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要闻  > 正文

黄埔军校标志着中国军事教育进入新阶段

日期:2014-06-17 09:15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是国共创办黄埔军校90周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它造就了许多的军事政治人才,不仅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国民党的军事教育和军事将领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说共产党是从参加黄埔军校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性,并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抗大要继承黄埔精神,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事业。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事学校,它标志着中国军事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发轫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办军事学堂。左宗棠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学堂。随后,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以培养军事技术人才。1885年,李鸿章“仿照西国武备书院院制”,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了水陆师学堂,这两所军事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陆军军事教育的先河。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决心“参酌中外兵制”,编练新军,在各省相继创办了武备学堂,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出现了初步发展的局面。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开办了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为适应扩充北洋新军的需要,在保定开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后改名为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参谋学堂参、测绘学堂等。1906年,袁世凯在保定又设立了军官学堂,作为“造就高级军官总汇之所”。在此前后,清政府还设立了云南讲武堂和东北讲武堂,1910年军官正名为陆军大学堂,并决定迁往北京。在原军官学堂的堂舍,又创办了陆军军官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该学堂停办。

  民国元年,袁世凯在保定又兴办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借鉴和吸取清朝末年各类军事学堂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教育的经验,形成了一套从低级到高级循序递进的军事教育体制,是中国近代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的军事学校,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日趋成熟和完善。

  但是,上述军事学校都不能说是新型的军事学校,而真正新型的、开中国革命的军事教育先河的则是黄埔军校。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划一新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

  (一) 黄埔军校是为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而兴办的革命军事学校。

  不论是清朝末年的武备学堂、速成学堂、军官学堂罩官,还是民国初年的陆军军官学校,都无法和它比拟。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指出,创办黄埔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黄埔军校是“国民革命的军事训练机关”, 是“压迫人们和被压迫人们相互争斗中的产物,漫漫长夜里的一个明星,一线曙光下的革命营寨”。

  (二)、黄埔军校实行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的方针。

  以往的一些旧式军事罩事学校仅侧重于军事教育,要求学生以“服从命令为焉天职”,“以不问政治为高尚”,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工具。黄埔军校则不然,它设有傅播革命思想的政治裸,组织学生学习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解剖、各国政党史、各国革命史、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裸程。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提高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志。要求学生“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三)、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和党代表制度,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制度。

  清朝末年的各种军事学堂一般设有总办、监督、总教习、分教习一套机构,民国初年的保定军校的领导机构称校本部,设有校长、教育长、校副官等。而黄埔军校与上述学校的一个显着不同之处,就是仿效苏联经验,除设有教练部、、教授部外,还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党代表监察校内行政,指导党务,并主持政治训练事宜。政治部是掌管党务,进行政治训练的总机关。它通过政治宣传教育,使军校的广大学生、士兵和教职员“具有正确的政治知识,增进革命精神,自觉遵守革命纪律”,坚定对主义的信仰,从而“完成国民革命之历史的使命”。 党代表和政治部的设立及其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军校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军事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黄埔军校注意武力与民众的结合,积极参加革命战争实践。

  旧式军事学校往往与民众相脱离。黄埔军校注意与民众结合,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如军校师生声援上海工人的“五卅”反帝斗争,拥护省港工人的罢工斗争,帮助广东农民自卫军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先后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参加北伐战争。为统一广东和北伐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对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对国民党的军事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埔军校成立后,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先后设立了潮州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武汉漠分校等分校。

  由于黄埔军校师生受到良好的训练,所以许多毕业生后来均成为军事教育的骨干。诸如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关麟征、张耀明,新疆分校校长宋希濂,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王叔铭,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等,都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

  1932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创办的陆军步兵学校、陆军炮兵学校、陆军骑兵学校、陆军工兵学校、陆军辎重兵学校、陆军通信兵学校、防空学校、兵工学校、陆军机械学校等,不仅在教育体制等方面效法黄埔军校,而且这些学校的领导教育骨干不少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可以说,国民党各种军事学校都源于黄埔一脉。

  黄埔军校不仅对国民党的军事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曾多次盛赞创建黄埔军校。他曾称创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1938年11月,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国民党战争史时说,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进行了武装的反袁运动。后来的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毛泽东还说中国共产党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进入了新阶段,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比较重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工农红军后,即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毛泽东说,北伐时期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随即开办了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1936年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他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1937年春,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大三周年纪念》文章,总结了抗大三年来的成绩,指出:“抗大三年来有贡献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这就是教会了几万个有为青年与进步革命的学生。”并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的骨干,在其各个时期军事院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创办了教导队,黄埔军校五期学生陈伯钧先后任该队区队长、副队长。红军第四军先后在闽西、赣西南创办了红军学校,谭希林(黄埔六期学生)、陈奇涵(黄埔三、四期的队长)分别任闽西红军学校校长、赣西南红军学校教育长。1931年秋,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创办后,杨至诚(黄埔第五期学生)任校务部长,该校改称工农红军学校后,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任校长兼政委,郭化若(黄埔第四期学生)任总教官。红军学校扩编为红军大学后,张宗逊(黄埔五期学校)曾代理校长。与红军大学成立同时,还成立了第一步兵学校和第二步兵学校,陈赓(黄埔一期学生)任第一步兵学校校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还创办了工农红军通讯学校、工农红军供给学校,王诤(黄埔六期学生)任通讯学校校长,杨至诚兼任供给学校校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干部团一部份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在瓦窑堡成立新的红军学校,周昆任校长,袁国平(黄埔四期学生)任政委,郭化若训练处长。1936年6月,抗日红军大学成立后,林彪(黄埔四期学生)任校长,罗瑞卿(黄埔六期学生)任教育长。

  1937年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副校长,许光达(黄埔五期学生)、陈伯钧、杨至诚曾分别任教育长、训练部长、校务部长。陈赓、倪志亮(黄埔四期学生)、谭希林曾分别任学员第一、第二、第三队长。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大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分校,其中不少分校的领导也是由黄埔军校师生担任的,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曾任第一分校训练部长,陈奇涵、郭化若曾任第三分校校长,周士第(黄埔第一期学生)任第七分校校长,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教官)任第五分校校长兼政委。1939年12月,抗大三分校改为军事学院,叶剑英兼任副院长,郭化若任教育长。1943年5月,军事学院、抗大总校及抗大二分校、七分校合编为抗大总校,徐向前(黄埔一期学生)任代理校长。1945年2月,延安成立炮兵学校,郭化若任校长。在抗大及其它军事院校担任领导骨干的黄埔军校师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抗日救国军政人才,为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暨野战军,以原来的抗大分校或随营干部学校为基础,先后成立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军政大学)及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其中有不少学校的领导骨干是黄埔军校师生。东北军政大学校长林彪、副校长倪志亮、教育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刘型(黄埔五期学生);华东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陈毅;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叶剑英;晋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周士第,稍后成立的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校长陈奇涵,西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云南分校校长陈赓。东北航空学校校长常乾坤,海军学校副校长张学思等,都是黄埔军校学生或老师。他们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量的党政人才。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将永远铭记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姜廷玉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