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图片报道  > 正文

闪耀90年的黄埔记忆与梦想(图)

日期:2014-06-19 08: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退役上将王文燮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1945年日本降书复制精装版。

  6月18日,广州黄埔长洲岛,黄埔军校旧址。

  台湾退役上将、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愉快得像个孩子。“到黄埔军校旧址来缅怀前辈先烈是我的梦想。二三十年前,海峡水冷,这样的梦想只能是心里一遍遍的诉说,今天夙愿终得以偿!”

  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长洲岛,黄埔军校本部被夷为平地。1996年,按照“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复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如今每年接待观众和游客120万人次。

  对于黄埔人和黄埔后人而言,走进“陆军军官学校”,都有着朝圣之心。或睹物思人、或缅怀追忆,虔诚聆听一所军校的辉煌和传奇,也认真思考着一种精神的使命和责任。

  记忆

  1924年创办,时至今日,黄埔军校走过了90年的光阴。6月18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八届黄埔论坛选在广州举办,让不少黄埔同学有时光倒流的欣喜。

  王文燮,跟黄埔的结缘就从广州开始。1949年6月,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从广州的黄埔码头登船来到台湾的澎湖。他在澎湖当兵,后考进陆军军官学校第25期。从此,“黄埔人”成为王文燮最喜欢的称呼。

  林上元,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出生在黄埔军校创办的那一年。90岁高龄的老人动情地说:回顾90载的沧桑岁月,当年黄埔岛上那激情澎湃的昂扬歌声、战火纷飞中的青春岁月……“黄埔军校”这个不朽的名字,深深镌刻进中国革命史,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共同记忆。

  黄埔记忆也流淌在后代对长辈的追忆中。

  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徐向前之子徐小岩说:当时的黄埔军校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我的父亲也怀着报国救民的壮志从山西远赴广州报考黄埔。父亲在晚年时仍清晰地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从今天起,就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郑建邦讲述了祖父郑洞国将军当年考入黄埔军校的一段“秘辛”:借了盘缠,从湘西北大山辗转千里来到黄埔,报名日期却已经截止,心急的祖父只好顶冒他人之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黄埔军校史上或许是唯一的冒名顶替者。

  当下

  耄耋老人回望往昔峥嵘岁月,满眼都是荣耀。这荣耀,不是世俗名利,而是民族大义。

  黄埔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舍身奋战在抗战第一线,涌现出无数像左权、戴安澜、谢晋元、赵一曼那样的民族忠烈。郑建邦说,祖父在晚年常常说,“他们才是最优秀的,我只是幸存者”。

  王文燮从台湾带来了1945年日本投降书复制精装版,送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他说:“共同抗日不仅是两岸黄埔人的共同记忆,也是两岸增进认同的宝贵财富。历史中有认同,如何寻找未来两岸关系的正能量?增进深层次的认同是关键。这也是黄埔精神当下的历史责任。”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表示,黄埔精神是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一座丰碑。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里的很多文物是黄埔同学和后人捐赠,旧址复建也是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黄埔同学的回忆。“黄埔成为广东的重要历史资源,我们将建立黄埔军校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深入发掘黄埔军校的历史资源,打造黄埔军校这一品牌,使其更好地成为联系海内外黄埔人的纽带。”

  梦想

  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座谈会上,有近200名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出席。他们之间,互称前辈、学长或是同学,即便素未谋面,一段关于黄埔军校的共同记忆已然成就了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亲近和熟识。

  黄埔军校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创办。如今,黄埔精神在两岸同样延续。“今年台湾的第83期‘黄埔生’毕业,继承的仍然是黄埔军校的历史和亲爱精神。后辈同学也已然为实现中山先生中国统一的理想而努力着。”王文燮如是说。

  “共同记忆·共同梦想”是此次黄埔论坛的主题。论坛期间,谈到黄埔精神的历史责任时,大家说的最多的是“中国梦”。

  台湾退役中将、台海军原副总司令沈方枰说:“简单地说,中国梦就是国富民强。” 沈方枰刚参观了北京平谷的挂甲峪,新农村的变化让他感触颇深。“这个村庄,30年前农民平均年收入只有200元人民币,现在是3万多元人民币。大陆改革开放、两岸改善关系,我们看到了什么?30多年,中国人不打仗,就有了两岸经济的长足发展。两岸关系和平永续发展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是黄埔同学的历史责任。”

  对于梦想,黄埔后代也有着同样的执着。“中国人从没有离实现中国梦这么近过。但这看似不远的一段路程,却是荆棘密布、险象环生,更需要两岸携手圆梦。作为黄埔后代,我们为前辈们所拥有的光荣与梦想而自豪,也更愿意为把先辈的光荣进一步发扬光大而竭尽全力。”郑建邦说。

  (本报广州6月18日电)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