浴血奋战。在正面战场的南口战役、淞沪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远征军作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豫湘桂会战、豫西鄂北会战,以及敌后战场的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战斗、神头岭战斗、河防作战、反“八路围攻”、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北岳、晋西北反扫荡战斗、百团大战、五一反扫荡、南乐战役、安阳战役以及蒋家河战斗、车桥战役中都发挥了应有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立下不朽的业绩。
二、黄埔军校的遗憾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党派了许多优秀的党团员到黄埔学习,国民党也搞了不少人到黄埔学习。黄埔是出了不少人才的,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都有。日后许多人成了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他们从同窗学友变成敌对战场上长期厮杀的对手。”
因此,黄埔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黄埔校训是“精诚团结”,但是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主义之争。所谓的团结精神始终未能没能贯彻,国共双方各为其主,为了党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这是黄埔的遗憾。
在内战战场上,黄埔、师生、同学对阵、搏杀的战役、战斗比比皆是。1932年,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的第四次“围剿”,可谓是一场典型地道的黄埔军人大战。一方是校长蒋介石、教官陈继承为首,指挥十大黄埔高足:胡宗南第一师、黄杰第二师、李玉堂第三师、徐庭瑶第四师、蒋鼎文第九师、李默庵第十师、李思塑第八十师、蒋伏生第八十三师、俞济时第八十八师、汤恩伯第八十九师,围攻他的共产党弟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陈赓红十二师、倪志亮红十师、曾中生独立第一师。参战的主要将领都出自黄埔一期,但此时却各为主义、信仰而厮杀,各自显摆本领,卖弄手段,志在必得。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血战,由此展开,你攻我守,寸土必争。直杀得天地易色,日月无光。双方都死伤惨重,精疲力竭。国军一方,黄杰第二师被打垮,六名黄埔出生的团长被打死;红军一方,总指挥徐向前、独立一师师长曾中生负伤。
中国有句古话:打断骨头连着筋,割断了血脉还有情。公仇私谊在关键时刻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在你死我活的厮杀中也不乏闪耀着人性的光,这就是黄埔情缘。
1932年,红军将领陈赓在上海被捕,押解到南京。宋庆龄为救陈赓,两次来到中央军校蒋介石官邸办公室,理直气壮地对蒋介石说:“陈赓在东征时是你的得意门生,是你的侍从秘书,是背着你穿过火线、救你性命的人,难道你忘了吗?”蒋介石一声不吭,硬着头皮听着。
为了劝降陈赓,蒋介石将其软禁在中央饭店内。陈赓的黄埔一期同学萧赞育、项传远、宣铁吾、宋希濂等十人联名要求蒋介石放了陈赓。他们对陈赓说:“你可以自由行动,但千万不可以开小差。”陈赓哈哈大笑:“我开小差,不就是害了老同学吗?”
一个雨夜,陈赓潜出了南京。蒋介石知道后,传令萧赞育等十人来他的办公室,蒋介石拍着桌子大骂:“你们有心让陈赓逃掉,说得过去吗?简直混帐!我信任你们,你们却联合起来,给我寻开心!”
十个弟子被骂得校长狗血淋头,最后灰溜溜地出了蒋介石的办公室。究竟是谁出主意放得陈赓,最终也没查出来,不了了之。
红军长征后,在中国的大西北,胡宗南率军撵着周恩来、林彪、聂荣臻、徐向前等到处跑。对此,周恩来和毛泽东共同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要“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胡敌。”
这场恶战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相当激烈。胡宗南在接受美国作家韩素音时心有余悸地说:“我在松潘只带了很少的一点部队,红军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获我。如果他们把我捉住,我只好求助于周恩来,因为我们在黄埔军校就认识,他能救我一命!”
当胡宗南侥幸躲过这一劫后,变本加厉地追击红军。周恩来则大打感情牌,亲自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函:“宗南同学:黄埔分手,不想竟以敌对。十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今春红军东向,曾联红军中黄埔同学多人致书左右,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请,惟未蒙即余赞同。然私表总以兄绝非勇于内战,怯于对外之人,时机未熟,在兄或亦有难言之隐也。……叨在旧知,略陈敝见,如不以为无当,还望惠我好音。纸短心长,怅望无既。”③
徐向前也给胡宗南写信,谓“宗南学长:黄埔一别,今已十载,回念旧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举进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亟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前线,为挽救国家于危亡而努力……”④
英雄惜英雄。是对手,也同样欣赏对方的才华。周恩来在白家坛的一个窑洞里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反共战争的大部分战果是他取得的。他比陈诚出色,内心爱国,倾向抗日。”
1936年11月,山城堡一战,陈赓与左权对阵胡宗南、丁德隆。直打得丁德隆丢盔弃甲,心灰意冷。胡宗南灰头土脸。然而,十年内战也就此结束。
在抗日战场上,兄弟携手、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一正一奇,相互配合,团结御侮的战例也屡见不鲜。
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内战又起,黄埔学生重新开始你死我活的搏杀。战争的残酷,却没有炸毁黄埔的亲情。
1947年10月上旬,陕北战场攻防转换。清涧敌军为胡宗南第七十八师师长、黄埔五期的廖昂,而攻城的主将,则是他的同窗许德华(光达)和张宗逊。许德华动了惜才之心,同窗之谊,于是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廖昂兄,别来无恙!军校毕业,分手二十年矣!不期在清涧相遇,真乃有缘。可惜,炮火连天,工事阻挡,你我只能隔城相望,不能握手言欢,实乃憾事。站在清涧城郊,不由得使我回想起与廖兄军校同窗时的生活。那时,你我同为热血青年,承秉总理遗愿,致力军事救国,渴望建功立业……眼下,我军已将清涧团团围住,援军被我阻击,也是自身难保,清涧是朝不保夕,破城在即。我念及与你同窗情谊,不忍亲睹破城之日你身陷囹圄,故陈说利害,劝兄迷途知返,弃岸投明……”⑤
而张宗逊也给廖昂写去了劝降信。廖昂却拒绝了同学的好意,据守顽抗,最后被他的同窗许德华生俘。
1948年11月,东北战场,炮火连天、硝烟动地,黄埔四期出身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将军麾下的大军,将长春城池包围的铁桶一般。就在林彪即将下达攻城令的前夕,周恩来想起了他的高足——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黄埔一期出身的郑洞国正在长春城里,火烧昆岗,玉石皆焚。这是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不希望看见的,于是亲自起草了一封电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信如下(节选):
洞国兄鉴:……兄今孤处危城,人心士气久已背离,蒋介石纵数令兄部突围,但已遭解放军重重包围,何能逃脱。曾军长此次举义,,已为兄开一为人民立功自赎之门。届此祸福荣辱决于俄倾之际,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则我敢保证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必将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不咎既往,欢迎兄部起义,并照曾军长及其所部同等待遇。时机急迫,顾念旧谊,特电促速下决心。”⑥
郑洞国接到老师的信后,不再犹豫,效法黄埔同学曾泽生的举义,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靠黄埔军人情感的纽带,化干戈为玉帛的例子,在黄埔军人中比比皆是,不一一列举。
三、黄埔精神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呼唤黄埔团结、寻找黄埔精神,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对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黄埔军校和作为国共合作的产物,它的核心就是革命、团结。黄埔军校曾经是一个载体,靠这个载体把国共两党、军队联系在一起。
进入到新时期以后,在今天,黄埔精神还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团结和统一。我们呼唤、追寻黄埔,目的只有一个:即将黄埔精神、黄埔团结作为祖国统一的一种特殊的纽带,增进大陆台湾和解与两岸黄埔人及后代的团结,提倡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将海峡两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与象征,完成祖国统一的宏图大愿,这也是海峡两岸的黄埔二代、三代的努力方向,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
让我们大家共同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和黄埔的优良传统,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阐发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推动两岸同胞大力弘扬“统一、团结”和“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共同致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台湾和大陆的统一再立新功!
① ②《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文史资料出版社《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第2-6页。
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黄埔军校校史》《序一》第2页。
③④《黄埔恩怨》第160—161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⑤同上,277——278页。
⑥同上,第245页。
作者:王晓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