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6日,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新华社记者李晓建摄)
战史今日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
黄埔军校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军校在广州开学,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先生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国民党方面,黄埔师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在共产党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十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9人。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并肩作战,无役不从,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后,历经南京、成都时期,共开办了23期。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高雄凤山恢复开办“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包括众多共产党人在内的热血青年、有识之士,齐聚在革命的旗帜下
初夏的珠江,一泾汪洋,水云连天。轮渡缓缓开动,从东郊码头驶向广州东南方向的黄埔区长洲岛。83年前的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就是沿着这条航道,乘坐“江固”号军舰登上长洲岛,宣布这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
上得长洲岛,在军校路的尽头,记者一行久久驻足于那座欧陆式门楼前。尖顶之下,“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在斑驳的木匾校牌上依然清晰。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军校曾数易其名,惟有因地而名的通称——“黄埔军校”四字,在今日中国依旧妇孺皆知;而这座着名的门楼,也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记忆中的永恒景致。
初次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早在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备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介入其间。1921年,中国共产党促成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会谈,建议创办革命军官学校。1923年,中国共产党帮助“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以俄为师,学习创办军校的经验。1924年,中国共产党帮助黄埔军校筹委会招收学生;张申府、茅延桢、金佛庄、周恩来等许多中共党员相继来到黄埔军校担任教职员,成为踏足黄埔的首批红色教官。
在国家动荡、民族衰微、民生凋敝的年代,黄埔军校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胸怀大志的革命青年。黄埔军校建校之初,中共中央即发出通告,指示各地党组织“迅速多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革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抱着挽救国家危亡的理想奔向黄埔。据专家考证,在黄埔前6期工作、学习过的中共党员有近千人,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党员人数并不多。短短两三年,有近千名中共党员云集于黄埔,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思索军事问题,重视军事工作。这是一个不寻常的起点。
《解放军报》(2007年06月12日 10版)
史海寻踪①
毛泽东曾为黄埔军校上海考区的主考官
1924年4月28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录取考试放榜,正取学员350名,其中的第一名为湖南籍考生、后来被称作“黄埔奇才”的共产党员蒋先云。而蒋先云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人,正是毛泽东。
蒋先云填写的调查表,其中写明他是由毛泽东等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的国民党“一大”结束后,毛泽东就不遗余力地投入到黄埔军校的初创工作中,与恽代英一起秘密负责上海考区的招生工作。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黄埔军校的创建,亦有着我军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一份特殊功劳。
史海寻踪②
黄埔一期生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至少有60多人
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第一个党组织,是在中共广东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领导下的黄埔直属支部。发展党员,壮大组织,是中共黄埔直属支部的重要任务。据《周士第回忆录》等可靠史料记载和专家辨认,共有60多人在进入军校以后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占黄埔一期生的十分之一以上。在他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向前、周士第、左权、蔡升熙等人的名字。
黄埔军校如同一张“草图”,其中的精彩之笔,为我党日后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穿过大门,迎面就是黄埔军校旧址的核心建筑——校本部。这是一座岭南风格的祠堂式砖木楼房,青砖素瓦,雕窗坡顶,三路四进,回廊相通。楼房上下二层,但举架甚高,廊道宽阔,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故又称“走马楼”。当年,黄埔军校的各大部门、课室和宿舍均设在这个院落里。
走马楼西侧首层第一进的门牌上,写着“政治部”三个大字。创建之初,黄埔军校效法苏俄,设立了政治部,但机构和制度都不健全。自从1924年11月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第3任政治部主任以后,政治部机构逐步得以健全,政治工作制度逐渐得以完善,政治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军事学校的分水岭。继周恩来之后,熊雄等多位共产党人先后主持政治部工作,萧楚女、恽代英、聂荣臻等共产党人先后来到军校任政治教官。周恩来任职期间主持制定的《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条例》等规章制度得到了推广落实,包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苏俄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军队中政治工作在内的20多门政治课目陆续走进了学员课堂。
黄埔军校蓬勃开展的政治工作,将强烈的政治信念化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锻造出一批为政治理想而战的军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以俄为师,首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在革命军中全面推广,从军到连,各级都设立了党代表,不少共产党员被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后来,毛泽东在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作经验时说:“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而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实行正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它为后来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军校的政治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黄埔军校还有着学科与术科急用先学、注重实战锤炼,以及严格军纪军法、注重军民关系等军事教育特点,形成的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军事教育方针,不仅铸就了黄埔军人格外出众的军政素质,更成为治军治学的光辉典范,对以后革命军队和军校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后,即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向黄埔学习,把抗日红军大学办成共产党的“红埔”。
史海寻踪③
时年26岁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首倡“黄埔特别讲演”
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推出多项政治教育创举,首倡“特别讲演”即是其中之一。
当时黄埔军校每逢周二、周五晚上七时起,被称为大花厅的礼堂里总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那个时代的诸多风云人物,纷纷被政治部请来为黄埔师生做“特别讲演”,比如:彭湃讲广东农民运动,何香凝讲廖仲恺革命事略,鲁迅讲文学与革命之关系,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吴玉章等,也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得到传播。
相关新闻