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纪念文章  > 正文

试论黄埔精神中的爱国元素

日期:2019-07-29 10:53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要:黄埔人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树立崇高的爱国志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东征、北伐,浴血奋战,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抗击日寇,用血肉之躯和全国人民一道筑起了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即使马革裹尸,也践行着当初的承诺,黄埔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谱写了感人的爱国篇章,充分展示了黄埔精神中的爱国元素。论述黄埔精神中的爱国元素,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埔精神 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

20193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黄埔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谱写了感人的爱国篇章,充分展示了黄埔精神中的爱国元素。本文论述黄埔精神中的爱国元素,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埔人的爱国情,是以中国的独立和统一、挽救中国危亡为前提,这是黄埔爱国精神的内在基因

1孙中山的爱国言行唤醒了黄埔人的爱国情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亲身筹办军校、在开学典礼上亲自讲话及以后的演讲、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病北上等等爱国言行,唤醒了黄埔人的爱国情。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亲自筹办的,他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培养革命军的骨干,担负起救国救民与建设新国家的重任,为国家建功立业。1924616日是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现场,发表演说: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诸君不远千里或者数千里的道路来此求学,既是已经明白了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种革命军,一定是富有这种志愿,来做革命事业。“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我要求诸君,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一种责任。”孙中山要求黄埔同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这个讲话本身就是一部爱国宣言,以后孙中山多次到黄埔军校进行政治演讲。纵观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革命斗争的每个阶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抱病北上的行为)。孙中山的这种爱国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了黄埔师生,唤醒了黄埔人的爱国情,成为构架黄埔爱国精神的根本基础。

2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培育了黄埔人的爱国情

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非常重视政治教育,把政治教育提高到和军事训练同等地位。制定政治教育多样化、系统化的教学实施方案,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政治教育形式,如组织讨论会、实行政治问答制度、举办政治演讲、出版政治相关刊物等。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参加政治活动,使黄埔师生逐步树立起尽忠革命、为国牺牲的信念,培育了黄埔人的爱国情。

军校专门设立了政治部,根据孙中山对学员讲演的内容和共产党在国民革命阶段的政策方针,拟订出了政治教育纲领,除规定学员学习《三民主义浅说》、《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社会发展史》、《各国革命史略》、《帝国主义侵略史》等课程外,还可以借到《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大纲》、《苏联研究》、《社会进化史》、《中国职工运动》、《中国农民运动》等这些政治色彩很红的书进行阅读。还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当时军校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经常给学员上政治课。军校总理孙中山、党代表廖仲恺等也抽空给黄埔生作政治演讲。为了督促黄埔学员认真学习政治并接受政治教育,还以校长令的形式发文严令学生学习研究政治。军校自编的教材也突出政治教育。19252月,黄埔军校出版的教材《精神教育》中也要求学员: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教材指出:现在中国只有这一个训练革命军人的学校。改造中国的责任,完全在诸位身上。我望诸位能特别努力,以致国家革命于成功。军校的学员除听讲演和上课外,还经常以班组为单位举行爱国主义座谈会。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时,还编印了大量通俗生动的政治辅助教材,增强“为国家而战、为统一而战”的革命斗志,教育学生爱国爱民。军校还出版《黄埔潮》、《黄埔日刊》等刊物,分析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各地军阀制造分裂的危急形势,向学生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军校还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在校园张贴、悬挂写有“勇往直前、破釜沉舟,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亲爱精诚、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卧薪尝胆”等标语。经常组织学生吟唱校歌,高呼“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经过这些政治教育和环境熏陶,黄埔生广泛认同“追求统一”的理念,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联系在一起,誓言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而奋勇杀敌、血战到底。所有这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尽忠革命、为国牺牲的信念。

3、黄埔军校的时事政治教育激发了黄埔人的爱国情

黄埔军校非常注重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迹、结合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工农民运动等,让学员参与其中,经受锻炼,了解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激发了黄埔人的爱国情。

孙中山亲自给黄埔生讲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了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革命党人不畏牺牲,冒死去和清兵作战。广州起义时“革命党只用300人,便敢打3万多的敌人。武昌起义时,武昌汉口的革命党,总共不足300人,真正的革命党不过是几十人,革命党只用几十人去打两万多人,可以说是用1个人去打500个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勇敢,是因为树立了革命理想,只知专心救国,不顾身家性命。孙中山在演讲中赞扬辛亥革命时期的英雄陈天华、杨笃生是热心血性的真革命党,但又为他们不是死在战场上,感到“实在是可惜”。孙中山号召黄埔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思想,“发扬革命精神,继续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革命大告成功”。在“五卅”运动、广州“六二三”惨案的第二天,黄埔军校发表《檄全国军人》文,揭露帝国主义者无故残杀中国人民的残暴罪行,疾呼“全国军人同胞,即时兴起”,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决一死战”!并号召师生向死难烈士学习。在省港罢工过程中,军校政治部派出一批干部到工人群众中间开展宣传工作。在农民运动方面,黄埔军校多次发表文告,表示支持农民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并组织师生和广州各乡农民多次举行联欢会。派学员到东莞、宝安和东江各县帮助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施以政治及军事之训练。黄埔人通过工农运动,亲身感觉到帝国主义侵略者残酷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罪恶行径,更坚定了他们爱国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黄埔军校动员和组织师生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去,经受锻炼,用活生生的现实斗争事例,教育“后死同志,当愈加振发革命精神”。

二、黄埔人的强国志,是以坚持革命、亲诚团结为中心的,这是黄埔爱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1、革命事业坚定了黄埔人的强国志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建设一个新国家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气”,革命事业坚定了黄埔人的强国志。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了当时的革命摇篮。孙中山教育黄埔师生“要立革命的志气,并一再嘱咐“同学不论是国民党员或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他希望黄埔生健康地成长,实现自己的志向。廖仲恺在黄埔军校演讲中,要求军校师生树立革命理想,为主义而斗争。他结合当时艰苦险恶的环境,讲到“俄国的革命军并没有薪金可言,两天才有一磅面包,衣也没得穿,他们只顾热心革命”。他希望黄埔军校生“要确信主义”,做“真正的革命军”。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黄埔时期,留下的惟一题词墨宝就是“革命”两字。一群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志向明确,以天下为己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深重的民族苦难中迸发出了壮志豪情。军校所在地虽然地处偏远(广州珠江口上的一个弹丸小岛),但具有磁石般的强大凝聚力,成为有志之士的第一选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英才。“到黄埔去!”一时成为那个时代胸怀大志的青年们最时尚的口号和志向,成为年轻学子们一个重要而实际的前途。他们抱着“打倒列强,救中国”的雄心壮志,勇敢地舍弃家庭,抛弃富足的生活,牺牲一切,从各地汇聚到这里,走上了“以戈止武”、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2亲爱精诚振奋了黄埔人的强国志

亲爱精诚是黄埔精神的关键要点,孙中山经常教育军校师生“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悲喜同心”。要求“同学同道,生死共赴”。他特地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这极大地振奋了黄埔人的强国志。

黄埔师生时刻把校训放在思想上行动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这是黄埔军校校歌中的歌词,校园上空到处飘扬着这歌声。“亲爱精诚”的大标语,写在校门口的墙壁上,让在校学员随处可见,并印在毕业证书上,让离校的黄埔生随时感受到校训的存在。192411月底,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在颁发的毕业证书四个角上的文字就是校训亲爱精诚。此后,各期的毕业证书、证章,也将亲爱精诚的校训印在显着位置。黄埔校训“亲爱精诚”是遵循校总理孙中山和平奋斗建军思想制定的,成为黄埔建校的精神支柱。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也在于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3、团结合作提升了黄埔人的强国志

黄埔军校最耀眼亮点是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与合作授课。当时许多有志青年投奔黄埔的初衷在于贯彻校总理孙中山制订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为了贯彻三大政策,国共两党亲密配合,团结合作,共同致力振兴中华,极大地提升了黄埔人的强国志。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密切合作的产物。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国共两党的许多着名人物如林彪、左权、王尔琢、陈赓、徐向前、胡宗南、张灵甫、杜聿明等都毕业于该校。在国民革命时期前后,黄埔军校招收了6期学员,毕业了4期。第56期未毕业就已“变味”了。黄埔毕业学员,大都参加了国民革命军,成为军中的骨干力量。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这里荣获国民革命中心的崇高称号,还获得了东方红军的灿烂锦旗,对推动大革命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现代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年里,黄埔军校之所以能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主要在于国共两党的真正团结合作,在于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事实证明,真诚团结,合作战斗,革命事业就发展,从军校的筹建、开办到革命军的建立、东征与北伐,再到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时期,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再次携手,黄埔师生再次并肩战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团结合作结出的花朵。如果背离了共同目标,破坏了国共合作,那么黄埔军校的性质和方向就发生了改变,军校就变成了培养反革命骨干的基地,当年同窗学友就在在战场上兵戈相见,致使国共两党都受到损失,大革命的失败就是证明。因此,团结合作,才能振奋了黄埔人的强国志向。

三、黄埔人的报国行,是以不懈奋斗、不怕牺牲为代价的,这是黄埔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1、英勇奋斗彰显了黄埔人的报国行

黄埔师生英勇奋战、流血牺牲,对内打倒封建主义,对外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英勇奋斗彰显了黄埔人的报国行为。

矗立在黄埔军校校门的一副对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是一代又一代黄埔人心中坚守的信仰。黄埔军校的课堂时刻连通着战场。从军校创办之初的东征、北伐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为救国救民英勇牺牲的师生不胜枚举。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每一次战役都洒有黄埔师生的鲜血,每一个战场都埋有黄埔师生的忠骨,每一本战史都记载着黄埔师生的业绩。无数黄埔师生不懈奋斗,勇于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这座军校的赫赫战功和声誉威名,也谱写了一段忠魂浩荡的鲜活历史。在平定商团叛乱战役中,800名入学不到半年的黄埔学生组成学生军初试锋芒,英勇奋战3天,致使4000多敌人全部缴械投降。棉湖战役中,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与10倍于己的精锐敌军相遇,军校全体官兵皆英勇顽强,不顾性命与敌相拼。攻打潮安城时,学生军只有12名,冲入城内,吓跑了驻在城内的洪兆麟部守军。打淡水时,学生军争先恐后,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他们在战斗中个个不怕死192510月初开始的第二次东征战役,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打垮了以陈炯明为首的叛军,收复了东江,实现了广东的统一。在北伐战争时,黄埔生作为北伐军的核心力量,他们冲杀在前,起到了先锋和模范作用,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及半载,迭克名城,会师武汉,其奋斗勇敢之精神,至可钦佩”。黄埔之名,极一时之盛。

2、追求主义践行了黄埔人的报国行

1926104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中:“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通过军校教育,黄埔生明白了“主义”的内容,明白了世界上血染的东西最珍贵,明白了什么是无我,什么是牺牲。黄埔人在关键时候舍弃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践行了救国救民的报国行为。

无数黄埔学生为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左权、赵尚志、赵一曼、戴安澜等抗日英烈是黄埔群体的杰出代表。据了解,黄埔一期学员中有110人加入或曾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69人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年轻的生命用仓促定格的身影,践行了入校时的誓言,也造就了永恒的中国军魂。因为不畏死,他们死得其所;因为不贪生,故其精神永生。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了追求主义,无数黄埔军人血洒疆场。像左权、赵一曼、赵尚志、戴安澜等黄埔抗战先烈,每一个人站起来都是一座丰碑、一尊铜像。共产党员赵一曼是黄埔五期生,在与日军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就义前给年幼的儿子写下一封信:“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黄埔军人戴安澜1942年入缅作战时发出的响亮口号就是“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3、勇于牺牲铸就了黄埔人的报国行

孙中山在1924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当革命军的资格,是要用什么人做标准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救国……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在不怕死。要能够有这种大勇气,在心理中就是视死如归;以人生随时都可以死,要死了之后,便能够成仁取义。 这里面重点就是一句话:所有人的目标就只有一个,为战场而生,为护国至死。因此,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黄埔人的报国行为。

黄埔军校师生平时奋力做事,竭尽职守,洁身自律;在作战中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拼死战斗。黄埔创校的方针,是培养牺牲个人一切的革命军人。黄埔军校共计有21期,加上8所分校,先后毕业人数达到20万。据战后统计资料显示,这些毕业生在抗战之后幸存者仅1.1万人,其中少将以上军官阵亡的就有100多人,军校毕业生的阵亡率高达95%。在14年的抗战中,黄埔师生几乎无役不战。史料记载,在抗战时期,有200多名黄埔生担任国民革命军师长以上军职,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精锐之师,在全国各战场上抗击或抵御日本侵略者。由黄埔师生统领的国民党中央军以及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主力军。19333月,日军先头部队由东北长驱直入,长城抗战军官几乎全是黄埔生。第2师师长董杰、旅长郑洞国,第25师师长关麟徵、副师长杜聿明,第81师师长刘戡,全是黄埔1期毕业生。这3个师在长城一线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激战了两个月,古北口一带所有的高地都化作了焦土,共有170多名黄埔生的忠魂长眠于长城脚下。黄埔名将戴安澜、王润波、覃异之、罗奇等人,都参加了这次战役。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投入大量精锐部队,损失18万人,其中有不少黄埔生。仅在中国军队赴缅作战期间,阵亡的黄埔军校师生就有5700多人。虽然无法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黄埔师生为国捐躯,血沃中华,但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3500多万殉难的中国军民中,在血肉组成的抗战长城上,每一块砖石都浸透过黄埔师生的鲜血。在《由前敌归来》报告中蒋先云(军校第1期)详细记载了同学蔡光举受重伤,肠子流了出来,仍然坚持作战的事迹。报告称:革命军的头衔,不是赠品,不是专利品,革命军须仰承革命党和革命政府的使命,须为全民众的解放而奋斗,须有为党、为主义、为国家、为民众而牺牲的决心。

总之,黄埔人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树立崇高的爱国志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东征、北伐,浴血奋战,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抗击日寇,用血肉之躯和全国人民一道筑起了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即使马革裹尸,也践行着当初的承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探讨黄埔精神中的爱国元素,体会黄埔军校创校初心(致力于国家统一),对于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分裂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周贵卯,男,湖北警官学院教授,思政部副主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信地址:湖北警官学院北院思政部.电话:13036148009,邮箱: 49155112@qq.com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