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黄埔精神与两岸认同

日期:2019-07-29 10:50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精神与两岸认同

张继钦

(江西海外联谊会 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江西 南昌 330006

  要: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培养新型革命军人——黄埔军人。黄埔军人追随孙中山先生思想,在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塑造了伟大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至今仍在海内外拥有广泛影响力。新时期,黄埔同学会要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在增进两岸共识与认同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黄埔精神;两岸认同;黄埔同学会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在大陆25年的办学历程中,黄埔军校吸引了广大海内外爱国青年,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军事政治人才。大革命时期,热血的黄埔师生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锋队,在东征北伐战场上,不畏牺牲,以弱敌强,战功赫赫。在抗日战争期间,爱国的黄埔师生是抗战的主力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建立了不朽功勋。回首广大黄埔师生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奋斗历史,如果没有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黄埔军校和黄埔军人不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  黄埔精神的丰富内涵

黄埔军校创建伊始,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作重要演讲,指出创建军校旨在“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要求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指出“一心一意的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孙中山先生的开学典礼讲话为黄埔师生树立了信念追求,指明了目标方向,是黄埔军校精神之源。19269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在《黄埔日刊》上发文,第一次提出并阐述“黄埔精神”这个概念。安体诚认为“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此后,黄埔师生、专家学者对黄埔精神的概念有较多探讨研究,但其核心含义都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建军办校的重要思想。本文综合黄埔军校的办校宗旨和黄埔师生的奋斗历史,将黄埔精神概括为“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奉献牺牲”的精神。

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思想内核。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他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就是要培养一支能挽救中国危亡、振兴中华的革命军队。这支队伍不同于军阀建立的旧军队,是一支要经过革命训练,“立革命的志气”,“做救国救民的事业”的军队。爱国是黄埔军校的精神内核。黄埔军校推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教育方针,从而塑造黄埔学生爱国家、爱民众的思想和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志。因其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黄埔军校吸引全国热血青年学子,弃笔从戎,投奔这所革命的大熔炉,将自身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革命是黄埔军校师生爱国的外在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黄埔师生斗志昂扬,第一次东征中,不到24小时,即全部解决号称五、六万人的滇桂军,取得平定杨、刘叛乱的完全胜利。在北伐战场上,仅10个月的时间,北伐军便从广州打到武汉、南京和上海,攻占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1]据统计,在大革命中阵亡的黄埔一期至五期学生达1839人。黄埔师生在战场上爱国革命的英雄壮举,铸就了黄埔军校的赫赫威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

团结合作是黄埔精神的制胜法宝。孙中山先生有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在其革命生涯中,始终能从国家和全民族利益出发,超越党派界限,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而不懈奋斗。黄埔军校就是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援下建立的。在军校建设中,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培养黄埔师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亲自核定“亲爱精诚”的校训,强调精诚团结,强调国共两党合作,发挥共产党人的作用。

国共两党黄埔师生联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战绩。黄埔军人在东征北伐战场上精诚团结,有力打击了反动军阀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阎文庄等编写的《黄埔军校》一书中,对国共黄埔学生团结一致,打倒军阀,有过具体记载。在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的一场冲锋战中,第二师第四团发挥了骨干作用。第四团团长刘尧宸是国民党员,全团12个连的连长都是共产党员。国共两党党员并肩战斗,给敌军重大杀伤,战况惨烈。[2]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建立起第二次合作。两党黄埔师生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国共两党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

奉献牺牲是黄埔精神的重要基石。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摆脱列强欺凌、实现国家振兴奋斗一生,直至临终,还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革命就要敢于奉献、不畏牺牲。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教导,“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救国。像这个样子,才能够变成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军人”。

黄埔军人不负孙中山先生教诲,义无反顾奔赴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舍生忘死,血洒战场,留下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黄埔一期生蒋先云在《由前敌归来》的报告中,记述了黄埔同学蔡光举在东征中受重伤,肠子流出来,都坚持作战的感人事迹。蒋先云本人在北伐临颖大战中,“脚部负伤后仍跃马在前,胸部又负伤,继续指挥作战,又被敌军炮弹炸穿腹部,壮烈阵亡”。[3]黄埔六期生赵一曼率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浴血奋战,被俘后不惧凌辱,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感人诗句。有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牺牲的黄埔军校及各分校毕业生共有两万多人。[4]为此,黄埔一期生、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曾经写道:“黄埔军校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倡导创建黄埔军校,塑造黄埔军校精神,培养了国共两党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才,为实现革命胜利、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年,大陆黄埔军校停止办学,但黄埔军人创造的功绩仍被广为传颂,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奉献牺牲的黄埔精神还在深刻影响当代中国人。目前,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两岸迄今尚未统一。黄埔师生作为国共两次合作的见证,作为反帝反封建、抵御外敌的中坚,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被广泛继承弘扬,鼓舞激励两岸同胞,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黄埔精神在增进两岸认同上的重要作用

由于黄埔军校在近代中国革命史和国共合作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黄埔同学在海内外联系广泛、影响力大等优势,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央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徐向前聂荣臻等革命先辈亲自筹建黄埔军校同学会。聂荣臻元帅明确黄埔同学会“是做台湾工作,做在台湾黄埔同学的工作”。徐向前元帅提出,海内外黄埔同学要“切记孙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已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5]1987年,经中央批准,各省黄埔同学会相继成立。自上而下的黄埔同学会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1988年,台湾地区成立官办民间团体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1991年成立民间团体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台湾的黄埔同学组织自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台独”、促统一。随着80年代末两岸隔绝局面的打破,海峡两岸黄埔同学组织拉开了以传承黄埔精神、续写黄埔情缘为主题的交流融合序幕。30多年来,两岸以黄埔为桥梁的交流联谊活动不断深入,两岸黄埔同学加强了联络,密切了感情,取得了共识。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黄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应发挥其独特作用。

黄埔精神是增进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民族认同,必然人心涣散、四分五裂。台湾自古即是中国的一部分。17世纪以来,大陆沿海民众大规模移民扎根台湾,对台湾产生深厚感情的同时,仍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相称。即使祖国国运衰弱,台湾屡遭外敌入侵,民众的“汉民族意识”仍表现十分强烈。然而,随着80年代台湾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李登辉、陈水扁上台,推行“本土化”政策,培养“台湾主体意识”,淡化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0余年来,台湾人的“中国人”认同持续低迷。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对实现国家统一尤为重要。

“黄埔”作为海峡两岸均认同的价值符号,在增进台湾同胞民族认同上能发挥其特有作用。两岸至今都在传承“黄埔”文化。两岸黄埔人开展交流互动,以认同中华民族为重要基础,以实现中国统一为共同目标。“天下黄埔是一家”,是两岸黄埔人的共识。黄埔精神“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使命召唤,促使两岸黄埔人,面对重重困难,依然坚定前行。大陆耄耋黄埔老人,仍担当使命,奔波于两岸交流活动,呼吁两岸黄埔人共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台湾黄埔同学、退役将士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走在岛内反“独”促统队伍的先锋,有力的影响并鼓舞了岛内民众。

黄埔精神是塑造台湾同胞正确史观的重要桥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本是台湾民众的普遍共识,“一个中国”曾一直是台湾教科书中的论述。但随着台独势力推行“去中国化”路线,将教科书中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改为“中国”,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分割出来,台湾青少年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被刻意扭曲。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错误历史观,亟需得到纠正。

一部黄埔史,浓缩大半部中国近代史。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中,从来都不乏台湾青年爱国爱台的呐喊和精忠报国的身影。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渴望救国救台的台湾籍热血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思想,投奔军校。他们积极开展反对日本殖民统治,支持台湾革命的活动,呼吁祖国大陆同胞援助台湾革命,提出“收复台湾”的口号。台湾籍黄埔同学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成为两次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台湾光复和祖国统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弘扬黄埔精神,就要广泛宣传包括台湾黄埔师生在内的广大台湾同胞的革命史和抗战史,真实展现广大台湾同胞的爱岛、爱乡、爱国意识,纠正当代台湾青少年的扭曲史观。

黄埔精神是促进两岸文化认同与包容的重要智慧。文化认同是指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7]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源远流长,具有广泛影响力。即使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在台强制推行“皇民化教育”,企图消除中华文化影响力,广大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情感也从未消融,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受历史、地域和特殊经历等因素长期影响,台湾逐渐形成糅合中华文化元素与本土、日本、欧美等文化特征的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文化台独”却大肆倡导台湾文化的本土性,否认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黄埔精神蕴含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亲爱精诚”、“团结合作”的深刻内涵,对促进两岸文化认同,解决两岸文化差异,提供了智慧和方法。在国家遭遇外敌入侵的危险境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不分地域,超越思想文化差异,齐心合力,取得中国近代民族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在新的历史阶段,海峡两岸同胞更应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各自的政治制度,包容文化差异,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新时代传承好黄埔精神的几点思考

今年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年是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5周年。三十多年来,黄埔军校同学会指导地方黄埔同学会,遵循“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调动海内外黄埔同学积极性,发挥黄埔同学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的作用,发展壮大了反“台独”、促统一队伍。在新时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黄埔同学会要在传承黄埔精神,增进两岸认同与共识上有新的成效,必然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  重视载体建设,做好黄埔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黄埔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源是黄埔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弘扬黄埔精神的主要抓手。开展以黄埔情缘为纽带的两岸交流,必将要深入发掘、整理黄埔历史文化资源。多年来,各级黄埔同学会,联合专家学者,搜集、整理与黄埔军校、黄埔师生相关的资料,对完善黄埔史料、传承黄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各级黄埔同学会仍需抢救性整理、保护黄埔史料,深入挖掘黄埔精神的时代价值。

加强对以黄埔军人为主力参战部队的抗战史料的研究整理,对传承黄埔精神也颇具意义。黄埔同学会要深入搜集了解黄埔军人参加本地区革命和抗战的史料,在当地抗日遗址纪念园和阵亡将士陵园,联系设立专门的展板,展现黄埔军人风范,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黄埔精神。

二、  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讲述好黄埔故事。弘扬黄

埔精神,要讲好黄埔故事,将黄埔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结合。黄埔同学会组织建立了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宣传传播平台,“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在海内外影响广泛。

在“互联网+”时代,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扩大黄埔精神影响力和传播力,要重视宣传方式创新,使黄埔历史更加鲜活生动,黄埔精神更易消化吸收。可主动适应文化潮流,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结合社交网络流行软件,制作黄埔军人表情包,制作黄埔军校史漫画版本、视频等,让“黄埔精神”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圈粉两岸年轻人。在宣传中,注重提高受众参与度,通过组织黄埔文物微展览,举办黄埔精神与中国梦演讲比赛、讲述国共黄埔军人故事、铁血抗战·黄埔寻影等活动,吸引海内外黄埔同学、亲属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既普及黄埔历史,又潜移默化传播黄埔精神。

三、精心策划交流,推动黄埔精神在两岸青少年传承发扬。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黄埔精神要播洒在青少年学子心中,开出爱国主义之花,结满团结奋斗果实,才能焕发更灿烂的光芒。

30多年以来,黄埔同学会在开展两岸黄埔同学、退役将士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开展以黄埔精神为主题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中,应积极发挥两岸黄埔同学、退役将士的示范引导作用。统筹协调各级黄埔同学会,组织以两岸黄埔同学、退役将士为核心,两岸青少年学子为主力的“黄埔精神代代传”夏令营活动,精心策划重访黄埔军校旧址、聆听抗日救国讲座、走访抗战遗址、祭奠爱国将士、两岸青年军营体验等活动。通过交流参访,引导台湾青少年深入了解大陆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感受两岸同胞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亲情。在两岸黄埔同学、退役将士言传身教的熏染下,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信念。



[1] 阎文庄、王云山、廖加强、胡荣卿编着:《黄埔军校》,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6月版,第45

[2]阎文庄、王云山、廖加强、胡荣卿编着:《黄埔军校》,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6月版,第43

[3]阎文庄、王云山、廖加强、胡荣卿编着:《黄埔军校》,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6月版,第54

[4]中新网:《黄埔同学会会长:逾两万黄埔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tw/2015/05-12/7268952.shtml

[5]阎文庄、王云山、廖加强、胡荣卿编着:《黄埔军校》,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6月版,第576569

[6] 团结网:《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台湾人》,资料来源:http://www.tuanjiebao.com/2019-05/05/content_174817.htm

[7]李捷、张露:《论国家统一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1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